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納稅人資產負債表隱藏的涉稅風險總結

2020-03-24   財稅有道123


財務報表涉稅風險分析是指根據企業財務報表數據提供的資料通過與歷史數據、各稅種納稅申報表數據關聯關係及其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結合相關稅種政策規定對可能存在的涉稅問題進行評估和判斷的過程。本文結合在一線工作實務經驗,就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產負債表背後可能隱藏的涉稅風險總結歸納如下,歡迎大家點評和學習探討。

1.資產負債表「固定資產」期末原值減少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築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

如果企業「固定資產」期末原值減少,說明該企業當期很有可能發生了「固定資產」處置,無論是「利得」還是「損失」,一旦有發生資產處置,就需要繳納資產處置的增值稅。納稅人適用按照簡易辦法依3%徵收率減按2%徵收增值稅;適用一般計稅方法的產,納稅人應按增值稅適用稅率繳納增值稅。

2.資產負債表「預收帳款」期末餘額很大

預收帳款科目核算企業按照合同規定或交易雙方之約定,而向購買單位或接受勞務的單位在未發出商品或提供勞務時預收的款項。

如果企業「預收帳款」餘額長期很大,企業很有可能貨款或服務費已收,貨物已發送或勞務已提供,也有可能是預收的按稅法規定應預繳稅款建築服務、不動產租賃、期房銷售款等,但沒有及時開具發票或確認納稅收入。

因此,企業「預收帳款」餘額長期很大,所對應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是否依法繳納?房地產開發企業是否預繳了土地增值稅?

3.資產負債表「其他應付款」期末餘額較大

其他應付款是指企業在商品交易業務以外發生的應付或暫收款項,具體包括應付經營租入固定資產和包裝物租金,職工未按期領取的工,存入的保證金等內容。

如果企業「其他應付款」餘額長期很大,企業很有可能是將預收帳款記入了「其他應付款」,沒有及時開具發票或確認納稅收入,也有可能是企業預提了期間費用,未按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

因此,企業「其他應付款」餘額長期很大,是否實際上是預收帳款,所對應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是否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對預提的費用是否進行了納稅調整?

4.資產負債表「實收資本」期末餘額增加

實收資本是指企業的投資者按照企業章程或合同、協議的約定,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

如果企業「實收資本」期末餘額增加了,就說明企業很有可能追加了投資,實收資本的增加很有可能應補繳印花稅。根據規定,「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兩項的合計金額大於原已貼花資金的,就增加的部分補貼印花。

5.資產負債表「貨幣資金」期末餘額較小,但應收帳款金額較大

貨幣資金是指企業經營資金在周轉過程中停留在貨幣形態上的那部分資金。

很有可能是企業將貨幣資金無償借給他人或者直接轉入了個人帳戶,也有可能企業收入有虛增收入和企業利潤的可能。不過虛增收入一般企業不會這麼做,多半是上市公司為了虛增業績或者上級業績考核的壓力而導致。

6.資產負債表「在建工程」餘額長期存在

在建工程指企業固定資產的新建、改建、擴建,或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

企業「在建工程」餘額長期存在,很有可能說明企業所建工程已經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或已經使用,而沒有結轉為固定資產,如:推遲房屋、建築物的在建工程結轉,推遲結轉很有可能是為了推遲繳納「房產稅」或者為了虛增企業會計利潤所致,虛增利潤可能是因為業績考核或上市公司為了虛增業績。

7.資產負債表「盈餘公積」期末餘額減少

盈餘公積是指企業從稅後利潤中提取形成的、存留於企業內部、具有特定用途的收益積累。

企業「盈餘公積」期末餘額減少,很有可能是因為企業用盈餘公積轉增了資本,如果企業發生盈餘公積轉增資本,實際上是該公司將盈餘公積金向股東分配了股息、紅利,股東再以分得的股息、紅利增加註冊資本。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應由公司代扣代繳個人股東所增加部分的個人所得稅。

8.資產負債表「其他應收款」餘額非常大

其他應收款科目核算企業除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帳款、預付帳款、應收股利、應收利息、應收代位追償款、應收分保帳款、應收分保合同准其他應收款備金、長期應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種應收及暫付款項。

如果企業「其他應收款」餘額非常大,很有可能是因為企業股東個人借款長期未歸還,也有可能是因為關聯企業間的借款,也有可能是企業高管借支等現象。企業如果是因為這些原因,可能涉及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風險。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