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將會客廳| 第34篇文章|
寫在前面
大家好,今天這篇文章由陽陽主筆,曹將輔助,為大家帶來一篇完整的《思維導圖製作手冊》。
01 被誇大的工具
是的,思維導圖是一個被誇大的工具。
大家可以在市面上看到很多書,很多教程,說它可以幫助個人快速成長、解決問題,甚至實現⼀系列創意。
恩,這就是工具幻覺。事實上,是背後的人本來就能做到,只是這個工具幫了一把而已。
厲害的人,即使只是靠傳統的筆記,也能取得成功。
如同相機,在沒有審美的人手上,只是放大醜而已;但在攝影師那,手機也可以出大片。
而且,可以幫助我們產出思維的工具和方法還有很多,真的不是說一定要按照思維導圖來展開,比如以下這些:
對比分析圖
維恩圖
時間軸
坐標軸圖
遞進式邏輯圖
所以,在一開始,我們想把預期降低:思維導圖只是幫助我們梳理思路的工具,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背後的人。
02 思維導圖的定義
好了,進入正題,我們進入第一個板塊,即什麼是思維導圖?
一個比較流行的解釋是:它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發散性、有效性、圖形思維工具。
具體怎麼理解?
我們以一個案例來說明。
兩年前,⾃己準備寫一篇《 iPad 生產力手冊》,當時大腦很亂,於是就想著在一張空白頁面上,把思路梳理⼀下。於是先簡單地把大的邏輯「輸入」和「輸出」添了進去,之後再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補充。之後不斷地添加支線,最後完成了這張思維導圖。
在這個過程中,三個核心詞對應的內容分別是:
1.發散性。因為之前並沒有⼀個完整性的內容,而是基於一個基本框架來補充,所以是⼀個發散性思維的過程。
2. 圖形思維工具。它是一張圖,上面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線條,還有⼀些圖像。
3. 有效性。這體現在兩個方面,輸入層面,因為圖文結合,所以能多維度刺刺激大腦的活躍度;輸出層面,它只有一張圖,所以能盡覽全局。
所以,這也對應了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它:
1.提綱挈領,一頁盡覽。
2.可視表達,閱讀愉悅。
3.獲得感強,自我討好。
03 製作三步法
理解了它的定義後,接下來就是如何製作一張簡單的思維導圖。
主要把握三步:
1.聚攏
2.歸類
3.可視化
它們對應了我們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呈現信息的三個階段。
舉個例子:搬家時,我們會如何進行整理?
第一步:聚攏,即先把所有的東西放在客廳里。
第二步,歸類,即對物品進行分類。衣服、書籍、雜物等分門別類放在一起,再把它們放進對應的空間,比如衣服放在衣櫥,書籍放在書架,雜物放在一些盒⼦里。
第三步,可視化,即給收納空間貼上標籤。⽐如同一類型的書放在一層,貼上「人文」 的標籤,偶爾還會畫張圖在旁邊,方便後續查找。
當然,如果想要讓思維導圖更加嚴謹,它需要滿足「MECE」的要求,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具體來看:
1.各部分相互獨立;
2.所有部分完全窮盡。
這麼看還是很難理解,我們還是以剛剛的搬家分類為例:
1.各部分相互獨立:衣服肯定不能和書放在一起。
2.所有部分完全窮盡:衣服要全部放在衣櫥里,書要全部放在書架上。
於是,我們得到的就是一張邏輯嚴密的思維導圖。
04 邏輯思維方案
其實寫到這里,看似已經把思維導圖的操作講得差不多了。
但是,當大家在具體繪製時,仍然會發現很難展開。
為什麼?
這主要出現在第二步「歸類」里:有了素材,如何把它們放在對應的盒子(空間)里?
這其實就是最考驗背後的人功力的地方,即:結構化思維的儲備。
在這里,分享⼀些常用的邏輯方案。
/ 01 /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是思維導圖最常用的思維模型,適用於各類疑難雜症。
舉個例子:
- 發現問題:白天工作效率低。
- 分析問題:微信提示信息過多,睡眠時間不足。
- 解決問題:白天某時間段斷網,專注工作,早睡,保證七小時睡眠。
/ 02 /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階版)
在這個框架里,最麻煩的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板塊。要把它闡述透,我們需要再增加兩個維度:
- 向自己看:結果與預期在哪些地方產生了差距。
- 向他人看:與他人在哪些地方有差距。
所以,加入這兩個維度後,這個框架就更完善了:
發現問題:白天工作效率低。
分析問題:
- 向自己看:微信提示信息過多,睡眠時間不足。
- 向他人看:工作安排沒分好輕重緩急。
解決問題:
- 向自己看:白天某時間段斷網,專注工作,早睡,保證七小時睡眠。
- 從他人那學到:按照「重要-緊急」維度安排工作。
/ 03 / 復盤模型:STARE
這是常用的復盤模型:先對整體事件進行回顧,然後提煉出經驗。
- Situation(情境):發生這件事的背景如何。
- Task(任務):要完成什麼工作。
- Action(行動):採取了哪些行動。
- Result(結果):最後結果如何。
- Experience(經驗):總結出什麼經驗。
舉個例子:大一足球比賽獲得冠軍。
- S:學院里共有5支隊伍參賽。
- T:我們隊伍要保二爭一。
- A:堅持高強度訓練⼀個月,訓練過程強化基礎和團隊配合。
- R:獲得冠軍。
- E:基礎部分可以適當減少時間,時間重心在團隊合作。
/ 04 / 5W2H
5W2H 也稱為七何分析法,可以用來梳理⼀件事的全貌。
例如,領導突然問:
小徐,請把將這份工作計劃彩印 1 份,今天下班前送到 101 辦公室交給部⻓長,請保證彩印的質量,部長明天要給總經理彙報。
這段內容如果拆分為 5W2H 是什麼樣子?
- WHAT(做什麼):彩印工作計劃
- WHY(為什麼):給總經理彙報
- WHO(誰來做):小徐
- WHEN(時間):今天下班前
- WHERE(地點):101辦公室
- HOW(怎麼做):複印高質量
- HOW Much(多少):1份
這樣一分類是不是看得更加清楚?
/ 05 / SWOT模型
這是一個做判斷的基本框架,它包括了了四個維度:
- Strengths(優勢)
- Weaknesses(劣勢)
- Opportunities(機會)
- Threats(威脅)
其中,優勢和劣勢是從自己角度思考,而機會和威脅則是看外部環境。
我們以陽陽求職時的 SWOT 模型為例:
S:邏輯性較強,文筆較好,專業知識較為紮實。
W:過於關注細節,重大事情決策力較差。
O:學校知名度較高,實習機會多。
W:行業市場下滑趨勢,行業人才飽和。
這樣分析後對自我認知和外部情況都有更清楚的判斷。
/ 06 / PDCA
這個思考模型適用於對項目/任務的回顧:
- Plan(計劃):制定計劃。
- Do(執行):按照計劃完成工作。
- Check(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析計劃與結果產生差距的原因。
- Action(處理):制定修改策略,並在下一次執行中貫徹落實。
舉個例子:
- P:上班前寫下工作待辦清單。
- D:按優先級完成待辦事項。
- C:下班前檢查待辦清單完成情況,反思未完成的原因。
- A:制定改善措施,並在下⼀次執行中落地。
以上只是一些基礎的分析框架。至於更專業的內容,可以去一些專業網站上進行搜索。
比如個人偏經管模塊,所以經常去「MBA智庫百科」上看看。
MBA智庫百科
05 好用的思維導圖軟體
好了,最後介紹一下繪製思維導圖的工具。有了它們,繪製的速度會加快很多。
1.Xmind
適用平台
iOS / Android / Windows / Mac
推薦理由
1.提供多種思維結構形式,同時支持多種結構組合使用。
2.支持多種風格的 Xmind 模板,同時支持全平台同步。
Xmind模板
多說一句,個人最喜歡的功能是:一鍵導出到印象筆記。還支持預覽圖/文本/文件三種格式,當時發現這個功能後簡直太開心啦!
2.幕布
適用平台
iOS / Android / Windows / Mac
推薦理由
1.一款超好⽤用的思維輔助⼯工具,⽀支持微信/ QQ /微博分享。
2.支持 Word 大綱筆記一鍵轉換為思維導圖,一種高效的筆記記錄方式。
幕布效果圖
要說最喜愛的功能:一鍵轉換思維導圖格式。
一鍵轉換思維導圖格式
3.百度腦圖
適用平台:Windows / Mac
推薦理由:
1.一款免安裝、雲存儲、易分享的在線思維導圖⼯工具
2.支持自動實時保存,讓你的想法不再丟失。
最喜歡的功能:給每個板塊添加連結,分享他人後能非常方便地到達對應內容。
4.石墨文檔-思維導圖
適用平台
iOS / Android / Windows / Mac
推薦理由:
1.一款支持多人協作,編輯、修改的思維導圖工具。
2.石墨的混合視角模式讓你隨時修改錯誤。
最喜歡的一個功能是:多人協作。有了這項功能,大家便可在一張思維導圖⾥里實現碰撞。
5.印象筆記-思維導圖
適用平台:Mac
推薦理由:
1.集成在印象筆記內。
2.可以進行筆記整合。
印象筆記的思維導圖,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可以選中多篇筆記,⼀鍵生成思維導圖。
如此,便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思維導圖目錄!
06 我是小結
雖然本文介紹的思維導圖,但是希望大家不要神化它,它只是我們用於整理思路的工具之一。
1.要理解它的原理,我們只⽤用關注三個關鍵要素:發散性、有效性、圖形思維工具。
2.在製作上,我們則需要把握三個步驟:聚攏、歸類和可視化。
3.最難的地方在於結構化的思維沉澱,本文介紹了五個常用的方案: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STARE復盤模型;
5W2H事項分析模型;
SWOT分析 模型;
PDCA任務疊代模型。
4. 還有⼀些常用的軟體:
Xmind;
幕布;
百度腦圖;
石墨文檔(思維導圖);
印象筆記(思維導圖)。
以上,便是我們對於思維導圖的理解。
工具只是我們打開世界的一把鑰匙,而如何走到這些門、選擇打開哪扇門,取決於我們自己。
晚安好夢。
作者:陽陽、曹將
- 更多值得一讀的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3zCwm0BMH2_cNUgT6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