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窗戶紙容易被戳破還能擋風遮雨?

2019-12-08     南園傳媒

在古代還沒有玻璃窗之前,多半都是紙糊窗戶,現代人在一些古裝電影或電視劇中,經常看到主角隨便用手一戳,窗戶紙就弄破一個小洞,讓大家不免好奇,這樣如何遮風避雨。

原來當時的窗戶紙並非像是現在的白紙,在製造窗戶紙時,會在上面刷桐油,有了一層油就不會怕雨水沾染破掉,也會變得比較有韌性,沒那麼容易被風吹破;而且古代的房子都有一個特點,會有較大的房檐,就是屋頂會有伸出牆外一部分,這樣只要不是狂風暴雨,窗戶紙就不易被弄壞。

有錢人和平民是不同的。平民很多都是瓮牖繩樞,用碎瓦片擋住窗戶,當然用什麼茅草稻草木板的也有。貴族就不同了,參見紅樓夢中,進貢的軟煙羅,霞影紗,做衣服都是上好的料子,直接就拿過來糊窗戶了。

實際上中國傳統建築窗戶對外一面是有一個木板架構在最外面的叫木牘,用一根棍子撐著就能打開,需要關閉時將那個支撐的棍子收進來即可.........而窗戶紙那種結構的門窗主要用於室內或廊內。

此外,古代窗戶紙也不是單純的紙漿製作,據悉有兩種最常見,分別是棉繭或桑皮做成的棉紙,它的纖維較堅韌,能防風耐用;另一種是砂紙,通常會用桐油浸泡一段時間,只會變得透明和防水。

到了現代社會提到窗戶紙卻有別種意涵,代表人跟人之間的小隔閡,例如曖昧的男女情投意合只差一步,就會被比喻成雙方還沒戳破窗戶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18I6W4BMH2_cNUgvV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