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同情心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看看校園霸凌就知道了

2019-12-25   爸媽精讀

作者:小晴天(爸媽進化論主筆)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高學歷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那這樣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

如果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那麼這將是全社會都樂於看見的。

01

前段時間,上海一14歲中學生喝農藥自殺,經搶救無效死亡。

人們紛紛猜測,究竟是什麼,讓正處於人生懵懂求知年紀的孩子走上這條自我終結之路呢?

在撥開迷霧之後,人們發現,這或許又是一起校園欺凌所釀成的慘劇。

小A和小B是上海本地人,某天,班裡突然來了一位外地小夥伴---小傑。

小A 和小B 聽說,小傑原本生活在農村,從小父母離異,到學校來借讀,其爺爺奶奶正在上海種菜討生活。

每天,看著小傑被爺爺用破舊的三輪車搭載來學校,小A 和小B 就忍不住在心裡鄙視一番。

終於,在某一天,他們將自己的鄙視付諸了行動。

起初,他們只是小小的嘲諷一下,想要試探小傑的底線和反應。結果他們發現,小傑不但沒有反抗,反而還很膽小、內向和自卑。

像尋找到新獵物一樣,他們開始大起膽子頻繁辱罵和嘲笑小傑。在情緒激動時,還會連帶著把小傑的家人也一起進行嘲諷。

可是,他們竟然聽說小傑喝農藥自殺了。

並且有人說,小傑是因為在學校長期受到了他們的嘲弄和欺凌,才會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可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只是嘲弄一下,怎麼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而且他們說的也都是事實,怎麼就承受不住了呢?

不少事例表明,缺乏同情心的孩子,不懂為他人考慮,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理所當然地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沒有一點負罪感和愧疚感。

人們常說,孩子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可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卻仿佛不知良善為何物,不但不同情弱小,反而還以欺凌為樂。

新聞中,電影里,看著稚嫩的孩子揮舞著拳頭,看著圍觀的孩子一臉的冷漠,家長們也終於不得不深思——究竟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的教育在哪裡出現了問題,才讓孩子成為一個冷漠無情、丟失了同情心的人?

02

為什麼孩子會丟失同情心?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情本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份天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那麼他的同情心就會逐步消失。

1、無視孩子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父母的包庇掐滅了孩子的同情心

前不久,呼和浩特十九中正讀初三的15歲少女小楊遭到了搶劫。

這並不是她第一次被人欺負,早在2018年時,她就曾在小巷裡被30人圍毆,被打得鼻青臉腫。

這次搶劫事件,施暴者的家長一直未曾現身,直到警方將5名未成年嫌疑人進行刑拘,他們才終於現了身。

然而讓人感到震驚的是,其中一位施暴者的母親竟然跪求小楊母親,聲稱自己的孩子欺負小楊也是實屬無奈。

因為孩子曾經也被欺負,為了自保,才會與社會上的孩子一起去欺負別人。

我們能夠理解孩子缺失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但我們難以理解,已是成人的父母,竟然還如孩子一般沒有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

當孩子的拳頭第一次落到對方身上時,我們相信他心底一定有過掙扎,有過不忍。

然而父母沒有制止,沒有糾正,用包庇的態度掐滅了他心底的那一絲同情,給了他第二次、第三次向對方伸出拳頭的機會。

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默許和包庇之下,在自己一次又一次能夠順利向對方伸出拳頭的妄為之下,孩子的同情心終於土崩瓦解。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正是父母的錯誤包庇,掐滅了孩子心底原本殘存的同情心,使得孩子在冷漠和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沒有同情心的父母,培育不出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少年的你》中,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女二號魏萊同樣是片中倍受關注的人物。

魏萊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乖乖女,品學兼優。

可是,在她優秀乖巧的外表之下,掩藏著的卻是一顆冷酷殘暴的心。在對陳念的欺凌中,這一份未加抑制和掩飾的惡,讓觀眾都大為膽寒。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如此可怕的魏萊?

透過警察對魏萊的家訪,我們找到了答案——沒有同情心的父母,難以教育出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當警察找到魏萊母親,告訴她魏萊與校園欺凌有關,迫害同學致死時,魏萊母親不但沒有一點愧疚和難過,反而淡定地為魏萊撇清所有的責任。為給女兒開脫,她甚至不惜貶低逝者,對逝者不敬。

可以說,魏萊的冷情和冷血,完全刻印了她的原生家庭。

父母的三觀藏著孩子的未來。如果父母冷漠自私,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對他人憐憫,孩子學到的也只會是冷漠和無情。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喜歡和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打交道。

薩迪說過,你不同情那跌倒的人的痛苦,在你遇到困難時也將沒有朋友幫忙。

所以,如果孩子總是在他人遭遇困難時袖手旁觀,甚至於落井下石,那麼他就不會贏得人們的喜愛。等到他自己遇到難處時,也將難以得到他人的援助之手。

03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能夠理解並同情他人的感受,適時給予他人幫助;也希望當自己的孩子遭遇困難時,身旁的人也能夠給予幫助,給予安慰。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呢?

其實,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父母並不需要如何花費大氣力,只需要從小教育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孩子心裡播下善良的種子,如此即可。

1、同情心教育,有時需要「狠」一點

被班主任告知剛上初一的兒子總是故意絆倒同學,玲姐喊來兒子,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兒子說,覺得很好玩。

玲姐二話沒說,讓兒子跟她下樓,並在兒子不注意時伸腳絆倒了兒子。

看著兒子疼得眼淚直流,玲姐忍著心疼告訴他:你現在的感受,就是同學的感受。

缺少同情心的孩子普遍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他們只考慮自己,鮮少顧慮別人。所以,如果孩子所犯的錯誤很嚴重,父母一定要「狠」下心來管教。

同情心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感同身受」。因為只有當他能夠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痛苦和傷害,他才會約束自身的不當行為,對他人持以善意。

2、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付出和愛

小軍是個15歲的暖心少年,每個月,他都會抽空去離家不遠的福利院幫忙。

別人問他為什麼要來當義工,他總會微笑著說,因為我的媽媽從小就告訴我,再微不足道的善事,都能給他人帶來好處和幫助。

原來,小軍媽媽也是一名志願者,空閒時都會到福利院幫忙。而在媽媽的言傳身教之下,小軍從小就懂得了關懷弱小和照顧他人。

孟德斯鳩曾說,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啟發的一種感情的反映。

一個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他一定是能夠溫暖他人的。而更為重要的是,在他溫暖他人的同時,其實也在照亮著自己前方的路。

3、保護孩子的同情心,呵護好孩子的善良

一家快餐店門外的拐角處,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正蹲坐在地上休息。

一個高中女生走到老人跟前,把手中的飯菜慢慢放在她的手上。

聽說,只要女生在店裡,只要有流浪的老人在店旁,她都會給他們送飯。

在感動於女生的善良之餘,我們更要為女生的父母點贊。

他們本可以告訴女兒,這不是她該管的事情,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小心呵護女兒內心善良的種子,讓女兒在重視善良和關心他人的氛圍中成長。

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平安、健康、友善、快樂的成長環境,但是,打造這樣一個環境,卻是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因為,只有父母先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溫暖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孩子才能夠打造出一個溫暖、有愛的世界。

作者簡介:小晴天,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愛寫作愛生活,手寫溫暖文字,不自我設限,做更好的自己;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