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腸道健康日 | 為什麼結直腸癌一發現大多是中晚期?

世界腸道健康日

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結直腸癌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目前相當一部分患者確診時多屬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50%左右。如果能做到早期發現,90%的結直腸癌患者經過規範化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專家解讀

孔大陸 主任醫師

結直腸腫瘤科 科主任

每周三上午結直腸腫瘤科門診

結直腸癌常見症狀

結直腸癌早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

隨著癌腫發展,症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消瘦等全身症狀。

結直腸癌還會因發病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及體徵

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的主要臨床症狀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貧血疲勞腹痛。右半結腸癌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疲勞、乏力、氣短等症狀。右半結腸因腸腔寬大,腫瘤生長至一定體積才會出現腹部症狀,這也是腫瘤確診時,分期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較右半結腸腸腔窄,左半結腸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腸梗阻。腸阻塞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便血、腹瀉、腹痛、腹部痙攣、腹脹等。帶有新鮮出血的大便表明腫瘤位於左半結腸末端或直腸。病期的確診常早於右半結腸癌。

直腸癌

直腸癌的主要臨床症狀便血排便習慣的改變里急後重及梗阻。癌腫部位較低、糞塊較硬者,易受糞塊摩擦引起出血,多為鮮紅或暗紅色,不與成形糞便混和或附於糞柱表面,誤診為「痔」出血。癌腫環狀生長者,導致腸腔縮窄,早期表現為糞柱變形、變細,晚期表現為不全性梗阻。

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目前結直腸癌病因沒有完全明確,但發現許多因素與其發生有密切關係,從這些高危因素著手,仍舊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病因預防。

年齡:

50歲以下發病率較低,50歲-70歲為發病高峰,7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下降。

性別:

女性發病率較男性低,女性患者預後也普遍好於男性。

家族史:

約10%~15%的結直腸癌有遺傳背景。家族中有兩名或以上的近親(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腸癌,則為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大腸癌癌前病變者:

比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患者。

抽煙:

吸煙者發生結直腸癌的幾率高於不吸煙者,且與每日吸煙量、吸煙年限和開始吸煙的年齡早晚有關係。

大量飲酒與高脂肪、加工肉製品攝入:

調查發現,飲食習慣與腸癌的發生亦有密切聯繫。

肥胖與糖尿病:

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或伴有糖尿病是腸癌的高危因素。

定期體檢不可忽視

結直腸癌的檢查主要依靠腸鏡腹部CT核磁等,還有大家在體檢項目中常見的「便常規」與「肛門指檢」。

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很多人已經能做到每年一次體檢,但在眾多的體檢項目中,「便常規」與「肛門指檢」往往是較容易被人們放棄的,嫌麻煩、怕尷尬成為冠冕堂皇的理由。殊不知,被大家刻意忽視的這兩項檢查,正是發現大腸癌早期病變的機會

直腸指檢非常必要,不僅因其簡單易行,更因為其臨床價值非常高,我國80%以上的直腸癌作直腸指檢都可以發現。

另外,腸鏡檢查是大腸癌診斷中的金標準。

對於大腸癌高危人群,建議從40歲起每3-5年就要接受1次腸鏡檢查,其中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建議儘早進行檢查;

非高危人群,也應從50歲起每5-10年進行1次大腸癌篩查。

整理 | 朱芸

編輯 | 土豆子

審核 | 結直腸腫瘤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_qSKmwBmyVoG_1Z0a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