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別光知道催!3個實用技巧,幫幼兒快速建立時間觀念

2020-09-29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原標題:孩子做事磨蹭別光知道催!3個實用技巧,幫幼兒快速建立時間觀念

早上,若蘭起床洗漱整整花了半個多小時!遇到這種情況的,絕對不止我一個人。家長們按捺住分分鐘想要炸毛的怒火,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著孩子「快點兒」,可孩子似乎在這樣一聲聲的催促中更加磨蹭。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見家長在訴苦:我家孩子每次上學都要不停地催他起床、穿衣服、吃飯,動作慢吞吞的,都跟他說還有幾分鐘就要遲到了,結果他還是那樣。

常言道:「十個孩子九個磨!」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訴不完的苦。其實,孩子3歲之前的「磨蹭」,並不是真的磨蹭,只是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更不會有成人那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緊迫感。在孩子還不能準確感知時間的時候,去要求他在特定的時間裡一定要完成什麼事,其實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

磨蹭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允許孩子慢慢長大是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只有在心裡認同孩子的磨蹭,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感受時間,耐心引導,逐步糾正,孩子才會真正的成長。

如何解決孩子做事磨蹭、沒有時間觀念的問題呢?今天,若蘭媽咪就為大家分享3個簡單實用的小妙招,幫幼兒快速建立時間觀念。

No.1:從生活環境中讓孩子感受時間的存在

在生活環境中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是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基礎。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很難感知的,我們需要藉助鐘錶、沙漏、計時器等能夠體現時間的工具,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家長最好把這些東西擺在比較顯眼的位置,比如在客廳的顯眼位置擺放鐘錶,在床頭放置鬧鐘,讓孩子看到這個物品就能直接聯想到「時間」。當我們外出時,可以把跟時間相關的事物進行關聯,比如:根據太陽的位置、月亮和星星的出現、早中晚吃飯等推測時間的變化。

3歲之前的孩子,對時間的認知基本還局限在與事件的聯繫上。寶寶眼中,「早晨」就是起床的時候或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遊戲的時間,「下午」就是午睡起來之後,只有到3~4歲時,寶寶才幹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甚至今天、明天等時間概念。所以,家長需要藉助於大自然與周圍環境的變化、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為指標,儘量用寶寶理解、熟悉或親身經歷過的事物來教他認識時間。將吃飯、睡覺、看電視、做遊戲等視為時間概念的指針,特別是生活作息,對時間的理解上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你告訴寶寶「下午三點鐘我們去動物園」,寶寶可能無法理解,但換成「睡完午覺後我們去動物園」,寶寶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No.2: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會時間的長短和變化

3歲以前的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所以當你火急火燎地沖孩子喊:「快點,還有五分鐘就遲到了。」結果孩子還是慢慢悠悠的做著自己的事。因為他們並不清楚五分鐘是多長,所以自然不會著急,在他們的心裡,可能感覺五分鐘還有很長。

如果我們把時間和生活經常聯繫起來,並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他們就能逐漸在生活中增強對時間的感覺。我們可以通過把孩子的一個行動與具體的時間進行對應,讓孩子體會和感受時間的長短。

1、指令式的提醒。

針對一些簡單短小的任務,家長可以採用時間線索或者「倒數」等指令來提醒孩子的行為。家長可以在給孩子下達任務指令之前,先提出明確的要求,例如:這個沙漏漏完或者等我數到0,你就應該洗漱完畢了,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給孩子一種時間的緊迫感,讓他能快速地、專心的去做這件事,在聽著」倒數「或者沙漏的滴答聲做事的同時,孩子也能很好的感受到時間在一點一滴的流逝。

2、時間段的提醒。

這種方式適用於需要稍微長的一段時間來完成的事情。首先準備好計時器或者鬧鐘,最好是圖像化的掛鐘,比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數字的鐘。因為這個時候的寶寶思維還停留在具體形象化階段,將抽象的時間具體為的圖像,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會更好;然後規定好做某件事需要的時間,比如:上廁所、喝水、整理遊戲材料等需要在10分鐘內完成,要在半個小時之內吃完飯;最後嘗試讓孩子看鐘表完成任務。

比如:告訴孩子,你需要在10分鐘之內,把你的玩具都擺放整齊。然後拿著鐘錶指給孩子看,現在這個長的指針(給小寶寶用的鐘表,有時針和分針即可)指在」老虎「的位置,當它指向」龍「的位置的時候,10分鐘時間就到了。你現在開始整理玩具,務必在這個長的指針指向」龍「的位置之前完成。這樣的過程,就可以培養孩子形成「10分鐘、半小時有多長」的時間概念。

No.3:在語言表達上讓孩子準確地理解時間

雖然寶寶的時間概念發展大都跟不上他對時間詞彙的掌握速度,但學習使用時間詞彙能增進他對時間概念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時間詞彙。如果家長能夠用準確的時間語言跟孩子溝通,那麼就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理解時間和自身的真實關係,感知時間的真實存在,從而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為了增強孩子對時間的感知,讓孩子把生活與時間相聯繫,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周末或節假日,跟孩子一起玩一個簡單的親子遊戲——「記錄我的一天」。

從早上起床開始,先讓孩子回憶一下,過去一天裡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情,然後由家長幫忙把起床後一直持續到晚上睡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記錄在一張空白紙張上,然後家長可以並告訴孩子大概什麼時間做的什麼事情,如:早上7點起床、7點半吃早餐、8點自由活動,中午12點吃午飯、午睡1~2個小時、自由活動,下午6點或6點半吃晚飯,晚上8點半上床睡覺。當把全天做過的所有事情記錄完畢後,父母再打開電腦,將這些事情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一一製作成一張漂亮的表格(如上圖所示)。最後,再把這張「我的一天 」列印出來,貼在家裡醒目的位置。當今後到時間需要做某件事情時,可以提醒孩子看看這張一日行程表,督促寶寶嚴格遵守時間。

家長可以通過跟孩子一起完成時間軸的製作,幫助孩子更加清楚地理解自己每天的生活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在製作這張圖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明白,他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是有規律地分布在各個時間點上的,這是幫助孩子認識時間和時間之間關係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家長都有催孩子做事的經歷,通常都是說「快點,馬上遲到了」。家長不能夠給孩子準確的時間信息,孩子接受到這種模稜兩可的信息,自然也就不知道到底該如何去做。那麼,我們不妨對照和孩子一起製作好的作息時間表,把催促的詞語都換成準確的時間語言,比如:明天早上7:00準時起床,8:00齣發去遊樂園;現在距離上課時間還有30分鐘,如果在3分鐘之內沒有出門,你就會遲到。

通過準確的時間語言,督促孩子無論日常作息還是玩玩具、做遊戲,都要按時開始,按時結束,從小養成守時、惜時、對時間有緊迫感的習慣,防止日後做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uUR2HQBURTf-Dn5we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