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991年的「詩與遠方」

2019-11-20     正午故事

圖、文 | 余仲卿


正午的話:

本期正午視覺節選自余仲卿1991年的影像日記。

余仲卿畢業於日語專業,辭去圖書館的工作後他去了深圳的外資工廠。1991年,在四川作家艾蕪的《南行記》的影響下,他下定決心挑戰一下自己的意志力。那一年,中國還很少有騎行旅行的人,余仲卿從深圳出發,經過廣東、廣西、雲南,最後回到四川。行程超過了4000公里,歷時40多天。

6年後,余仲卿進入了旅遊行業。在余仲卿看來,如今的黃金周、旅遊團正在扼殺「旅行之美」。或者現在的人更願意在直播平台上看其他人去徒步,去旅行。

28年前的這些影像日記記錄了在激流中的中國發展之初的風貌,也在試圖回答旅行之美究竟是什麼。

廣東篇

(1991年)10月10日 晴

今天是騎車長途旅行的第一天,臨行前的一種興奮感叫我昨晚沒能好好睡上一覺。

從寶安出發,經深圳市區時,我把沿途那些熟悉的街景意依依地看了一遍:別了,深圳!無論是深圳特區,還是寶安縣境內,但見公路兩旁廠房、商店鱗次櫛比,可一到惠陽境內,便明顯地感到沿途不少地方還是田園風光。

傍晚時分抵古塘坳唐德電子公司,晚上跟同學江涌波夫婦擠在同一間員工宿舍里。

別了,深圳!

(1991年)10月11日 晴

跨過東江大橋不久,便進入博羅縣境內。羅浮山的主要部分便在該縣境內。羅浮山,許多人對她並不感到陌生,很早便被列入「全國十大名山」家族。而我從最初相識到喜歡它,則是一瓶驅蚊花露水作的媒。那是在以前去海南島的旅途中,我曾買過一瓶羅浮山中藥廠出產的一種叫做「百草油」的驅蚊水。我大概是尋著那百草油的芳香而來的吧?

惠州西湖

(1991年)10月14日 陰

今日由佛山市出發,經南海、三水、四會等縣,到達著名風景旅遊城市肇慶市,行程約105公里。

路經三水縣西南鎮時,沒想到聞名全國的「健力寶」飲料公司、李寧牌服裝廠等著名企業就坐落在這座縣城,於是莫名其妙地停下車來,在路旁買了一罐「健力寶」咕嚕咕嚕喝完之後方才上路。

肇慶鼎湖山

(1991年)10月15日 陰、晴、陣雨

本來預計在陽春縣春灣鎮投宿,可車後輪偏偏把旅行包背帶卷了進去,一動不動了。我花了半個多小時才把背帶拖出一點來,勉強可以騎著車走,於是又繼續上路。走到新興縣天堂鎮天已黑下來,好在街上有兩家旅店,我便住進了其中一家。等吃完晚飯時,車也修好了。旅途中,難免發生意外,有時你只能走到哪裡黑,便在那裡歇。

肇慶七星岩

(1991年)10月19日 湛江、遂溪:晴;廉江:陰;合浦:多雲

在廣東境內騎行了10天,今天穿過雷州半島,終於進入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廉江縣地域遼闊,人煙也比較稀少,有時要騎一兩公里才能見到路人。路旁農作物不多見,看見的多半是人工種植的成片成片的樹林。中午在橫山鎮「晨光大飯店」用餐時,店主看出我是一位遠行者,竟不收我的餐費。我再三表示要付錢,對方才勉強收下三塊錢。

國道325線兩廣交界處

由廣東廉江進入廣西合浦

廣西篇

(1991年)10月21日 晴

早晨九點從北海出發,經合浦縣,下午兩點半到達欽州市,行程105公里。進入欽州境內,公路沿線便很難看見農田、村莊,多數為雜草叢生的荒丘,有的山上稀稀疏疏地長著一些矮小的松樹。路上行人寥寥可數,偶爾可見騎車的。要不是腳下這條新修的二級公路,會讓人覺得這風景很蠻荒。到了中午,好不容易才在路旁找到一家店子吃飯。店主人告訴我,這條路新修不久,所以沿途還沒熱起來。看來店主人很有眼光,搶先在此「占據」了有利位置。

北海市街景

欽州市騎樓建築

(1991年)10月22日 晴間多雲,北風

從昨晚開始有股冷空氣南下。欽州到南寧110公里,雖為二級公路,可我一路上都是逆風而行。起初我老是覺得蹬起來不帶勁兒,以為車胎氣不足了,下車檢查又是脹鼓鼓的。後來風越來越大,從耳旁呼嘯而過,還把帽子給掀下來。

與北風搏鬥了七個多小時才進入南寧市。過邕江大橋後,見街上有一橫幅:「歡迎您來到首府」。這句話如溫暖的風,不知拂去過多少遠行者心中的征塵。

南寧街景

(1991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多雲間晴

午後我又出發了。南寧是塊盆地,出門不久我便開始爬坡,費了不少力氣翻越老虎嶺,方才到達武鳴縣境內。望著一座座大山我禁不住感嘆:「天吶,修南昆鐵路光是這一段路都夠嗆的了!」

武鳴縣一派山清水秀,林茂糧豐的景象。不過沿途沒見到什麼工廠和商店,所看到的民居也顯得比較破舊。路上偶爾還看見牛車緩緩前行,車上坐著的大人小孩都向我投來好奇的目光。這裡的人說話大多是壯族話,但他們的裝束卻與漢人無異。

廣西武鳴縣鄉間

(1991年)10月25日 晴

下午三點左右走到百色西郊的陽墟鄉,突然遇到路上有三個人向我打招呼,我連忙下了車。原來我遇到「志同道合」者了:推著單車那位是新疆烏魯木齊市青年楊良。從他下巴上稀疏的鬍子、一身黝黑的皮膚和車前車後破舊的行囊我便看得出,這是個飽經風霜的「職業車手」了。聽了他的介紹我還是吃了一驚,沒想到他去年春便從烏魯木齊出發,沿亞運會火炬傳遞路線,已走遍18個省市區,行程達兩萬多公里。他說他將走遍除台灣之外的全國各省市區,最後由青藏高原返回新疆。在他的面前,我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但他說他還算不了什麼,在玉林地區他還遇到一對澳大利亞夫婦。他們把自己的工廠賣了決心騎車游遍全球!另外那兩位則是步行者,長者名叫李幸駿,四十來歲,長發,瘦個,新疆庫爾勒市的汽車司機。他從湖北出發,步行至廣西武鳴時找了一個同伴,就是站在他身旁那位名叫梁宗群的壯族小伙子。他們打算去雲南、四川、西藏等地。在我遇見他們三人之前不一會兒,他們才在路途相遇。

我們這三支隊伍實在難得湊在一塊兒,為此長者老李建議我們坐下來聊一會兒,於是我們找了一塊路邊的草地,坐下來一邊喝水一邊聊,又拿出地圖來交換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後來我與楊良達成一致,我們倆騎車的結伴同去雲南。我們休息了大約一個鐘頭,最後合影留念,然後我便與楊良上了路,向兩位步行者告別了。

百色街景

百色邂逅左一楊良左二李幸駿

(1991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陰

我有幸目睹了陽墟鎮趕集的情景。早晨八點過,老鄉們便紛紛挑著豬籠,趕著羊群,牽著牛馬來到了集市。除步行的外,也有坐著手扶式拖拉機來的,乘木船來的。再看河對岸,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三三倆倆的老鄉們正牽著馬朝渡口走來,每匹馬都馱著沉甸甸的貨物,走起路來一拐一擺的。趕集者多為壯族。他們和武鳴、田東那邊的壯族不一樣,都身著壯服,女人們還戴著頭巾,顯得鄉土氣息甚濃。

百色地區的刀耕火種

滇桂邊界壯族老人

四川篇

(1991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晴間多雲

富寧縣與越南接壤,縣城距國境線僅60公里左右。縣城正在修路,顯得亂七八糟。城裡的居民看上去主要是漢族,但街上仍可見許多壯族人,偶爾也能見到苗族和瑤族,還有回民在此開的餐館。從人們的臉型輪廓來看,這裡的居民已和嶺南人有明顯差別了。我們在街邊吃飯時,有幸目睹到一位穿緊身健美褲的漂亮姑娘,這叫我們感到有些驚奇。後來我索性站在街邊,用目光好好地搜尋了一下過往的姑娘們,到還真有幾分收穫。是她們為這座山溝里的小城增添了幾分光彩。

雲南富寧縣者桑鎮

(1991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晴

我又恢復了單獨行動,一大早我便與楊良道別出發了。從富寧縣城一出城便開始爬山。當我爬上第一座山頭時,腳下已是一片雲霧,遠處的群峰在朝霞中披了一層輕紗,秀麗多姿。

中午來到廣南縣八寶鎮。八寶這地方據說出產一種「八寶米」,用那種米煮出來的飯不需菜也能吃下三碗。我本想試一下白味兒的八寶米飯究竟能否吃下三碗,可我突然聞到了回鍋肉的香味。我知道兜里的錢已所剩不多,但我好幾個月沒嘗回鍋肉的滋味兒了。一打聽價格,才二塊五毛錢一份,於是我終於沒能抵擋住那回鍋肉的誘惑。

雲南廣南

雲南廣南縣

(1991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晴

從縣城到岔路口27公里。這裡只有獨一無二一家旅店,因此一打聽便立刻找到了。不巧我走向旅店時,別人告訴我旅店已被拉練的解放軍包下了。這時我才注意到,公路邊停有一排偽裝過的大炮。

「旅店肯定沒有了,不過我們部隊可以住,離這裡有兩公里多。對了,我把你帶去住,就說你是我的親戚吧。」一位皮膚黝黑的戰士熱情地對我說。他們把我的行李解下來,說是等會兒讓手扶拖拉機帶回來。皮膚黝黑的小伙子則要我坐在我自行車的衣架上,由他來先搭我過去。漫漫旅途中,我多半是孓然獨行,今天晚上一下子出現這麼多真誠的朋友,真是喜出望外。

吃罷飯,手扶拖拉機把我的行李包載回來了。開拖拉機的小伙子是附近的壯族人。手扶拖拉機上的夜燈大概是壞了,而鄉村的夜晚又黑得太濃。我們在差不多辨不出路的機耕道上顛來簸去。路雖不長,但我覺得骨頭都快散架了。

不一會兒壯族小伙子把我們帶進家中,戰士們把我作了介紹,於是我們便與老鄉家的男人們圍坐在煤油燈下。老阿爹抱了一捆乾柴來,又把火撥旺了。我們在牆角火塘邊一邊剝花生瓜子,一邊聊起天來。火塘由於經常用火,抬眼望去,樓板上結了一層又黑又厚的油煙。這裡壯族人的風俗習慣是,睡覺在樓上,吃飯在樓下。

當我們起身告辭時,主人又抓了大把大把的花生和南瓜子塞在我手中。

雲南硯山縣

(1991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上午陰、下午晴

今天要路過平遠街。平遠街是硯山縣的一個很有名的鎮子。我還在廣西田林縣境內時,一位雲南的司機便告訴我:「貴州要算貴陽亂,雲南就數平遠街最亂了。」昨晚幾位解放軍戰士也叮囑我:「你最好不要在平遠街吃午飯,儘可能少在那裡停留。」

恰好是在中午時分,我來到了平遠街。一種好奇心驅使我下了車。我在街上東走走西逛逛。我想大概是中午了,趕集的人都散了,或者今天根本就不是趕集的日子吧,街上居然冷冷清清不見幾個人影。在我的想像中,這麼一塊遠近聞名的地方不應該這麼冷清。肚子餓了總得吃飯,反正我也看不出什麼值得可怕的跡象,再說這地方要是真有人們說的那麼厲害還有人來嗎?人們大概是善意提醒我留意一下這地方而已吧?這和「路上小心」這麼一句臨別時的常用語沒多大區別。於是我走到了一家小食店前,一問價錢,店主居然也沒敲一下我這外地人的竹槓。我便毫不猶豫地停下車來。為了防備萬一,我用雨衣把自行車遮了一下,想使人看不出這是一輛賽車。但我這一舉動還是被店老闆看出了意圖,他在屋裡大聲嚷道:「沒關係沒關係,車掉了我負責。」

我這簡直是欲蓋彌彰了。老闆的話引來了眾目睽睽,搞得我有些尷尬。不過我藉機瞟了一眼店堂內的幾個顧客,還好,看不出誰有土匪氣質。要不然,我這頓飯肯定是吃得惶惶不安的。我想我肯定是有些心虛的,要不然過了平遠街,看到麗日藍天下那些小巧的高原湖泊,我怎麼會產生一種特別輕鬆的感覺來呢?

雲南彌勒縣彝寨

雲南丘北縣

雲南宜良縣南盤江

(1991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陰天

起碼是在初中的時候,路南縣這地方在我的心目中就變成了一塊令人神往的土地。那千奇百怪的石峰,那熱鬧而忘情的火把節場面,過去都只能在畫報上、螢幕上看到,如今就要出現在我的眼前了。到了,我終於到了!路旁有一塊大招牌,藍底白字在鉛灰色的天色中也顯得那麼耀眼:「歡迎您來到阿詩瑪的故鄉——路南」。我久久地佇立在這裡,享受著夢境變成現實的喜悅。

來到阿詩瑪的故鄉路南石林

(1991年)11月1日 星期五 小雨

石林公園門前,幾十位身著撒尼服飾的姑娘們個個如花似玉,她們撐著雨傘,流露出顧盼楚楚的神態。我過去只知道石林風光秀麗,阿詩瑪美麗動人,沒想到這塊風水寶地竟孕育出這麼多的阿詩瑪來。

路南石林的導遊小姐

從路南到昆明冒雨途徑宜良縣

(1991年)11月2日 上午:陰;下午:晴

昆明市區不大,但人口密度很高,幾乎每條街道都擠滿了人。最擁擠、最具市井風情的,便是蛛網一樣密布城內的各條小街小巷。小街上多是個體戶的攤位,飲食、成衣、水果、小五金、小百貨、干雜鋪等應有盡有。最多的恐怕要數小吃攤。麻辣燙、油炸紅薯餅、烤羊肉串、烤豆腐、烤土豆、炒花生、炒豆子等擠滿了小街。人們邊走邊吃,小街差不多成了一條流動的「好吃街」。

昆明老街

(1991年)11月8日 星期五 晴

過了南澗縣來到彌渡縣,仿佛換了一個世界。彌渡縣城和雲南省的其它縣城一樣,坐落在一個山間盆地,當地人稱作「壩子」。這裡物阜民豐,從集市上熱鬧擁擠的人潮便可見其繁榮景象。到處可見堆積如山的白菜和紅梨。我看停靠在路旁正在裝運蔬菜的大卡車,竟然是從大老遠的湖北開來的。

在街邊吃豌豆粉粥時,我忽然聽見旁邊賣花生糖的小伙子所講的,居然是一口地道的自貢話,於是便和他攀談起來。「聽你口音,我們好像是老鄉喲?」「我是四川富順來的。」「硬是老鄉!你一個人來這裡做生意?」我看他樣子只有二十來歲。「對頭。」「生意還可以吧?」「還要得,一個月掙幾百塊沒問題。」「你是把東西販到這裡來賣嗎?」「不是得,在這裡自產自銷。」「跑這麼遠不辛苦嗎?」「啥子辛苦喲?要掙錢討老婆嘛」,小伙子回答得很乾脆。

大理洱海

雲南彌渡縣白族農舍

(1991年)11月9日 星期六 晴

出下關不多久,大理古城就出現在我的眼前。中世紀時,這裡曾先後是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從古城那威嚴的城門還依稀可見帝國的雄風。登上城樓遠眺,蒼山如一面巨大的屏障護衛著大理城,而洱海那柔柔的藍藍的水波使其平添幾分秀色。城內還保留著許多舊式房屋,因而街道顯得古色古香。街上行人不多,很有幾分寧靜。在這樣的環境中,再嚼上一口頗具地方風味的喜洲破酥粑,你就很容易把整個身心都交與這座古城了。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陶醉吧?

蝴蝶泉的白族婦女

大理崇聖寺三塔

(1991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晴

東川市坐落在大山腳下,市區十分狹小,大概只有兩平方公里吧?市內最引人注目之處是一組雕塑:最高最大的一礅大理石上站著一位雄赳赳氣昂昂的礦工,旁邊的恐怕是古時采銅的先民們。我想雕塑家可能是想告訴人們,一座古老的銅都正煥發著青春。可我看不出東川具有多少青春的風采。由於冶金工業的發達,東川是雲南省除昆明之外唯一的省轄市。是大山給東川帶來了寶藏,使其具有如此顯赫的地位,又是大山阻礙著東川的發展:這裡唯一可與外界溝通的一條國道公路竟不如珠江三角洲上一條普通的鄉村大道。昆明通往東川的鐵路不知何原因,現在已被廢置了。晚上我站在東川火車站殘舊的月台上,四周一片淒清,只聽見秋風與衰草的細語,只看見一彎月牙下幾根沉睡的鐵軌。

牽毛驢趕集的彝族農民

採礦者雕塑

(1991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晴、雲、霧

據說會澤縣是個有名的貧困縣。縣城顯得比較蕭條,稀拉拉的街燈黯淡無光,一間間破舊的房屋似禁不住呼嘯的寒風。街上行人稀少,有幾個小攤分別賣羊肉串、烤豆腐和米線等小吃,偶爾有狗吠聲迅即消逝在風聲里。

從東川到會澤,翻越雲霧中的大海梁子

(1991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陰

本來我打算到吉利鎮投宿,只因貪戀美景,騎到大關河發電站便迎來黃昏的降臨。在暗淡的暮色中,我敲響了這座小水電站招待所的門。整個招待所沒幾個床位,今天就我一人光顧,據說平時差不多也無人問津。這裡沒有飯館,一位姓王的師傅熱情地款待了我,他無論如何也不願收飯錢。為了表示謝意,我將兜里揣著那包三五牌香煙奉送了他。

雲南大關縣,從高原到盆地的過渡地帶

下午大關縣境內國道213線塌方現場

(1991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陰間晴

一位當地的中學老師告訴我,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就是從石門關經過的,而我們所在這個亭子,就是人們從大老遠的地方來尋訪的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碑亭。亭中有一石碑,是唐代袁滋題記碑。據說當年唐朝大臣袁滋經由此地去大理時,看見這裡山水險秀,便有感而作題記。可惜碑的外面上了鎖,不能看見碑文。不過佇立亭前,便能聽到江濤拍打著歷史,俯視腳下光滑的石梯,就仿佛看見了昔日從這裡通往印度洋的馬幫隊。

豆沙關老街

南絲路之豆沙關五尺道

鹽津縣豆沙關唐碑亭

從雲貴高原進入四川盆地的橫江峽谷


(1991年)11月18日 星期一 陰

從普洱渡出來,過了兩碗鎮後,橫江兩岸的山便越來越低,來到水富縣城,已是丘陵景觀了。在鹽津和水富境內尚可見到被廢置的鐵路橋樑和隧道,那是幾十年前就有的了,由於當時蘇聯專家撤走,這條鐵路的修建就半途而廢了。現在,水富城外又在大興土木,準備修建水富火車站,叮噹的鐵錘聲正敲著人們的希冀。

由宜賓安邊進入四川

(1991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陰有小雨

當帶著滿身泥漿的我看到鄧關鹽廠那高高矗立的天車,感到自己真的到達了自貢時,我的兩眼一下子模糊了,此時的我真想痛快地哭它一場。

冒雨由宜賓進入自貢

—— 完 ——

余仲卿,四川自貢人。日語專業畢業,做過圖書管理員、外企管理員、大學教員、譯員、導遊員,目前為自由職業者,主要從事私人訂製旅行服務。現居成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t_Fi24BMH2_cNUgE3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