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了最新款平板,送給孩子玩遊戲!你的信任,是他自律的基礎

2020-02-01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8年10月在《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中發布了一組數據:

86.5%的中國中小學生擁有多種電子產品,68.1%擁有智慧型手機,79.2%接觸網絡,45.2%開始接觸網絡的時間是7—9歲……

這組數據一發動,就引發了全社會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上網玩遊戲的關注。

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年多了,這組數據中的數值只能更高。

  • 到底是否應該支持孩子玩遊戲?
  • 玩遊戲對孩子有益還是有害?
  • 如何幫助孩子自律,玩遊戲,卻不沉迷?

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家有兒女的父母們。


(一)關於遊戲:有個支持的爸爸,很幸福!

我來自二胎家庭,有個弟弟。我現在也是二胎媽媽,兒子淏仔十歲,女兒玥玥七歲半。

我小的時候學習特別好,據我弟弟說他一直生活在我的陰影之下,即使考了班級第二名,依然不會被老師表揚,只是因為老師認為:他是我弟弟,應該和我學習一樣好。

我在初中的時候,叔叔家有個遊戲機,非常簡單的那種,專門玩「俄羅斯方塊」。

我有一段時間非常著迷,一放學就對媽媽說:「媽,我去我老叔家玩去了。」

然後一直玩到遊戲機沒電,玩到天黑,再回家。

當時我的俄羅斯方塊能達到最高級,可謂登峰造極了。

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媽媽對爸爸說:「你知道媽?她去她老叔家,是去玩遊戲的。」過了一會兒,爸爸說:「沒事兒,不影響學習就行,玩就玩會兒吧。」

我心裡想:嗯,我一定不會影響學習。


等到我上了重點高中,弟弟正上初中,他的學習成績不拔尖。

鄉鎮的初中,如果不考進年級前五,都沒有希望進入重點高中。

弟弟在初二的時候,在年級只能排到第二三十名的樣子。

那個暑假,他居然對爸爸說想要小霸王遊戲機。

那個年代,遊戲機是下圖這種帶著手柄的。


網絡圖

爸爸猶豫了一段時間,還是果斷給他買了,要求只有一個:不影響學習。

說實話,直到現在,我成了媽媽,才意識到:

當初爸爸買這個遊戲機的決定,做出來是多麼不容易!

所以,那個初三,弟弟有了兩個電子產品,一個是遊戲機,一個是音響。

在村裡,同時擁有這兩個東西的孩子,真不多。

在那個初三,弟弟成績直線上升,最終以年級第三名升入重點高中。

爸爸很開心。

初三那個夏天,我也從學校回到家,和弟弟一起玩「魂斗羅」。當時弟弟還批判我不用心,他保護我保護地那麼努力,我的三顆命還是那麼輕易地丟了。

我不喜歡這種遊戲,跳不好,打不好,也躲不好。

弟弟當時既生氣又無奈的模樣,依然歷歷在目。

(二)遊戲,堵是堵不住的!

現在的中小學生都是00後、10後,可以稱得上是「網際網路原住民」。

我們小的時候,爬牆上樹玩泥巴;

大人也頂多看看電視、打打麻將,作為放鬆;

時代在進步,現在的這些孩子,「玩」的概念也在變化。

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對現在的孩子們(包括成人)來說,「玩」的內容裡面是包含了網絡遊戲的。

遊戲無處不在,不恐不入。

別說電視上會有遊戲廣告,即使在馬路上,在電梯里,也都有遊戲的各種宣傳內容。

堵是堵不住了,不如接納。

如果我們強行禁止,換來的只能是孩子們長大了之後的強力反彈;而那時,我們已經無能為力,或者鞭長莫及。



(三)爸爸對我能放手,我對淏仔做不到!

我家裡,對遊戲迷戀的是淏仔,玥玥對遊戲不怎麼上心。

最開始每周兩次遊戲時間,玥玥經常會忘了玩,而淏仔總是玩不夠。

淏仔,從最開始五歲時玩的「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到現在的「王者榮耀」、「吃雞」,淏仔的遊戲之路,已經有五年了,很迷很專注的五年,看樣子會一直持續下去。

對學習有沒有影響?

——說「沒影響」是假的。

我們之前走過一段彎路,淏仔二年級的時候因為遊戲的干擾,學習成績波動很大。因此,我們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溝通,然後及時調整了玩遊戲的時間和方式,效果不錯。

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適合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這裡不再細說。

(這個彎路的過程,我在其他關於遊戲內容的文章中詳細寫過,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搜「遊戲」即可找到。)

我玩俄羅斯方塊,是在初中;

我弟弟買遊戲機,也是在初中。

一個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初中生,開始玩遊戲的自律能力,一定要優於還沒養成好習慣的小學生。

我爸爸可以我們完全尊重和放手;但是,我無法對淏仔完全放手。

因為他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還沒有足夠的自律能力。

所以:

支持孩子玩遊戲,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不代表著隨意孩子怎麼玩都行。

比如:

  1. 用文章、視頻、真實的適當案例等方式,讓孩子知道遊戲上癮後的害處,如果不能健康地玩遊戲,那麼遊戲就不只是給人們帶來放鬆和快樂。——讓孩子有個正確的認識。
  2. 這個年齡段,合適的電子螢幕時間,視力的影響與保護。
  3. 遊戲與學習的關係,遊戲與生活的關係。
  4. 提前約定好多久玩一次,一次玩多長時間。

網絡圖

(四)買最新款平板,給淏仔玩遊戲!

2019年暑假時,淏仔就說原來那個iPad內存太小,裝一個遊戲就滿了,玩起來速度也受限制。2020年的這個寒假,淏仔在玩的時候又在嘟囔著:「哎呀,怎麼辦,我想玩這個遊戲,還想玩那個,總是卸來裝去的好麻煩……」

我想了想,對老公說:「給他買個新平板玩遊戲吧,這個不夠他用了。」

老公問:「專門買來玩遊戲?」

我說:「既然我們同意他玩遊戲,就讓他玩爽吧!憋憋屈屈地玩,也不過癮。遊戲時間還是那麼多,頻率也不變,但他玩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老公想想有道理,就同意了。

於是,我春節前帶著淏仔直接去了華為專櫃,買了個當時那個專櫃的最高配置8G緩存256G內存的平板(型號忘了,不太懂)。

淏仔非常開心,一路上都是說著笑著。

回到家,不但下載了自己喜歡的遊戲,而且還把好久不用的計時器拿出來了,對我說:「媽媽,以後我要按照計時器玩遊戲,不用你再反覆提醒我了,免得你說的次數多了還煩。」

果然:

你支持他一步,他就想著「自律」走一步;

你信任他一些,他就更值得你信任一些!


(五)「他律」永遠不如「自律」,「言傳」永遠不如「身教」!

現在的父母大多都是80後、90後的,眼睛24小時離不開手機、電腦,已經成了我們的常態。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我們不得不宅在家裡的這些天,如果每天一邊不是拿著手機刷抖音,就是對著筆記本打遊戲,一邊告訴孩子要看書,要閱讀,要寫作業,遠離電子螢幕……

你不覺得這樣的場景是否有些可笑?

孩子是按照他們看到的「我們的做法」去做事,還是按照他聽到「我們說的話」來做事呢?

你自己的自律能力尚且端不上檯面,卻奢望孩子在你的訓誡之下,掌握自律能力?

「言傳」永遠不如「身教」!

如果你沒有能力做好自己,那麼也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強迫孩子。

否則,也許有一天,孩子會給你講這個故事:

有種鳥很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 要下一代使勁飛。


上學的早上,你叫孩子起床,孩子經常會百般不情願,甚至不拖到最後一刻都不想離開床;

可是,周末的早上,你不用叫醒,他便會開開心心地自己穿衣服起來,不用催,不用哄。

孩子利用自己的內驅動去做事情,比你推著他去做事情,效果要好上千倍。

孩子發自內心的自律,永遠比你推著他「他律」強上萬倍!

我們用自身對人生的敬畏、對成長的珍惜,用認真工作與用心生活的「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去影響孩子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像父母那般?

我們每天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充實,不沉溺於手機電腦,每日學習,不斷成長,孩子才能在我們的點點滴滴的拼湊與體會中,找到他的成長方式。

這才是育兒境界的「無為而治」。

我知道,做到這一點很難,我也在努力。

但是,若你不向著這個方向開始邁步,你最終會發現,無論你想盡多少辦法去育兒,都達不到你的理想結果;你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像你,像那個你討厭的自己。

所以,育兒要從接納自己開始,然後改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與孩子一起學習自律,才能從本質上調動孩子的主動性,你和孩子彼此,才能成為更好的彼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Gi2AnABjYh_GJGVOQ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