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不分正負,都是愛和成長開始的地方。
教育上操之過急和緩慢滯後,都會摧殘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
前段時間,聽說表妹又被自己的大兒子——大寶給氣的半死。問起緣由,才知道大寶又搶奪弟弟的玩具了,不僅搶了玩具,還動起手來推了弟弟一把,把弟弟弄得哇哇大哭,家裡的平靜一瞬間就被頑皮的大寶給打破了。
當媽的忍不住說了大寶幾句,可沒想到大寶就大哭大鬧地發起脾氣來。小小年紀脾氣就這麼壞,表妹想狠狠懲罰一下大寶,可又下不了狠心,這事搞得表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表妹坦誠自己被孩子的壞行為弄得都沒轍了,深感當老母親之不易,特來請教如何應對才好。
相信有不少爸媽都曾遇到過類似我表妹家這樣的問題,可以說,孩子出現「壞」行為,算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教育問題了。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壞」行為時,在教育方式上常常捉襟見肘,不能拿出有效辦法來應對。
世界兒童心理學泰斗布雷澤爾頓教授針對孩子出現「壞」行為,提出了著名的「五步管教法」。
實踐證明,「五步管教法」不僅有利於幫助家長更好地應對孩子的「壞」行為,同時,也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以後重蹈覆轍。
1、孩子的「壞」行為給我們傳遞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針對孩子的「壞」行為,家長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壞」行為,這是幫助孩子糾正壞行為的第一步。
當我們試圖去理解它的時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去接受它。實際上,家長理解孩子的「壞」行為,是為了能走進孩子內心深處,以達到與孩子的共情,這是家長解決孩子教育問題應持有的態度和教育策略。
孩子的壞行為需要被制止,而制止「壞」行為本身並不是一件難事,比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孩子小恩小惠,威脅或懲罰孩子等等都能做到,但這種通過強力施壓等非正向引導來制止孩子壞行為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孩子在此過程中也沒有任何的反思與學習,其問題行為就很有可能會再次出現。
另外,孩子是時時刻刻成長著,一旦孩子長大到可以和父母平起平坐時,以上這些強制性方法通通就不管用了。
相應地,當我們去理解為什麼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就能找到一條有用的路徑,來幫助孩子理解他自己,有助於孩子在不良行為捲土重來之際,讓自己先把「壞」行為停下來,這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部分。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端時,其實是在以另一種方式訴說他的感受。
當然,這並不是孩子不良行為的理由。不過,當家長能夠聽到其行為背後的聲音,對此做出的反應也會更有效一些。以下是孩子的「壞」行為試圖傳遞的信息。
一些典型的「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以及家長的簡單回應:
2、孩子「壞」行為的常見起因
無論「壞」行為的起因是什麼,都需要被制止。以下是一些供家長思考的起因,顯而易見,不同的起因需要不同方式的回應。
3、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壞」行為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喜歡做出壞行為,任何所謂的「壞」行為的出現大都是有其根源的。
首先,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孩子真的是明白以下這些問題嗎?
接下來,家長還可透過孩子「壞」行為的背後去洞悉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他出現不良行為的?這些因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4、當孩子的「壞」行為反覆出現時,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去尋找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行為時,可能是因為他每次得到的回應都不盡相同,並且可能對規則感到不確定。家長要回顧一下自己是如何回應孩子的,以及周圍其他照顧孩子的家庭成員又是怎樣回應孩子的。家庭成員之間要做好充分的溝通,確保孩子每時每刻從不同的人那裡得到的信息和要求都是一致的。
這點很重要,這告訴我們,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雙方儘量在教育上保持一致,切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或者是父母對孩子嚴格教育,爺爺奶奶輩卻對孩子寵溺有加等等,這些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最終使孩子的行為出現嚴重偏差。
這裡還要說明的是,每當你限制或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要記得幫孩子找到一些可以替代的事情去做。例如,你要禁止孩子玩手機,這種想法本身沒任何問題,但不是你一邊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不能玩手機」,一邊自己抱著手機捨不得放下,卻無視孩子在身旁忍受著那份看著你玩手機卻又無事可乾的煎熬。
合理做法是,你暫時放下手機,和孩子開展室內遊戲、戶外運動,或親子閱讀等互動活動,有時,即使只是父子母女間聊聊天也要好過之前置之不理的做法。
當然,如果孩子的「壞」行為反覆出現時,或許還隱藏著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學習障礙、情感障礙等等,這些都需要父母通過日常的仔細觀察甚至要藉助專業人員如老師、心理醫生等的幫助,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一般而言,「壞」行為發生的過程包括以下兩點:
1、發生「壞」行為的地點:如果是發生在家裡,家長在制止孩子的「壞」行為之後,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平靜下來,再一起探討發生了什麼,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是在別人家裡或是公共場所發生,這常常是因為孩子承受了過多的刺激,想要與分散家長注意力的人或事物展開競爭。此時,家長要把關注點重新回到孩子身上。
2、發生「壞」行為的時間:「壞」行為的發生與家長發現其不良行為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孩子就越難以將「壞」行為和其造成的影響建立起聯繫。因此,家長在平時就要對孩子的行為多加關注,一旦發現孩子的「壞」行為時,就要及時採取正面引導,讓孩子及時知道自己錯在哪,否則時過境遷,就會錯過最佳教育時機,
家長和孩子「對證」,絕不是針尖對麥芒。這一步最能考驗雙方的情商,有多少親子關係都是在這一步被碰得「體無完膚」。有鑒於此,家長這一步不僅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同時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1、如何跟孩子「對證」
能越早和孩子「對證」效果越好,這是因為任何的延遲都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信號,使孩子誤以為其不良行為是可被接受的。但如果你還不確定如何將孩子的不良行為轉變為學習契機的時候,為了能給自己留有更多的時間餘地,你可以先馬上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表明自己的態度,然後告訴孩子你將另外安排時間找他談話。
2、如果存在以下情況,你就需要一個更合適的時間地點來找孩子「對證」
當你和孩子談論其不良行為時,你可以有如下的選擇:
當家長與孩子「對證」時,通常會遇到孩子如下幾種反應:
面對孩子的各種回應,家長又該如何去回應孩子呢?
讓孩子承擔後果並不表明要懲罰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它的「壞」行為與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之間的聯繫,並且促使他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很多「壞」行為和要承擔的後果是相關的。例如,孩子發脾氣撕壞了圖書,他就要承擔沒法再看這本書的後果了。當他下次準備再用同樣的方式(撕書)處理自己的壞脾氣時就會有所顧忌,前提是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被撕壞圖書的替代品。
1、讓孩子勇於承擔後果
許多管教上的問題都源於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貧乏與不足。讓孩子勇於承擔後果,可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有哪些後果是為了幫孩子解決問題且是和「壞」行為所匹配的?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1:「你拿了他的玩具(這是孩子的「壞」行為),現在要把別人的玩具還回去,並且去找一些屬於自己的玩具去玩(為了解決問題所匹配的後果)。」
例2:「你生氣的時候弄壞了這些東西(這是孩子的「壞」行為),你要想辦法把它修好,或者用你的零花錢去買個新的(為了解決問題所匹配的後果)。」
2、讓孩子彌補過錯
如果孩子有機會去修復其造成的損失,他就更有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3、鼓勵孩子誠懇道歉
誠懇道歉是化解「壞」行為對他人傷害的有效方式之一。家長要教育孩子一旦犯錯,對傷害到的人要及時誠懇道歉,爭取他人的諒解。
5、家長寬恕孩子的力量
家長對孩子「壞」行為的寬恕,一是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和支持;二是保護與鞏固了孩子對自己的積極感受;三是重建孩子的成長信念,讓他相信自己在未來可以做得更好。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同理,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孩子出現「壞」行為,作為家長自然要給予一定的管教,家長如果能按照以上這「五步管教法」來對孩子進行合理的約束和正確的引導,相信能夠很快制止住孩子的不良行為。
但管教的目的遠不止於制止和懲罰孩子的某種「壞」行為,而是要讓孩子從錯誤中學到東西,從錯誤中得到成長。比如,幫助孩子學會如何使自己的「壞」行為停下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何發現自己做錯的地方;如何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等等。
但不管是多牛的教育方法,都不要期待能在一夜之間達成以上這些教育目標。對家長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的但又是一個充滿成就感的任務,需要不斷的重複和持久的耐心,才能避免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實現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