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計劃從《內經》中摘出來一些重點,做成「做健康的主人」系列課程,但不如原文的韻味足,所以還是按經典的順序來寫。
在做《山海經》系列的時候就說過《內經》的成書特點,這裡不再贅述,後文的內容也不以逐文解字為主,儘量淺白,以做分享。
《上古天真論》開篇以黃帝問於歧伯而始,關於黃帝將來有機會單獨做一個篇章來講解,此處不妨先看看文中是如何敘述的。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天生就懂的人,這種人最聰明。黃帝就是這種生下來就聰明智慧的聖人,很小的時候就會說話,對事物的學習能力很強,思維敏捷且行事踏實,而後有所成就登天。
此處的「登天」,一說是黃帝成年登天子位。一說是於天地之道通曉成就而登天,是到了天帝所在的地方,還是更高的天,並沒有確指,但是能夠肯定的是,黃帝在心性和德行上有所成就才能達到登天的境界。至於哪種解釋,此處行文擇取後者。
這樣於道有成的黃帝,恭敬的向天師「歧伯」請教人們壽衰生死的問題。一般我們看到這裡,都會覺得是黃帝自己有疑問向歧伯請教,如果是黃帝自己對這塊都不懂,又怎麼能夠得道登天呢?黃帝所請教的,是不是眾生最迫切的問題呢?黃帝究竟是為自己請教,還是在為眾生請教呢?
為何今世之人半百而衰
黃帝提問的重點在,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衰老的這麼快?此處引出的有兩方面問題,生與死,人皆好生而惡死,後者多數人不喜聞,所以後文我們也都順著《內經》特點,從生的用來講述。原文黃帝問:上古之人,能夠活到百歲,身體不衰退。現在的人,不過五十,身體就衰憊了。這是環境的原因,還是人自身的緣故。歧伯沒有直接答,是人還是環境的問題。他從幾個方面來闡述上古的人「得「在哪裡,現今人」失「在哪裡,把問題和解決方法一起都給了出來。
《上古天真論》第一部分總綱——道用
上圖是《上古天真論》第一部分的總綱,因為是提綱,比較簡略,下面我們就把其中重點的部分展開說一說。歧伯回答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順道與逆道,並且對順於道的內容做了詳細論述。我們先從現今之人的狀態,也就是逆於道的部分簡單說一下。
五十而衰——逆於道
「把酒當飲料喝,將妄行妄念當做生活的常態,常常喝醉後行房事,耗散真元。不知道守護自身的能量,涵養精神,只貪求一時的快樂與滿足,起心動念,行為舉止皆與養生之道相違背,因此不到五十就衰老了。」
《四季調神大論》中有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雖然不是承接此處而寫,但也切合「逆於道,五十而衰」之意。如果把人的身體看做一個運行的機器,那麼機器的運行,就需要能源。大多數人都沒有永動機的這種功能,能量消耗過度,直接會造成機器的損耗停擺。這裡的消耗,不僅僅是突然生病造成,相反,大部分的消耗源自於我們日常的起心動念,行為舉止。過度的將能量耗散於外,而未曾內守,這就是現世之人過早衰老的原因啊!
0
聖人教下——合於道
「上古的聖人教化眾生,會告訴人們應避免為虛邪賊風所傷,知道該什麼時候躲避它們。讓內心安定清凈,真氣自然生髮,精神得到涵養,正氣充足又怎麼會輕易生病。因此,保持內心的清凈,自然能安定而不憂慮(焦慮),就算形體勞累也不會感到疲憊,如此氣機調順,各類事物自然得其所需的發展。人們常能珍惜和感恩當下的一切,而不相互貪慕嫉妒,這樣的民風稱之為朴。他們不會被慾望所迷惑,也不會被淫慾擾動內心,無論是聰明的人還是愚笨的人,都不貪於外物,故不會因外物而憂慮,這樣內心清凈而精神充盛,與道相合,可度過百歲而不衰老,是因為明了養生之德而不受損害的緣故。」
聖人教化眾生,從內外兩個方面舉出關鍵點,外當避不正之氣,內當清凈自心,涵養精神。並且在之後解釋了原理,內心安定清凈,真氣自然生髮,反之則消耗。正氣充足則邪氣難侵,反之則易病。並繼續強調保持內心清凈的重要性,精神充足的人,就算形體勞累也不會疲憊,反之則是人們常見的,什麼都沒幹卻自覺疲憊。能夠常常珍惜和感恩當下一切,卻不相互貪慕嫉妒,是內心清凈的自然表現。不貪於外物,故不因外物而憂慮,內心清凈而精神充盛,可度百歲而不衰老。相反,貪於外物而患得患失,正是讓內心擾動焦慮的原因,如此能量不斷消耗,人們往往快速就衰老了。
以上,是《上古天真論》的前半部分。由黃帝問歧伯為何現今的人衰老的如此快,引出後文正反兩面的論述,告訴人們養生之道的核心——內心安定,清凈內守,涵養精神,與道相合。如此可度百歲而不衰老。反之,貪於外物而擔心憂慮,將不斷透支消耗人體的能量,如此將會很快衰老。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話,卻是養生的關鍵與核心。
道之所以是道,正是因為它縱使經歷滄海桑田,也不會隨之轉移。
常言:人生在世,生死事大。人活著,再也沒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必須自己面對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好生而惡死,喜歡健康,快樂,害怕生病,災禍。但偏偏生老病死是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認真看一看這個切身的問題,應當如何於生時,做最有益於自己的建設性的工作。
聖人亦言:不知生,焉知死。既然生死是頭等大事,而死又似乎離我們比較遠,我們好像也不能對它做什麼。所以不妨先看看生是什麼,如何才能好好活。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黃帝詢問歧伯的問題,現在的人為何衰老的如何之快?造成這個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內心安定,清凈內守,涵養精神,與道相合。這是養生之道的金鑰匙,也是人們能夠真正利益自己健康的最好方式,也是現今健康管理與養生理念的核心。
《上古天真論》下半部分將主要講述人體生理變化周期與特點,是中醫生理學變化的基礎。同時也從具體的時間角度闡述了人體能量變化的特點,男女生理特點的異同。從中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進而明白如何做才是對自身更有建設性意義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McyynEBnkjnB-0zS_r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