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小戎
如果隔離的生活讓你感到煩躁,那麼請想一想那些極端條件下的生活,比如在太空中。美國科普作家瑪麗·羅琦在《打包去火星:虛空生活的古怪科學》中寫到:「歸根結底,太空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冷漠無良的地方,而你無處可逃。當被困的時間足夠長時,沮喪就會轉為憤怒,還會抑鬱。」
《迷失東京》劇照
往返火星大概要五百天,為了保證星際探索的安全性,俄羅斯專家研究了隔離與禁閉的危險心理學。在和平號空間站的生活區,睡覺用的艙室不像臥室,倒像是電話亭,而且連門也沒有。
待到可以自由活動的時候,人們一定會百感交集。羅琦說:「只有在失去大自然的時候,人們才會懂得他們有多想念大自然。潛水艇里的船員總是喜歡在聲吶室里待著,聽鯨魚唱歌,聽蝦群的聲音。潛水艇艇長會給大家『潛望鏡自由』——給你機會看一看雲朵、鳥兒、海岸線,提醒自己自然世界依舊是存在的。有一個人跟我講過,他們在南極考察站待了一個冬天后,在紐西蘭的基督城登陸。他跟他的同伴們有好幾天的時間就只是四處逛,滿懷敬畏地盯著花草樹木看。」
前陣子《紐約客》上有一篇文章,題為「孤獨的歷史」,分析當代人為什麼變得如此孤獨。1878年,在費城動物園,一隻雌性黑猩猩病逝時,她的同伴在照顧她。它們是從非洲捉回來的,每次只捉一兩隻。而在野外,它們是成群生活的。現在雄性的這隻落單了,因為悲傷而變得狂亂。它揪自己的頭髮、哀嚎,撞籠子的欄杆。隔離是對人類忍受孤獨的能力的一大考驗。你會揪自己的頭髮嗎?會撞牆嗎?會把自己鎖起來哀號嗎?
圖 | 攝圖網
達爾文在《動物的表情》一書中說,很多種類的猿都喜歡彼此互相挨擦,並且去挨擦它們所親近的人和被這些人撫摸。兩隻黑猩猩初次被帶到一處時,它們相對坐下,用雙唇彼此接觸。它們彼此用雙臂懷抱起來。然後它們各用一隻手臂搭在對方的肩頭上,張開嘴巴,欣喜得尖叫起來。
人比黑猩猩更加社會性,我們都渴望親密關係,但一百多年前,很多人開始獨居,現在25%以上的美國人都是獨自生活。你也許孤單但不孤獨,也可能孤獨但並不孤單,但二者是密切相關的。
孤獨有害健康。專家說現在出現了孤獨流行病,英國任命了孤獨大臣。有醫生設計了一個孤獨量表。你是否經常、偶爾、很少或者從未有過下列感覺:
不樂意一個人做很多事。
沒人可以說話。
無法忍受如此孤單。
覺得沒人理解自己。
跟誰都不親近。
無人可去求援。
覺得自己被孤立於他人之外。
神經科學家說,孤獨是一種高度警惕的狀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們的靈長類祖先。芝加哥大學的約翰·卡喬波著有《孤獨:你我都需要社會聯繫》。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證實了卡喬波的觀點,把孤獨的起源追溯到了5200萬年前。靈長類需要屬於一個親密的社會群體才能活下來,對人類來說尤其如此(你不認識的人可能會殺了你,大部分其他靈長類不存在這個問題)。跟群體分離後,變得孤身一人或者處於一個陌生群體中,就會引發戰鬥或逃跑反應。卡喬波說,我們的身體會把孤單理解為緊急事件,一千年來,這種對孤立的警惕已經被植入了我們的神經系統,產生跟孤獨有關的焦慮。我們會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睡不好、恐懼、自我防衛、專注於自我,這都會趕走那些想施以援手的人,從而使他們得不到對他們最有好處的東西:向他人求助。
英國歷史學家Fay Alberti在《孤獨傳:一種情緒的歷史》中說,在19世紀之前,孤獨是不存在的,至少慢性孤獨是這樣。君主也許是孤獨的,但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於相互依賴和交換的網絡之中,孤獨就會死掉。在1800年以前,英語中很少出現loneliness這個詞。魯濱遜是孤單的,但從不孤獨。《哈姆萊特》是一個例外,奧菲利亞為孤獨所苦,最後自沉而死。
現代的孤獨是資本主義和世俗主義的產物,18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分立和等級制,自我和世界、個人和群體、公共和私人,都因為個人主義的哲學和政治而變得自然化了。導致人們獨居的是歷史的力量,而非個人的選擇。20世紀之前,只有大約1%的人是獨居的。1910年之後,因為城市化、出生率下降,獨居人數開始增長。到《孤獨的人群》出版時1950年,9%的家庭是一個人組成。1959年,德國精神分析師弗里達·弗洛姆發現了孤獨。她說孤獨是一種很痛苦、很嚇人的體驗,人們會盡力去避免它。人從嬰兒期開始,就渴望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失去這種聯繫會讓所有人感到危險。不孤獨的人害怕那些孤獨的人,因為擔心會傳染。孤獨的人則以為其他人不像他們那樣,沒發現其實有很多人跟他們有著一樣的感受。
插圖|范薇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說,過去半個世紀,人類開啟了一場驚人的社會實驗。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很多人開始獨居。他認為這總體上是一個勝利,但更可信的是,它是一場災難。1960年開始,單身的人陡然增多,由於高離婚率、更長的壽命。「我25歲時開始一個人住,標誌著我長大了,自己付得起房租了。但只持續了兩個月。我不喜歡一個人看電視,我也沒電視機,所以我就去隔壁看電視。後來我跟他住在了一起,後來嫁給了他。」
2000年,羅伯特·普特南出版了《獨自打保齡》,四年後臉書才問世。有人說,社交媒體的成功是孤獨流行的產物,有人說社交媒體是孤獨流行病的成因之一,還有人說社交媒體能夠治癒孤獨。《經濟學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麻風病,傳播得會越來越廣。
作者檔案
貝小戎
本刊主筆,寫思想欄目時署名薛巍,哲學碩士,假裝讀過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三聯生活周刊
個人微博:@貝小戎
個人微信公眾號:貝書單(ID:bookpage)
非虛構類好書大搜索,日常更新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台。
「全球化:進或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