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也有早教?當然了,花樣還不少呢

2019-10-14   李點點

"國內孩子不到一歲就要開始上早教中心了,還是你們生活在德國輕鬆,德國都沒有早教。"

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位朋友在微信上這樣留言了。

盆友啊,事情不是這樣的,德國當然有早教啦,而且在德國,早教課可是一出生就可以開始了,德國家長給娃報名的熱情度還非常高漲。

德國早教是什麼樣的,都包含哪些內容?

咱們一起來看看。

1. PEKiP


PEKiP是"DasPrager-Eltern-Kind-Program"的縮寫,按字面翻譯為"布拉格親子項目"。

這是最具德國特色的早教課,目前只在德國、瑞士、奧地利等說德語的國家開展。

PEKiP誕生於1974年,針對1周歲以下的娃,通常娃滿月就可以和家長一起參加每周一次的PEKiP課了。

一般一個PEKiP班不會超過10對娃+家長,上課的老師都是有教育專業背景並經過PEKiP協會培訓且取得資格證書的,一次課大約90分鐘。

課程內容是:老師會指導父母如何觀察娃、如何陪伴娃做遊戲以及運動。

為了讓娃活動更自如,上課時娃是一絲不掛的(連尿不濕都不可以穿)。

PEKiP是典型的"家長和娃一起進步"式的課程,精髓理念是:

教父母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

通過觀察來了解娃,通過孩子的反應去理解他們的需求,

同時娃也在專業人士的指導和設計下享受了一系列遊戲時間。

PEKiP課程非常受歡迎,經常開班前一季度就滿額了,所以想參加的家長一定要提前排隊報名。

2. Pikler


Pikler早教體系是以奧地利兒科醫師Emmi Pikler的姓命名的。

這一早教體系理念和PEKiP差不多,都是教導家長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高質量陪伴0-3歲的小小娃玩耍;

同樣是有專業資質的老師,帶領"娃+家長"的組合進行小班授課。

稍有不同的是,Pikler允許娃穿尿不濕和包屁衣上課,因此很多不能接收娃裸體上課的家長會首選Pikler早教。

3. 爬爬班(Krabbelgruppe)&家長咖啡(Eltern Kaffee)


這兩種形式的早教班在德國也很常見,很多教會、社區和幼兒園會提供免費的爬爬班與家長咖啡機會。

這兩種早教班不會有人系統地教什麼東西,通常娃就是在活動場所隨意亂爬,而家長們則在不遠處看(一聲)著娃,邊喝咖啡邊聊天。

與其說是這是早教班,不如說是社交場所更加貼切。

剛剛學會爬的娃可以在集體氛圍里看大人互動、觀察其他同齡寶寶,從而推動娃的社交能力發展。

4. 游泳班


滿月以後就可以給娃報名一周一次的親子游泳班了。

通常越專業的游泳館,等候名單越長,也需要家長提前準備報名。

親子游泳池的水溫比較溫暖,一般是一個老師帶8組以下娃+家長,通過一系列水中互動遊戲讓寶寶逐步熟悉在水中的感覺。

如果不想上課,只想帶孩子自由玩水當然也是可以的,只需要在游泳館門口買一般的入場券即可。

以我家門口的專業游泳館為例,大人票為3.5歐,當日不限時,3歲以下娃免費。

就算親子游泳池裡正在上課,單獨買票入內的家長也可以帶著娃在同一個泳池玩水,只是不可以越過隔離用的浮標進入"課堂"而已。

娃三歲以上就可以不要父母陪伴,獨自參加小小孩游泳課了,到了五六歲可以開始正式的"初學者游泳課"。

德國對游泳技能比較看重,兒童學游泳也有獨特的一套體系,這個話題如果大家感興趣,以後可以專門開一篇來講。

5. 音樂園(Musikgarten)


德國是音樂之國,音樂自然要從娃娃抓起,音樂園從半歲開始就可以加入早教課表啦。

有音樂專業背景、且受過針對低幼群體授課培訓的老師會帶領10組以下娃+家長開始音樂之旅。

音樂早教班針對小小娃的起始課程並不是為了教會娃唱歌或者什麼樂器,而是讓娃感受節奏、享受旋律。

上課內容主要是家長帶著娃一起跟著老師唱(兒)歌跳舞,氣氛非常歡快,幾十分鐘很快就過去啦。

隨著娃年齡越大,老師上課的內容會越專業。

6. 室內活動課(Turnen)

這也是比較有德國特色的一項早教項目,通常每個城市每個區的活動中心都有針對各年齡段的早教課。

還是以我家門口的活動中心為例,娃從半歲就可以報名自由室內活動課:

半歲到3歲的娃共享一個擺滿了各種大型運動器械的活動大廳;

海洋球池、鞦韆、攀登架、平衡木、蹦床等等,在家長的監護下,都可以隨意爬上爬下,在瘋玩中鍛鍊手腳協調能力,培養空間感。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增強和同齡人互動的能力。

3歲以上的娃可以參加有專業教練帶領的活動課。

從6歲開始,舞蹈、柔道、滑雪等細分出來的體育類課程也都可以根據娃的喜好列入選擇了。

7. 託兒所(Krippe)


德國給人沒有早教的錯覺,還有可能來源於不少德國孩子很早就上了幼兒園。

德國的幼兒園系統分為託兒所(0-3歲)和幼兒園(3歲以上)兩部分,如果運氣夠好在託兒所排到了位置,那就相當於參加了一個綜合早教中心了。

一所典型的德國託兒所,每天上午的活動會在音樂課、手工課、畫畫課、朗讀課(老師給念繪本聽)、自由玩具時間等選項中,任選其一或其二;

下午則會根據天氣,進行室內活動課或者室外活動。

以上是常見的早教課程,小眾一點的早教課還包括兒童馬術、親子瑜伽、兒童西洋棋等,跟國內一樣,涵蓋範圍極廣。

不過,德國的早教確實和國內的早教不太一樣。

首先,目的不同。

國內的早教中心一定要教會娃什麼本事才算合格,而德國的各種早教班是為了給家長和孩子提供社交場合。

還沒有在託兒所排上隊的小小娃,去早教班是可以和同齡小朋友接觸的最好機會;

對於天天在家照顧娃的媽媽(當然也包括少數全職奶爸)來說,送孩子上早教班也是一個找人交(tu)流(cao)的發泄渠道,至於娃到底在班上學會了什麼本領,卻是沒有多少人在意的。

其次,價格不同。

國內的早教中心一個比一個裝修得高大上,價格也十分對得起設施和裝修,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才能參加;

德國很少見綜合型早教中心,都是單一專業領域的活動教室/場館,大部分為非盈利性質,有政府補貼,因此價格不會造成負擔,連拿獎學金的學生家庭都可以承受得起。

還有,娃的決定權也很重要。

國內的早教大部分是父母做選擇,而德國的早教是孩子做選擇。

就算是不能表態的小小娃,如果上課時表現出明顯排斥和疲憊,連老師都會建議暫時停課或者退課。

換句話說,在德國上早教的娃一定是滿心歡喜的。

雖然有各種早教課,但是德國社會依然公認:

最好的早教場所是家庭,最好的早教老師是父母。

借用德國班貝格大學早期教育學以及家庭教育學專家Hans-GüntherRoßbach教授的話作為結尾:

人們應該更多地把要傳授的東西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融入到孩子的遊戲中,

這樣對促進孩子的發展更有益處。

- END -

土豆番茄媽-最懂媽媽的傾聽者

專注養娃資訊、夫妻關係、婆媳相處、好物分享。是傾聽者,是朋友,是育兒道路上的同行者,是最懂媽媽們的人。育兒路上有我,你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