對不起,我沒考好"考試後,請看到孩子的努力,它比分數更重要

2020-01-12     綢都教育資訊


期末考試分數公布後,彙報成績這一幕會在很多家庭上演。成績好固然皆大歡喜,可如果成績不盡如人意呢?前不久,網上一幅"考試成績決定了回家敲門的姿勢"漫畫圖火了,許多人忍不住表示:太形象了!

當孩子考差了,父母的態度和反應深刻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對學習的認知,影響著他日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

當孩子說他沒考好,父母怎樣回應對孩子幫助最大呢?

首先,孩子考差了,自己心裡都會感到失望、沮喪和愧疚,批評指責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抵消孩子內心的愧疚感。

孩子覺得"我是沒考好,但也承受了這些批評,還要怎麼樣?"對這件事便沒那麼重視了。

其次,如果沒考好這件事本身就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那麼再加上父母的批評指責,孩子會更加自卑、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覺得自己就是"笨"、"不是學習的料",容易自暴自棄、厭學。

此外,父母的負面情緒和打擊否定,會損傷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大於教育,只有親子關係好,父母的話對孩子才會有影響力,孩子才會尊重、信任父母,願意聽取父母的建議。

不管孩子考得多差,父母首先應該安放好自己那顆焦慮的心,做好情緒管理,溫和而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成為孩子的隊友,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

多鼓勵孩子,教孩子學會面對挫折與失敗,學會處理隨之產生的失望、沮喪、自責等情緒,這對孩子一生都是意義非凡的。

看到孩子的努力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較好的表現,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媽媽看你最近字寫得比以前有進步,卷面分肯定有提高"。

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與溫暖,會更有信心和勇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這便是鼓勵的神奇力量。

在看到孩子努力的前提下,不要苛責不尊重他的成績,或許不優秀但是盡力了!給孩子一個好的靈魂比功成名就更重要。

一些家長一味看重、追求好成績,認為只有好成績才是最重要!

然而,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是存在一些差異的。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維,有的孩子擅長形象思維,有的孩子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有的孩子對花花草草感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如果孩子確實盡力了,在自己年齡段里應該知曉的知識也都具備了,家長再過分苛求孩子的分數,就不可避免會對孩子造成過剩的壓力。

在身體健康、心理陽光的前提下家長再幫助和引導孩子爭取更優秀的成績,這才是對待分數的合理態度。

成績與成長相比,成長永遠是第一位的。

對於孩子來說,分數多高這個結果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為了他想要達到的那個結果而付出了努力。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餐桌上,哥哥得意地向父母彙報自己優秀的學習成績:"數學90分,英語85分······"有些飄飄然。

媽媽聽完淡淡地說:"你應該更認真對待學習。"

而弟弟一直捏著桌底下一張60分的試卷,緊張、沉默。

直到媽媽看到弟弟的成績,準備發怒時,卻突然想到有天晚上撞見弟弟在房間裡認真地做著練習題,小手不斷地揉著疲倦的眼睛,強忍著睡意努力保持清醒的樣子。

想到這裡,媽媽釋然了。她給弟弟碗里夾了菜,又給哥哥夾了,稱讚弟弟和哥哥做得都很棒。

這位媽媽是智慧的,她不會因為一次的成績就判定孩子如何,懂得看到孩子成績背後的東西和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其實,每一次考試都是一次檢驗,並不能決定或代表什麼,只能反映之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效果。

對於小學來說,成績相對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更應該去看到孩子的成績反映出什麼,幫孩子分析,是粗心大意、練習不夠、學習態度問題,還是學習能力、方法問題;亦或是生活或人際交往上的因素影響了學習,這些都需要家長與孩子平等耐心地溝通。

父母還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學習上對孩子包辦太多、控制太多,還是因為忙而疏於引導,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等等。

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跟老師談談,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孩子的學習,不怕出問題,最怕的是問題被掩蓋。

發現問題後,就要針對性地採取實際行動,制定計劃,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通過適當的監督和引導,真正解決問題。

當孩子考差了應如何教育,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在以上三個大方向的引領下,父母還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質、性格來調整具體的方式。

高分不捧、低分不罵,用溫和理智的情緒、真誠的鼓勵、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來引導,相信孩子的成績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高分不"捧",總結經驗

如果孩子考了高分,我們誠然喜上眉梢,但不應該作重獎等過分的表示,將孩子"捧"得高高在上,因為這樣做,無形中會滋養孩子驕傲的情緒。

其實,我們可以帶孩子到書店去買幾本書、滿足孩子一次合理的請求,甚至給幾個吻,就可以當作獎勵了。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卷面的得失情況,總結經驗,揚長避短,乘勝前進,為下一次的考試"更上一層樓"打下紮實的基礎。

如果孩子班內競爭氣氛很濃,我們應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待之,每次考試應挑戰自己,超越自我,永不放棄,考出最佳水平就可以了;或告訴孩子"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以激發孩子的鬥志。

低分不"棒",找出差距

這裡的"棒",就是訓斥、挖苦甚至責罵。孩子考了高分我們不"捧",如果發揮不佳,考了低分,我們應不"棒"。實踐證明,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孩子考試成績不佳時更需要家長和風細雨般的安慰與鼓勵!

要看到孩子的進步,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的進步更不同忽視。如:這次考試成績雖然不理想,但之前一直沒有掌握的知識或是一直做錯的題目這次竟然做的很完美。

那家長就應該狠狠的表揚,這是給孩子自信最好的方式,也是激發他努力向上的有效途徑。正所謂"勝敗乃是兵家常事",在學習上更是如此。

如果孩子考了低分,我們要先在語言上給予安慰與鼓勵,教育孩子只要盡力發揮了,就應"勝固言喜敗亦欣"。

然後,應摸清情況,找到分數低的原因,是基礎掌握不牢、還是方法不對、就是卷面不工整、還是時間未能合理分配等等。同時,針對考卷情況,整理錯題本,分析考試成敗的原因,總結每一道題的得失。

探查原因的過程中,一方面,家長要堅持深入地分析,要態度和藹,謹記不要發怒,不要責備孩子,使孩子能說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另一方面,家長要引導孩子自己找到改進的方法和今後應該採取的措施。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應該才是作為父母該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責罵孩子很笨。

希望每一個孩子期末被關注到的,不僅是那一紙分數,更有背後的辛苦和努力,它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文章綜合整理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LRBmW8BxtCz63RLrW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