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還要持續,孩子學習仍不自律?父母必須「狠」起來

2020-03-02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教育部2月27日發布的通知:開學時間原則上繼續推遲。

所以,繼續宅家,繼續網課,繼續和孩子們鬥智斗勇的日子,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大家稍安勿躁,儘快從急切的期盼中慢慢地平復情緒,只有父母先穩定下來,孩子的心才能踏實下來。


很多父母說:在家根本沒法學習,因為孩子太不自律!到點兒不起床,上網課東張西望,寫作業馬馬虎虎……一天中提醒無數次,依然沒有效果。怎麼辦?

沒效果,是因為父母不「狠」,做得不到位!

提醒100次都沒有效果的事情,你還要再提醒101次嗎?

(一)父母,不應該哄著孩子學習!

孩子學習,不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父母不應該哄著孩子去學習。

同時,父母也無需為了讓孩子學習,特意放低姿態,給孩子很多台階、很多誇讚、很多獎勵,讓孩子以為他學習了,就多麼給父母面子,就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

不要為了讓孩子學習,而給他們做好吃的、買好穿的。

目的絕不可以混淆,父母初心要端正。

  • 我們做好吃的,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好身體;
  • 我們給孩子買好穿的,是為了孩子擁有一份得體的儀態。

——這才是我們給孩子做美食、買衣服的目的。

一旦混淆了這些目的,父母說出的語言就會隨之改變,同時孩子就會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好好學習。那麼,他意識不到要為自己而學,他有可能為了好吃的而學,為了好穿的而學,為了高端的電子設備而學,為了讓父母高興而學……唯獨沒有為自己而學

而這種情況的最終結果,便是孩子的動力越來越弱。

即便你後面提出只要考上名校,就送他一套房、一輛跑車,都無法讓他心動,都無法讓他繼續堅持學習之時,你便無計可施,無能為力了。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論大人,還是孩子。為了他人而學習的人,總有一天會迷茫,會失去動力。只有為自己而學的人,才能最終實現自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一萬小時定律:錘鍊是成就天才的必要條件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我認同他這句話中持續不斷的努力,但我還認為人生下來的智商和天賦是不同的。有的人,確實天資卓越。如果用完全同樣的方式練習同樣的時間和強度,有的人會成績斐然,也有的人進步緩慢。我認為這是天資的差異。

但是,天資差異的存在,不是我們「破罐子破摔」的理由!

你若天資聰慧,便更應努力,將這種天資發揮更多,為自己、為家人、為整個社會貢獻力量;

你若天資平凡,也更應努力,因為唯有更加努力,才能縮短你與他人的差距,才能將生活質量、境界提升一兩個檔次。

撞球天后潘曉婷,3歲起就受到父親的影響,接觸撞球,並對撞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說:她小的時候父母對她的要求很嚴格,所有的同學放假都可以出去玩,只有自己放假還要在家練習撞球,她曾經睡在床上哭,將被子都打濕了,她不知道為什麼父親會對她要求這麼的嚴格!後來隨著她事業的順風順水,屢次奪得冠軍,她才明白父親對她看似狠心,實則深沉而長遠的愛。

凡使人痛苦的必使人強大!

學習不輕鬆,學好一項技能更不容易。反覆練習的痛苦,每日每年的堅持,都會融入你的身體里,融進你的生命中。

你是選擇在痛苦中強大起來,還是選擇在痛苦中趴下?

你是想讓你的孩子在痛苦中強大起來,還是選擇隨遇而安,或放任自流?


(三)好習慣,都是「狠」出來的!

猶太媽媽沙拉寫的《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有一段話:「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我們看到孩子睡不醒,母/父愛泛濫,捨不得叫他起床,於是一個早上就沒有了。

可是我們沒想過,正是因為我們早上捨不得叫他們起床,他們晚上才不困,才會玩到很晚才睡!然後導致第二天起不來。如果連續幾天,我們都能狠狠心,叫孩子準時起床早讀、吃飯、上網課,孩子到了晚上自然就睏了,就會早些入睡。

狠心幾天,就能將孩子的生物鐘調整過來,如此性價比高、效果立顯的事情,我們還狠不下心去做嗎?

古人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我們是心疼孩子一天沒睡夠而難受,還是更心疼孩子長期作息不規律給身心帶來負面影響?

央視名嘴白岩松所說:

「不讀書,你拿什麼和別人拼?財富還是智慧?經驗還是人脈?這些你都有嗎?作為大多數普通家庭出來的孩子,不拼考試,你要跟人家拼素質和見識,你的底氣在哪裡?」

無論高考有多少弊端,它至今依然是平凡孩子改變人生的最佳契機。

普通家庭出來的孩子,如果想出人頭地,想生活更上一個台階,不拼考試,你想拼什麼?你又能拼什麼?

別讓孩子長大了甚至老了才發現,原來這一生,通向成功最簡單和輕鬆的方式就是「讀書」。可真到了那時,為時晚矣。


(四)狠心,不是粗暴,更不是殘忍!

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引導孩子建立自律能力,確實需要父母的狠心。

但是,這種狠心,是一種堅定和堅持,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打罵和控制。

如何區分狠心與粗暴?這三個例子可以說明:

(1)早上孩子不起,我們不是要給孩子罵起來!

而是把窗簾拉開,輕聲叫醒他,告訴他「一天之計在於晨」,媽媽抱抱你,陪著承受沒有睡夠的難受,陪著你清醒過來,然後吃飯、學習。

(2)孩子考試成績低,我們不是要棍棒伺候,讓他痛定思痛!

而是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題是什麼,哪裡薄弱,如何加強,如何調整學習計劃,以便能儘快趕上來?

(3)孩子寫作業三心二意,我們不是要嘮叨羞辱!

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加專心?比如去掉孩子學習桌上的雜物、將玩具整理到其他地方、其他大人不看電子產品吸引孩子注意力,……或者耐心陪伴孩子,孩子學你你看書,直到幫助孩子養成專注學習的習慣。

「狠心」的前提是尊重,是為了孩子長遠的發展。「粗暴」則是不經大腦思考,用大人高高在上的地位壓迫孩子,發泄情緒;非但沒有尊重到孩子,時間長了還會傷害孩子身心健康。

養成一系列好習慣,不容易。培養自律的品格,更不容易。

我們大人想要實現自律,尚且很難。何況孩子?

而且,天生自律性強的孩子能有幾個?

大多數孩子的自律,都是通過父母言行耳濡目染來的,或者父母用心培養出來的。

有的人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沒怎麼管,孩子就天生很懂事,特別自律和省心。且不說你的判斷是否準確,退一萬步講,即使人家真沒管,孩子也真的自己發展的很出色。那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和論據去對自家孩子恨鐵不成鋼,罵他們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嗎?

萬一等到有一天,孩子發現人家的父母每天學習看書,人家父母本身就用行為做著示範,孩子不過是耳濡目染、自然習得的。然後孩子回頭對我們說:「你們也不如別人家的父母,有什麼資格管我?」那一刻,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無論別人家的孩子家長管與沒管,都不是我們打罵孩子的理由。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既然我們擁有了這樣的孩子,我們就要接納和包容,然後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對問題,和孩子一起解決,一起修煉,一起成長。

同時,我們也不能單方面對孩子狠心,我們自己也要有「終身學習」的思想,對自己心狠一些。

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我們先成為那樣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對自己「狠」一些,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對孩子「狠」一些,會引導孩子向著積極的方向努力成長,讓孩子越來越獨立、自信和自律。

育兒,也是育己。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要謹記這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flIonAB3uTiws8KP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