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粹君
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ID: gxjhshys)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01
- 任性,是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近日,《樂隊的夏天》最後一期,很少在綜藝節目露面的朴樹出現了。
他唱了那首《No fear in my heart》,字字戳心:
「你在躲避什麼,你在挽留什麼
你想取悅誰呢,你曾經下跪
這冷漠的世界,何曾將你善待
只有奄奄一息過
那個真正的我,他才能夠誕生」
No Fear In My Heart
朴樹 - 樂隊的夏天 第12期
接下來的一幕讓人意外——
節目錄製到一半,朴樹突然站起來說:
「那個......我歲數大了,該回家睡覺了......」
然後,他真的就走下了舞台。
現場譁然,主持人馬東更是有些無措,呆呆望著朴樹的背影。
愕然之後,我們不禁會心一笑——
這就是朴樹,一貫不按常理出牌的朴樹。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如此「任性」了。
高曉松講過一件小事:
演出回去的路上,車在公路開到一半,朴樹說:停車。
高曉松問:你幹嘛?朴樹指指遠方說,我要看夕陽。
高曉松問:那你怎麼回去?朴樹回答道:那不管,以後再說,你先讓我看夕陽。
2017年底,朴樹在錄音棚現場唱《送別》,唱到「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時,突然情緒失控,聲音一度哽咽,最後背過身去,掩面大哭。
歲月匆匆,朴樹早已不再是少年,卻依然有著不輸於少年的心氣。
而面對外界大力稱讚的那種不為物慾所累、近乎要通透成仙的人設,朴樹早就對魯豫說了:
「我沒你們說的那麼好,也不需要。」
如歌中所唱,「不取悅誰,也不為誰下跪」,朴樹,一直用真摯的眼神看待這個世界。
這世上最貨真價實的成功,就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
要活,就開開心心,大大方方地活出個自己。
活成自己,不一定要有權,有名,有錢,但一定真實而不虛偽,優雅而不造作,淡定而不浮躁。
活成自己,踏實做事,簡單做人,讓內心陽光,讓靈魂乾淨,清澈。
活成自己,認可自己,是我們的最高理想,是最閃亮的彼岸。
02
- 任性,是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則故事——《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慢步徘徊,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shàn)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
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元·張渥《雪夜訪戴圖》
人生不過是一場旅途,重要的是趕路的心情和沿路的風景,甚至是你的姿態,而不是抵達。
或許我們生性平凡,沒有古人那份洒脫和狂放的性格;或許我們已被現實生活磨去了稜角,一些隨性而為的想法就此可能迫於壓力而埋藏心底。
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追尋真正內心的渴望與初衷。
電影《無問西東》中有句台詞: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沈光耀,這位有著顯赫身世的富家弟子,祖訓父命都讓他遠離征戰,母親更害怕他沒有嘗過人生樂趣就死去。
然而,舉眼破碎河山,九州黎民的悲泣哀號,讓他不忍坐視,墜機沖向敵艦時,沈光耀嘴角泛起一絲微笑,有無限的悲傷,亦有無憾無悔的浩然。
片中,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青年,無論面臨生或是死,酷烈戰爭抑或現實困境,都義無反顧地追尋著內心的熱望,他們宛如熠熠生輝的太陽,用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和行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以最本真的狀態活著。以知以行,以心以善,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03
- 任性,是一種把日子過好的能力。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
他愛寫作,愛畫畫,愛做飯,貪吃,貪看,貪玩,還常常犯酒癮,喝起酒來,從不會一小口一小口抿,而是大口痛飲。
他還酷愛唱戲,年輕時找到機會就要亮亮嗓子,後來上了年紀被迫放棄,自稱是因為「牙齒掉光,撒風漏氣」。
有人叫他老小孩兒、老頑童,但他的一切就好像在說,「去他媽的,我就是不想規規矩矩正兒八經按部就班,你管得著嗎?」
人變老,並非始於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髮,而是始於靈魂老去的那個瞬間。
只有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才能活成不怕老、不會老的人,才能如汪曾祺這般,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蔡瀾,香港四大才子,美食家,作家,電影人,旅遊家......他這一輩子,可以說活得豐富,活得有趣,活得任性。
作為「食神」,蔡瀾在吃的方面也很任性。
有人問蔡瀾:「你覺得最無聊的一條健康建議是什麼?」蔡瀾答:「不吃豬油。」他還把豬油當成寶,將「豬油撈飯」列入「死前必吃」的清單里。
「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
作為一名老饕,餐桌就是他的主場,想吃就吃才是幸福——「活得不快樂,長壽有什麼意思?」
瀟洒的蔡瀾,用他的不拘一格廣交朋友,金庸、倪匡、成龍、蔡志忠都是他的好友。
他做生意,從一時興趣的暴暴茶到美食坊,皆大受歡迎;寫文章,從憤而寫美食專欄到不停出書 ,影響力愈增;拍電影,從製造《今夜不設防》到成為《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皆收視口碑雙贏。
蔡瀾在一本書中,曾對任性如此解釋:
人要任性,但是要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可以放肆去想,大膽去做,又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一定要有自己把日子過好的能力,在最想做事情的時候,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蔡瀾和汪曾祺的「任性」,不是膚淺的遊戲人間,而是洞察世事人性後超脫的人生態度。
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建構能力、品味能力,以及享受能力。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任性的最高境界,是以最真實的自己,毫不矯情地創造出最好的生活樣式。
如黃永玉所說:
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讚自己。
人生苦短,我們要對自己好一點,任性一點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