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豐都是怎樣成為鬼城的?

2019-11-21     南園傳媒

豐都(曾有平都、豐都、酆都三個名稱)是長江上游北岸的一座有近20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曾經是巴國的陪都,今屬重慶市。據東晉道教學者葛洪的《神仙傳》、歷代修纂的《酆都縣誌》等記載,相傳漢代方士陰長生曾於平都山(即今豐都縣城東北之名山)修煉成仙,後來道家於此山設天師,並將其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然而這樣一個被道家相中的「仙境福地」後來卻以「鬼城」而聞名中外,委實令人詫異。通過史料梳理髮現,豐都是在宋代之後逐漸被世人訛傳和附會為「鬼城酆都」。


關於豐都之所以得名「鬼城」、「鬼都」,當地盛傳的說法是漢代道家方士陰長生、王方平先後來此地修煉,後得道成仙,而「陰、王」連讀逐漸被人訛傳為「陰王」,即陰間之王。這種說法目前可見的較早記載見於清光緒十九年《酆都縣誌》,該書「酆都觀」詞條記載:「(酆都觀)在平都山頂。唐曰仙都,宋改景德,亦稱白鶴觀。……謂仙人陰長生王方平鍊形於平都,……釋氏誤將陰王連讀以為陰司之王者,遂附會為地獄之說,好事者又引李白詩『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二語證之,於是皆信酆為鬼國矣。不知『酆』在唐為『豐』,明洪武十三年,始加「邑」旁。李白詩當是別有所指,非謂蜀酆都也。」民國重修《酆都縣誌》也沿襲了光緒版縣誌的說該。

這種說法其實並沒有令人信服的文獻依據。葛洪的《神仙傳》確實記載了王方平、陰長生修道成仙的故事,但是書中僅提到陰長生「於平都山白日升天」,而對於王方平,並未提及他在何地得道成仙,然而光緒版《酆都縣誌》卷四《志余》的《仙跡》篇以及民國重修《酆都縣誌》卷十三《仙釋》篇都說「按《列仙傳》後漢王遠字方平…魏青龍初飛升於平都山。」,但遍查《列仙傳》根本就沒有關於「王遠(王方平)」的記載。後來很多宗教民俗研究者不加考證,競相引用歷代修纂的《酆都縣誌》中「王遠(王方平)…魏青龍初飛升於平都山」這段文字,結果是以訛傳訛,遂使後人誤以為王、陰二人皆在平都山得道成仙。

遍查歷代文人墨客與平都山、豐都觀或酆都縣有關的詩詞文賦,提到王方平、陰長生二位方士,絕大多數都是「王、陰」連寫,僅有一例是「陰、王」連寫,但其含義一望即知,指的僅僅就是陰長生、王方平二人,絕不可能讓人誤為「陰間之王」。因此,據現有資料分析看來,即使王、陰確有其人,但後世將從無交往的二人並稱訛為「陰間之王」的說法仍然缺乏文獻依據,很大程度上是後人為造勢而有意為之。

「羅鄷山」、「北羅酆」、「北酆」、「酆都」,這都是道教傳說中關於地獄、冥府的不同稱呼,而管轄這個區域的最高神靈被稱為酆都大帝(又稱酆都北陰大帝)。關於「羅酆山」,較早的記載見於葛洪的《元始上真眾仙記》,他在書中提出「五方鬼帝」治五方之鬼的說法:「……北方鬼帝,治羅酆山。」亦省作「羅酆」。到了唐代,民俗觀念中已普遍出現將酆都與鬼域聯繫在一起的情況。如唐代篤信道教的大詩人李白在《訪道安陵遇蓋寰為予造真籙臨別留贈》詩中有:「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羅酆。其另一首詩《草創大還贈柳官迪》中有:「北酆落死名,南斗上生籍。」為此,清代學者王琦注曰:「《真誥》卷十五《闡幽微第一》:羅酆山在北方癸地……是為六天鬼神之宮也。……此即應是北酆鬼王決斷罪人住處,其神即應是經呼為閻羅王所住處也。」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地獄和閻羅王本是經佛教傳來,道教將其本土化為陰曹地府和酆都大帝。

晚唐詩人皮日休的《傷進士嚴子重詩》中有「知君精爽應無盡,必在酆都頌帝晨」的詩句,同時代詩人陸龜蒙《和襲美悼鶴》詩亦云:「酆都香稻字重思,遙想飛魂去未飢。」兩位詩人雖然一為悼念詩友,一為悼念飛鶴,卻都將「酆都」作為逝者靈魂的歸宿。
五代文學家孫光憲的《北夢瑣言》「天帝召棋客」條中說:唐僖宗朝有位滑姓翰林待詔,因棋品高超而被北帝請去,「此鬼都北帝,又號鬼帝。世人有大功德者,北帝得以辟請。召棋之命,乃酆宮帝君乎?」作者認為酆宮(即酆都)即是鬼都。可見,宋以前史料中的「北羅酆」、「北酆」、「酆都」皆為虛指,並未依託於任何人間實有地方。 

道家傳說的「羅鄷山」、「北羅酆」、「北酆」、「酆都」本是虛指,但為何後來就附會為實有地名「酆都」,以至於人們幾乎淡忘它本來是道家的仙都福地呢?歸納起來,大致有兩方面原因:「豐都」訛傳或有意附會為鬼城「酆都」。清光緒年和民國重修的兩個版本的《酆都縣誌》中「酆都觀」詞條中都有這樣一句話:「好事者又引李白詩『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二語證之,於是皆信酆為鬼國矣。」20世紀80年代,豐都重修平都山,在山腳入口牌坊兩旁還用這句詩拼成一副對聯,借李白之名來提高「鬼城」的歷史地位和它的「可信度」。然而經考證,這副對聯的下聯並非李白原詩,原句其實是「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羅酆」,可見後人有意篡改了李白原詩,篡改於何時尚待考證,但至少不會晚於清代。「李白之名高千古」,他的名字就是一張活名片,人們聽到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絲毫不會去懷疑詩句的可靠性,於是更多人相信鬼城「酆都」就在四川酆都。但查考李白生平,他從未到過豐都,也沒有專門為它寫過什麼詩作。而且,李白生活的年代,該地名為「豐都」,明洪武十三年才更名為「酆都」,唐人李白無論如何不可能以六百年後明朝的命名來指稱這個地方。

(重慶豐都名山風景區門前被篡改的詩句,李白原詩為「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羅酆」,被改為「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

另有史料證實,南宋時就有人曾不經意地將「豐都」誤寫為「酆都」(抑或是傳抄刻印時有誤)。如郭印的《游酆都觀》和袁說友的《過忠州酆都觀》這兩首詩便錯將「豐都」的「豐」寫成了「酆」,客觀上就給訛傳提供了可能性。范成大詩作《豐都觀》的詩題下小注詳細敘述了有關「豐都觀」的沿革:「舊名仙都觀。…陰君上升時,五雲從地湧出,丹灶古柏皆其故物。晉隋殿宇無恙,壁畫悉是當時遺蹟。內王母朝元隊仗尤奇,道士雲此地即所謂北都羅酆所治,又名平都福地也。」從這段記載可見,當時的道教信徒已將其勝地「豐都」與鬼域「酆都」混為一談。他的《吳船錄》還記載平都山是「仙都道觀」,當時還遺存著晉隋唐三代修造的祠堂,並有陰長生所植的古柏,是道家所謂的「七十二福地」之一。但《吳船錄》里卻又說:「百二十里至忠州酆都縣,去縣三里有平都山仙都道觀,本朝更名。」不但將「豐都」誤寫作「酆都」,而且之後又說「道家以冥獄所寓為酆都宮,羽流雲此地或是」,可見當時「豐都」已被道家附會為「冥獄所寓」。同樣的情況,在洪邁的《夷堅志?支癸》卷五「酆都觀事」條中也可以見到:「忠州酆都縣五里外有酆都觀,其山曰盤龍山,之趾即道家所稱北極地獄之所。……」
由於鬼城酆都的傳說十分廣泛而深入人心,自宋代以來,道教的一些著作便有意附會並做了更多渲染。比如北宋初年李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太平御覽》中《道部》「仙經」條引道教著作云:《太微黃書經》曰:……召九天上帝校定神仙圖錄,政天分度,安國息民,攝製酆都,降魔伏鬼,敕命水帝,召龍上雲……又有:酆都六洞下制北帝文曰:人之死生,玉帝刻石隱銘以書。……又雲酆都山洞中,玉帝隱銘凡九十一言,刻石書酆都山洞天六宮北壁,六洞萬神之靈也。以上兩條均旨在說明「酆都」是降魔伏鬼之地,但此時還尚未附會為實有地名。

酆都大帝

被搬到豐都的酆都大帝

北宋仁宗朝道教學者張君房所輯《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十九《崔公輔取寶經不還》中描述了主人公崔公輔任酆都縣令之時,曾於仙都觀中取《真人陰君寶經》四卷,多年不還,於是被酆都北帝攝去魂魄審問的故事。可見,酆都大帝不但管理鬼怪,而且還可以隨時攝人魂魄,對人擁有生殺大權。其中提到位於平都山頂的「仙都觀」,同時還提到實有地名之「酆都」的「縣令」,雖然沒指明鬼域「酆都」就在實有地名之「酆都」,但實際上已為訛傳附會造成很大的可能性。

宋元以來,酆都的故事愈傳愈盛,酆都為陰司鬼都仿佛成了事實,並被塗上了愈來愈神異的色彩。雜劇以其特有的演出形式所傳播的故事,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宣傳力。元明雜劇中只要描寫到地獄,則大多稱其為酆都,而且利用場景的布置演出,將酆都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給人以直觀深刻的印象。如元代戲曲作家鄭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記》阿難尊者的台詞雲:「…本要罰往酆都受罪,我佛發大慈悲,罰往下方汴梁劉氏門中,投胎托化為人,乃劉均佐是也。」他另一部雜劇《崔府君斷冤家債主》中有閻羅王命令鬼力打開酆都城尋找張善友的渾家的劇情。明代小說中的鬼域酆都被描寫得更加精彩,如《南遊記》中華光三下酆都的故事,其影響力又遠遠超過了元雜劇。《南遊記》的作者余象斗是明末著名的書坊刻書家、書商,同時也是一位通俗小說類書雜著的編纂者。他編印的書品種多、數量大,在民間流傳甚廣,加上元明雜劇中,「酆都」與「豐都」寫法多有混雜通用的現象,如元末明初戲曲家楊景賢編的雜劇《西遊記》中就有「發你在豐都地府,永不輪迴」的台詞,無名氏編《薩真人夜斷碧桃花》雜劇亦有「說的不是罰往豐都,永為餓鬼也」的話語,這樣一來,便使得鬼域「酆都」與實有地名之「酆都」更加糾纏不清。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豐都」更名為「酆都」,更是使「鬼城就在四川酆都」的訛傳基本被坐實。先秦時代的豐都隸屬巴國,曾作過國都,春秋時稱「巴子別都」,秦漢時為枳縣地。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因城東有平都山,定名平都縣,是為豐都建縣之始。蜀漢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平都縣併入臨江縣。晉宋齊屬巴郡,梁、北周屬臨江郡,隋初屬臨江縣。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自臨江縣分出置豐都縣。【按:當時取縣城東北平都山及山下豐民洲(又稱豐稔壩)兩地各一字置豐都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豐都隸屬忠州。此後直至明初,豐都絕大多數時間都隸屬忠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豐都縣併入涪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自涪州分出復置縣,改名酆都。

「豐都」和鬼城「酆都」本來毫不相干,後來漸漸地被有意無意的混為一談。

從豐都地名沿革可見,直到明初,豐都的「豐」才加「邑」旁為「酆」。明以前,雖然文獻中多見「豐都」與「酆都」混用的現象,道釋兩家為爭奪平都山的控制權都競相宣傳此地為幽冥之所,但尚不足以讓人將實地「豐都」完全誤為鬼城「酆都」。然而,明洪武十三年政府的改名行為客觀上更加模糊了虛實「酆都」之間的界限,也為更多好事者有意以傳說中的鬼城「酆都」附會實有地名「酆都」提供了巨大便利,加之當地原有傳說的鋪墊,使得鬼城之名基本被坐實。明初政府之所以把「豐都」改為「酆都」,或者是依據當地長久以來既成的神話傳說,或者是當時朝廷以濃厚的宗教情緒直觀或故意使「豐都」成為幽冥之都的「酆都」。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以來的統治階級為維護政權的需要,確實都非常注重利用宗教向民眾灌輸因果報應之說,也不可避免會對坐實鬼城之名的做法推波助瀾,從現有史料記載中清初朝廷斥資大規模重建平都山佛教廟宇就可窺一斑。此後的許多文學作品,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袁枚的《子不語》、錢彩的《說岳全傳》等都把傳說中的「酆都」認定為實有地名之「酆都」,使得「鬼城就在酆都」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雖然後來於新中國成立之後「酆都」被改回「豐都」,但各方人士依然對此地的「鬼文化」遺產津津樂道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yfoG4BMH2_cNUgQ55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