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第一次拍賣——馮家駁

2020-02-01   紀錄片人陳欽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現代拍賣業及其新興的市場業態,從無到有,風生水起,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培育、發展,正在逐步建構起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發現平台。

馮家駁,生於1947年,1992年北京國際拍賣會籌備人,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起人。

1992年10月11日,一場不同尋常的拍賣會正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頭一次舉辦國際拍賣會,身為籌備人員之一,馮家駁對這一天的到來感到異常激動。可是誰也沒料到,拍賣會還沒開始呢,現場忽然發生了一陣騷亂。

在會場南門,進了一個小伙子大叫拍賣,賣祖宗啊!當時有警察便衣警察將他轟出去了,沒釀成事,當時還出現這個插曲呢。就是說這個反對的聲音,會上有一直有,包括會後也有人提出來。

1991年3月的一天,北京貿易信託公司的馮家駁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去參加一個聚會,和一個叫做彼得·楊森的荷蘭商人見面,並且,要對他的要求說"不"。原來,楊森是想邀請北京貿易信託公司一起,舉辦一場國際拍賣會,為1992年的北京旅遊黃金年助興。公司領導派馮家駁的本意是委婉地推掉。

馮家駁回到公司馬上就找領導,他說這個領導這活動我參加了,我說這件事去之前,您希望我把這事推掉,我是這樣處理的,沒答應,但我也沒推。我覺得這事不應該推。當時,公司啊出於從力量、從政策、從人才這幾方考慮,覺得我們做起來有難度,做不好影響很大。因為涉外了,那麼大的影響,最後沒做好這不好辦。

雖然領導拒絕的意思很明確,但馮家駁與彼得·楊森見面之後,對這件事情有了新的想法。回公司後,他把自己的理由,向領導和盤托出。

馮家駁說,反過來是這三條,第一政策不允許,並不是說我們一點基礎沒有,我們還有華夏工藝品商店呢。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有點突破不更好嗎?第二拍賣市場正在謀求新的發展方向,又有這麼好的宣傳機會,能造成非常好的影響,幹嘛不去做呢?如果不去做,我覺得是個損失,這個機會是個浪費。再說人才問題,我們應該鍛鍊隊伍。拍賣誰做過啊,沒人做過。就咱們那天天敲著鑼不搗實槌子,什麼時候能鍛鍊出人才啊?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賣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陌生的詞彙。1988年,北京第一家拍賣公司成立,起名為"北京拍賣市場",屬於北京貿易信託公司旗下。初生的拍賣市場,一切都在摸索的階段。它的拍品主要針對罰沒物資。沒有專業的拍賣師,也沒有專業的拍賣設備,代替拍賣槌的,居然是一面銅鑼。

文物拍賣在建國以前,如果有的話,也不適應現在國際趨勢和規則。

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現狀,也為了配合北京旅遊黃金年的活動,領導最終同意了馮家駁的申請。他被派到北京拍賣市場去當經理,與北京廣告公司、北京對外文物交流中心,荷蘭國際貿易諮詢公司一起,開始籌備1992年的國際拍賣會。

馮家駁上任伊始,要解決的頭一項難題就是,上哪兒去搜集這麼多的拍品?

有些王府的東西拿出來賣賣,過去有些私人拍賣行,解放前有。但是真正意義的拍賣會,不要說文物的,其他的拍賣會,也都是應該說是第一次。那麼,文物拍賣這絕對是第一次探索。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文物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本身就不能在市場流通,只能由政府指定的部門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採取"少出高匯,細水長流"的方針,有計劃地組織出口。老百姓想買想賣都要通過國營文物商店。可是這次,荷蘭商人楊森對馮家駁提出的要求是,搜集2000件以上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會才可以順利舉行。為了達到這個要求,馮家駁使出了渾身解數。

一個就是跑文物部門,主要是跟文物商店,還有文物交流中心,跟他們做更多的溝通,爭取他們拿出東西來。開始的時候,他們有思想準備,但沒有上級說話,他們也是遲遲拿不名單來。拿不出清單,很著急,經常不斷的要跟他們打交道。後來同意拿,當時馮家駁跟他講要600件,他們也同意拿600件。但是,怎麼拿遲遲拿不來名單來。這不怪他們,東西有,但是怎麼給你,怎麼拿?總共2000多件呢,華夏工藝品拿400件,屬於這箇舊工藝的,沾點文物邊也行,還差1000件呢,怎麼辦啊?

在公司領導以及馮家駁的努力下,有關部門不僅批准了文物商店那600件文物的拍賣申請,還額外特批了232件高規格的文物給這次拍賣會。

這232件呢,是因為文物商店拿不出那麼多可以賣的,所以文物局特批了這232件,其實都是可以在文物商店可以上市的商品。所以不是說這特許的,就是國家根本就禁止賣的,不是這個意思。

儘管有文物商店和華夏工藝商店的支持,也只徵集了一千多件,數量還遠遠不夠。眼看著拍賣會的時間越來越近,馮家駁左思右想,最後,他把目光投向了民間文物。

當時中國老百姓對拍賣沒有什麼概念,認為拍賣就是處理品才拍呢。馮家駁他們每天,都要向大家介紹什麼是拍賣,等於普及拍賣知識,其實他們知道的也不多。反正看到他們登了幾次廣告,籌備拍賣會,開始大家比較冷淡,就是沒有人來,後來慢慢的呢,宣傳多了,特別是他們新聞發布會開了以後,各家報紙都有了報道,報道這件事北京晚報最早,普通老百姓就開始拿東西來了。

又經過一番苦苦等待,終於有人上門送拍賣品了。與此同時,馮家駁的工作量也更大了。

民間徵集也有一定難度,第一就是要宣傳拍賣知識。有的說我到會場給你拿行不行?現在擱你這幾個月壞了怎麼辦?丟了怎麼辦?我怎麼就信任你?這幾個月,有好多疑慮。想參加不想?有人想參加,但他們說到會場你展示的時候我在給你拿,因為你要中間出手怎麼辦啊?

這樣一來,沒有人送來拍賣品,馮家駁的拍賣會能保證2000件以上嗎?或者說對方當時變卦了,馮家駁都沒有辦法,再說,圖錄也沒法做。所以一直宣傳,當時馮家駁的員工跟他說了,特別有一個女員工對他說,馮經理你簡直是個錄音機了。到後期的時候呢,就都往一個屋子送了,排著隊送。

當時,為了湊齊拍品,提高拍賣會的檔次,每個參與拍賣會的工作人員都想盡了辦法。就連從香港請來的拍賣師胡文棨先生,也拿出了37件珍藏的文物作為拍品。

但是藝術品拍出去再帶出去,當時沒有這個政策,文物法不同意,海關也控制得比較嚴。後來國家文物局出面協調,更多的是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海關做的工作,就是允許海外帶進一些東西來,第一次特許帶進東西來,拍賣以後帶出去,叫復出境政策。這是後來的復出境政策。這次這個冊子裡面就是這類東西,胡文起先生帶過來的,並且印了這本冊子。一共37件吧,有一部分是珠寶翡翠。

儘管各級主管部門都對這次拍賣會表示鼎力支持,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馮家駁發現,想要做到兩千多件拍品都是文物,在當時的政策條件和市場環境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得已之下,他只好做了個變通。

後來馮家駁做了一個最壞最壞的思想準備。還是求工藝品總公司,如果不夠,只當是市場擺著賣的,也讓他們湊夠數了。比如說觀音像什麼的,那不是上一尊的,上十尊八尊的。他們要完成合同,就是一些瓷件什麼的,上了不止一件,當然對方也做了一個準備,篩選了一批,還是拿最好的上。

1992年10月11日清早,一隊武警走進北京21世紀飯店。馮家駁已經在這裡里等待多時。今天,他要將一個重要的任務交給這些武警同志:2000多件文物和工藝品就存放在這裡,這批珍貴的財產需要得到妥善的保護。

從北京武警總隊請來65名武警,那個時候還沒有保安,保安的概念還不強呢。然後人盯人,他們工作人員在場,這個武警面對面,你看著這一面,我看著那一面,看東西也分到人頭。

馮家駁當時44歲,是北京拍賣市場的經理。這一天,他要和同事們一起,干一件大事——舉辦一場國際拍賣會。這拍賣會可有點不一般,光是門票,就要456美元一張。

法國一名女記者,追著堵在樓道里問馮家駁,說國外的拍賣,還怕人家不來呢,你為什麼要收門票,阻止人來啊?他說可能國情不一樣,中國人搞拍賣剛剛開始,大家可能都覺得有很大的新鮮感,都想進來觀摩一下,都想看一看。如果說不用門票,沒有控制,那麼來人會很多。如果來人太多,擠滿了人,占了座位,而競買人沒地方坐了,就搞不成了,他們還有熱鬧可看嗎?所以門票實際上是一個控制,那些實際有購買慾望,並且辦了一個購買手續的人,能夠真正在會上買上東西。

馮家駁他們也不是不讓觀摩者進來,他們專門在二樓安排了觀摩席,當然也收點費,收費的目的仍然是控制人數。

雖然價格不低,但門票還是供不應求。憑著門票,競買人可以從組委會那裡領到三本冊子。這三本冊子圖文兼備,詳細地介紹了這次拍賣會的拍品。

馮家駁說:"我們開始做拍賣的時候,包括一些拍賣規則,圖錄的編制,不是很短,沒有這麼多人,得摸索。我們除了自己摸索以外呢,可借鑑的東西,大概就是現在叫佳士得,過去叫克里斯蒂。這家拍賣公司在香港拍賣的一個目錄冊,我們有些東西是仿照他做的,這本冊子是整個拍賣標的里的精品,那麼所選出來一些,按編年,就是說拍賣品從西周開始,然後呢,漢的啊、唐的啊,最後一直到明清的。"


在上拍賣會現場,領到拍賣圖錄之後,競買人就陸續進場了。首先映入他們眼帘的是一張高高的台子和大大的"拍"字,這新奇的布置讓許多人大開眼界。馮家駁親自參與了會場的布置,對當年的那些細節,他至今仍印象深刻。

過去拍賣比較土,拍賣師站著說,沒有什麼要求。這次拍賣,拍賣師如何說話是一個國際形象問題,所以就弄了一個高台,就跟教室講台一樣,更高一點,更大一點。拍賣師下面有墊腳板,後面還有一個靠背椅很高,坐在上面也可以。但是沒有人坐,拍賣師一般都不坐,做一個裝飾而已吧。而且為這個會設計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拍"字,作為這次拍賣會的一個背景。

不光是會場布置得新奇,為了這次拍賣會,馮家駁還引進了一個新鮮玩意——電腦。人們都在好奇,這台既洋氣又古怪的機器,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

當時馮家駁買一個老式的蘋果電腦,也就現在沒人要的386,這個386當時可沒少要我錢,好幾萬塊錢!當時電腦程式是人家幫著設計著。設計程序的人說,你這個拍賣的程序,我怎麼設計?

馮家駁說你這樣設計,按我的想像、我的要求你去搞,上頭是拍賣的商品,委託人是誰,拍賣的商品數量多少;底下是他的合同號,這些信息是一組。還有一組是買售人、拍賣號,這個人怎麼聯繫。然後這兩組信息,在拍賣那天就派上用場了,那一槌下來的時候,給他們做一個對接。這樣一個商品一個商品對接,對接下來就形成了這麼一個完整的文件。

一切的跡象都在表明,這將是一場不同一般的拍賣會。中外各大媒體也敏感地嗅到了新聞價值,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還有許多國外媒體記者,不約而同地將焦點瞄準了這裡。

現場有200好幾的記者攝像機對著,觀摩席上還有好多人。攝像機就對這個舞台上,有幾十架。說實話,記者也不完全遵守紀律。本來說好你就在記者席採訪,可他們一會兒竄這,一會兒竄那,到處閃光燈霹靂啪啦、霹靂啪啦的,相當火爆。

1992年10月11日,中國的第一次國際拍賣會在北京的21世紀飯店拉開了序幕。這次拍賣會前後共籌備了一年零七個月,發動了大量人力物力,除了原來幾家單位之外,市文物局、海關、工商、外匯管理局等單位也參與到活動的組織中。那一天,拍賣會現場人潮湧動,無數雙眼睛緊緊盯著拍賣台。

當時台灣居民也可以到北京來了,旅遊也好,探親也好,馮家駁組織活動發動他們。這時候他們對中國拍賣的反應很強烈。有的台灣客人說,行了,這次拍賣會不讓洋鬼子買咱們的東西,一下全給台灣同胞自己人買,他們熱情很高。

大概來了幾百位,對這次會馮家駁他們原來是跟歐洲人合作,主要客人是歐洲的,而實際上還是亞洲和港澳台,自己的同胞,還有一些日本、新加坡來的客人。正好田中訪華,日本也帶了一批人來。這些人到北京以後,知道有這個拍賣會,就來參加拍賣會,所以拍賣會人氣還可以。

儘管規模不小,但因為是頭一次,在今天看來,這次拍賣會還有許多地方稍嫌簡陋。馮家駁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富有九十年代特色的"報價器"。

當時沒有報價這個螢幕,他們報價怎麼辦?擺一個大台子,這個台子上,有一個杆杆掛著牌子,上面標著個十百千萬,然後各弄10個號碼,1234567890,然後安排幾個人,站在這台子後面。拍賣師報價的時候,一人負責一個號碼翻牌,750,7亮出7來,5擺這個50,十位5,個位0。然後報的時候,翻一次,再報的時候,再翻一次,就這個用10個人,就設到萬位,沒設10萬。然後兩邊倒著用。但你不能老讓人站著啊,人家腦袋緊張,要聽著,別聽錯了。

拍賣會上,第一個拍賣品是一件戰國的轂文壁。這件拍品,從年代來說,在兩千多件拍品當中屬於上乘,是主辦方千挑萬選拿來打頭炮的。令馮家駁沒想到的是,這件貴重拍品最後竟然流拍了。

報價以後第一口價沒有人應,第一口價才1萬1,實際底價就是1萬1,然後1萬的時候他又叫了一口,因為跟他們叫加法不一樣。有人叫的一萬零五,一萬零五回來,仍沒人應,拍賣師落了槌,原來他敲槌猛了,槌把掉地下了,下面有的記者就認為拍成功了。

儘管第一件拍品競拍失敗,但後面還有兩千多件拍品等著,拍賣會以很快的節奏繼續進行。五六分鐘之後,一串明代的白玉龍串花瓦子以700美元成交,成為這次國際拍賣會上第一件拍賣成功的拍品。

因為前面開始展了以後,第二件就順利了,就來人走馬燈似的,你拿這件上,我拿這件上,安排的就沒有問題了。大概5、6分鐘以後,成交了第一件物品。

馮家駁記得很清楚,在92國際拍賣會上,最受人關注的拍品是一件西周的銅爵。這件文物因為年代久遠,造型優美,還被選作拍賣會宣傳冊的封面。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檔次的歷史遺產能夠出現在拍賣會上,實屬不易。因此,當拍賣師宣布開拍這件銅爵時,現場給出了非常熱烈的反響。

這個西周銅爵拍賣,他們做了一個重點推出的。把它擱在了黑白冊的封面上,所以大家比較關注。它的年代特別久遠,應該說它是最老的吧,歲數最大的。在拍賣的時候,競爭也比較厲害。最後它的賣價,馮家駁記得是28000,好象8000起的,最後賣28000。

經過三天緊張的拍賣,1992年10月13日,這次國際拍賣會落下帷幕。拍賣會上總共成交了902件拍品,成交金額235萬美元,儘管離組委會500萬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但是拍賣這種形式,從此為人們接受。

開了個好頭,為以後文物拍賣做了點探索。馮家駁覺得到這就可以了,他說什麼劃時代,不敢承擔,反正行內承認。拍賣業也得承認,收藏界、文物界承認這次拍賣有歷史意義。在於最後的文物法,因此做了些修改。文物回流也因為這次拍賣會開始,已經開始啟動了,形成了一種制度。馮家駁覺得這件事挺好。

經過這次拍賣會之後,原本一潭死水的國內拍賣市場開始走向繁榮。中國的文物和現代藝術精品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與流通,並為各國藏家及博物館機構提供收藏的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外的文物也通過拍賣回流到中國來。

在不斷的爭議聲中,人們開始慢慢接受了拍賣這樣的交易方式。如今,經過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國已經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當年,馮家駁曾經全程參與了中國的第一次國際拍賣,而現在,他還在以著書立說的方式,為中國的拍賣業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