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快一個月了,這一天,欣欣跟媽媽說,我們班的同學都不跟我玩。欣欣是慢熱的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環境的變化加上陌生的老師和學生,欣欣感到諸多不適,每天回來跟媽媽抱怨。
有一天早上,馬上要上學了,欣欣說肚子疼,媽媽帶著欣欣到醫院檢查,沒有什麼問題。得知欣欣最近不想上學,醫生判斷可能是由於孩子緊張和焦慮所致,建議媽媽幫助孩子緩解焦慮和緊張的情緒後再去上學。
為什麼孩子會產生開學焦慮的情緒呢?
《兒童社交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說,其實焦慮不是只有成人有,孩子也存在焦慮的情況。孩子本身社會生活經驗有限,心理發育也不成熟,所以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會產生焦慮的心理。
成人還能主動迴避焦慮不安的場所,而孩子由於自身的局限,往往無法迴避自己厭倦的場所,如果產生焦慮,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產生嚴重的影響。
孩子遇到社交焦慮,不但阻礙孩子進行社交互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導致孩子社交關係惡劣,從而使得孩子生活在焦灼不安的狀態中。
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強迫孩子,把孩子推入學校,那麼他們對於學校的感受和體驗會更加糟糕,也會加重孩子的社交焦慮。
有的孩子因為焦慮,會表現得孤僻,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口吃的情況。這樣的外在表現往往是與孩子的心理有關的,我們一定要給予密切關注,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著名主持人王芳在《最好的方法給孩子》里介紹了幫孩子建立朋友圈,媽媽可以適當幫助,如小學入學前提前認識一位好朋友。
王芳老師在孩子即將步入小學的時候,提前和班裡一位同學的媽媽聯繫,幫助孩子提前認識一位小朋友,讓孩子有個熟悉的小夥伴,一個小小的舉動讓孩子進入陌生的學校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父母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但是可以幫助孩子,給孩子一些輔助,幫助孩子構建自己的朋友圈。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環境變化大,老師、同學都是陌生的,如果孩子本身比較怕生,不願意與人交往,在陌生的環境中會產生不安全感。
要想讓孩子重新獲取安全感,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在班上交朋友,讓孩子找到可以信賴的對象。
如果孩子有熟悉的人,哪怕只有一個,孩子一起上學、一起玩耍,孩子就會開心一些。如果沒有,父母可以藉助與別的父母熟悉的渠道,幫助孩子認識新朋友,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就開頭提到的欣欣,她也是因為陌生環境產生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媽媽給欣欣請了一天假,放學後找了一位興趣相投的同學一起玩耍,第二天欣欣的焦慮有所緩解。欣欣的媽媽通過幫她尋找好朋友的方式讓她對上學有期待,重獲了安全感。
萬事開頭難,只要孩子交到新朋友,孩子的心門就會打開,會有越多的朋友走進孩子的生活,孩子慢慢就會融入這個新的集體。
還可以教孩子以下一些社交方法,來幫助孩子順利和同學交往。
1. 幫助孩子練習打招呼
如果孩子不喜歡打招呼,可以試試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在家裡和孩子一起練習怎麼跟別人打招呼。
可以嘗試跟孩子解釋,什麼是友好的問候,包括眼神交流、熱情的微笑。以及大聲說出來讓對方聽到,說出對方的名字同樣也是一個很貼心的行為。
當這些都練會了,孩子到學校慢慢地也就會習慣於和別人打招呼。
2.鼓勵孩子學會讚美
鼓勵孩子去欣賞別人,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和特長,讓孩子學習如何真誠地讚美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比如在跳繩活動中可以鼓勵孩子說「你跳繩跳得很好!」。在美術活動中鼓勵說「我喜歡你畫的貓咪!」。
包括平常打招呼都可以嘗試說「你今天穿的衣服好漂亮」。這些都是孩子能做,別人聽起來也很舒服的話。
3.鼓勵孩子幫助他人
在學校,當同學遇到困難時,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同學,比如可以是借給同學一支鉛筆,或者幫同學看一個東西。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別人的行為積累起來,都會讓同學感受到你的善良和熱情,都是對友情很大的幫助。
交往也是一種能力,當孩子掌握了如何和小夥伴交流,他很快就會複製這種能力,成為有很多朋友的人。
《兒童社交心理學》一書中作者指出:從小形成正確的社交意識、有良好的社交習慣的孩子可以更加快樂地度過童年,長大之後處理社會人際關係也會更從容有序。
所以,教孩子形成正確的社交意識,不僅僅是讓孩子快速融入新集體,也是為以後的社交做準備。
在孩子的交往過程中,有些孩子比較被動,不願意主動和別人交往。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第二季里,蔡少芬的女兒包子對媽媽說:
「他們都不想跟我坐」
「他們都想跟我的姐姐玩。」
顯然,包子也遇到了社交問題,蔡少芬教包子如何應對值得我們學習。
她的做法是:認同情緒,幫孩子建立信心,分析問題,給出建議。
1. 認同情緒
蔡少芬:「他們都不想跟你坐,你不開心是不是?」
當孩子遇到了問題跟媽媽傾訴時,認真傾聽孩子並認同孩子的情緒,這也是尊重孩子並把孩子當做平等的個體交流的第一步。
2. 幫孩子建立信心
包子:(點頭)
蔡少芬:「不會的,他們都愛你的,他們怎麼可能不愛你,你那麼可愛。但是有些時候,人會有不同的表達。」
不管孩子遇到了什麼問題,在他們表達出自卑、負面的情緒後,媽媽最好立即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值得被人愛的。
3. 分析問題
蔡少芬:「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不夠愛你,那你就愛他們多一點。」
有時候孩子對自己的問題比較悲觀,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作為父母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也要理性地為孩子分析問題。
4. 給出建議
蔡少芬:「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如果你還計較,你永遠都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作為孩子,他們遇到問題容易悲觀,我們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但是我們可以做孩子的「腳手架」,幫助孩子理解去構築友情的關鍵因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友觀,也會對朋友有不同的判定,對這樣的情況也會有不同的建議。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如蔡少芬所說的:自己主動。
在後續的節目中,雖然蔡少芬雖然對包子有所擔心,擔心她被拒絕就受到打擊,但包子在被拒絕多次後,仍然能「屢敗屢戰」,勇敢地再次發出邀請,最終完成任務。
對於剛剛步入陌生學校中的孩子來說,社交焦慮的產生是一個正常的心理過程,只要我們能夠適當地引導和幫助孩子,孩子會越來越自信,順利度過開學的不適階段。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