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只是思考嗎?缺少這一步,思考就是在做無用功

2019-07-29     用時間釀酒

雷軍有句經典名言:「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戰略上的懶惰有很多,但最核心的便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而什麼是深度思考呢?

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是深度思考,但我更喜歡這樣說:通過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並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談到深度思考,很多人總喜歡在區分概念和理論上下很大功夫,但針對實際操作的研究卻浮於表面。

然而思考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指導實踐嘛,倘若思考後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落實到實踐中去,這樣的思考也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至於如何讓深度思考發揮作用,我們先從思考總是浮於表面的原因說起。

為什麼你的思考總是浮於表面?

第一: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偏差。

人類的許多痛苦就在於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在錯誤的判斷下苦苦努力,卻離事情的真相越來越遠。

比如很多人聊焦慮,第一反應就覺得是麻煩事太多所導致的,在趕早班車的清晨,又或是熬夜加班的夜晚,你總是情不自禁感嘆道:什麼時候才能解決完所有問題啊!

為了解決焦慮,你便在解決麻煩上狠下功夫,雖然開始效果會不錯,但很快就發現,困難永遠解決不完,就像打地鼠一樣無盡無止。

但換個角度思考:人生下來不就是解決問題的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註定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上學時我們為考試焦慮;畢業後我們為找工作煩心;等到結婚生子,家庭的瑣事也會壓得你我喘不過氣來。

雖然這些麻煩確實讓人頭大,但不正是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後,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嗎?

一個人的競爭力,某種程度上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時誰能幹掉考試,誰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學;工作後誰能解決更多問題,誰的工資、職位就更高;等結婚生子後,誰能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誰的家庭也就更加和諧。

所以說,當你就把解決問題本身當成緩解焦慮的症狀時,只會被更多的困難包裹,逐漸喪失鬥志,但如果你能認識到困難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便會從內心深處得到一絲解脫。

雖然短期內你仍然沒有能力駕馭所面臨的困難,但至少可以從想清楚的那一刻開始,以前苦兮兮地改變和自我調整,都會變得更有力量,整個人也能更加積極向上。

第二:缺乏結構化思維的訓練。

碎片化閱讀時代,知識一鱗半爪、難窺全貌,其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的碎片化。而想要從內而外地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系統化培養出結構化思維。

什麼是結構化思維?它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多個方面進行思考,深刻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並能系統地制定出相對應的行動方案。簡單說,就是能夠對一件事進行高度概括,並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南。

想起來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的一個故事,劉文典上課很「奇葩」,他經常說「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

有一次學生問他:「先生對寫文章有何高見?」

劉文典信口答道:「問得好!」然後寫下5個大字「觀世音菩薩。」

學生看完一頭霧水,劉文典解釋道:觀,即多多觀察生活;世,則指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強調寫文要講究音韻;菩薩,便是說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簡簡單單五個字便把寫文的標準給立了出來,這便是結構化思維的厲害之處,當大家寫文沒有頭緒,不知道哪裡出現問題時,對照一下這五字箴言便會找到方向。

人類的思考總是天馬行空,不成體系,而人類大腦卻又鍾愛規律的東西,比如下面這串數字,給你10秒的時間,你能記住多少?

​但如果是下面這串數字呢?同樣的20個數字,經過簡單排序後想必大家看一眼就記住了吧。

​前面混亂的數字就如同我們接觸的碎片化知識,碎片化思考,經過系統地排序、歸類、整理,便是構建結構化思維的過程,從而更有體系地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第三:悶頭思考,缺乏與他人的交流。

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是深度思考,但思考是否正確還需要結合實踐來證明,深度思考不是說徹底想清楚才能行動,而是一個在交流中反覆摸索,不停糾錯,不斷精進的過程。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所說:「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當我們大腦裡面只有一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時,我們做任何事都會用這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來解決和分析。

前段時間寫作遇到很大的瓶頸,完全喪失了寫作的自信,覺得怎麼寫都不滿意。以為是自己寫得太少,積累不夠,所以那時雖然每天在寫,但經常寫到一半就把文檔直接刪除。

直到看到一檔關於笛安的訪談節目,我對寫作的焦慮和迷茫一下子就蕩然無存了。主持人問笛安:「你對剛開始寫作的人有什麼建議?」

笛安回答:「最重要的是先完成,每一個作家都會有一個時期,就是回頭看自己寫的作品覺得像屎一樣,但你必須承認這就是你當時的能力,而且每個作者的寫作能力一定是不如你的審美的,這是必然的階段。」

​自己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前輩們的一句話就幫我找到了問題的核心,正是因為自己對寫作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關於文章的高標準也慢慢樹立起來,自然就意味著有了新的目標和挑戰,所以,與其擔心自責,不如坦然接受不同階段的自己。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就好像你寫了一萬道加減乘除的算術題,雖然很努力也很辛苦,但這只是戰術上的勤奮,你永遠也不能靠它學會微積分,機械地重複可以讓你快速提高效率,在戰術上得到提升,但也很容易讓你在戰略上失去競爭力。

所以說,深度思考絕不是一個人悶著頭硬想的過程,而是一個和自己交流,也要和他人交流的過程,從而避免犯戰術上的錯誤,進而贏得戰略上的勝利。

上面就是大多數人思考總是浮於表面的三大主要原因,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的解決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相對應的也有三點。

第一:調整思考的角度,找到問題的核心。

找到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但是,雖然解決問題的方法各不相同,也不存在一個固定公式,但解決問題的思路卻是相通的——對症下藥,從源頭解決。

在豐田汽車公司,有一套法則一直貫穿於整個公司上下,當有人問豐田公司總裁成功的秘訣時,他只回答了一句話:碰到問題至少問五個為什麼,即著名的5why分析法。

該方法又稱「5問法」,簡單講就是對遇到的問題連續提問,直到找到問題的關鍵,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我們瞎忙,能夠從結果著手,順藤摸瓜,最終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我們總是很忙碌但收效甚微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把太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決問題的表面原因上了。比如面對機器的頻繁停機,豐田前副社長就通過詢問工人五個為什麼的方法找到了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機器停了?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為什麼機器會超載?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倘若只是看到保險絲燒斷就想要通過更換保險絲的方式解決問題,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

當然,雖然這個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但使用時不用局限在次數上,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所以有時可能只要3次就可以找到,有時需要10次,甚至更多。那需要問到什麼程度呢?直到問題失去意義為止。

第二:有意識尋找結構化的思維模型,並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接觸過結構化思維的模型。比如高中時代,選擇文科的同學都知道,在回答主觀題時,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科技六大領域回答,又或是很多人分析問題使用的金字塔原理都是結構化思維的訓練。

​包括上面分享的5why分析法也是一種結構化思維模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人類發展幾千年以來,你的絕大多數困惑和不解,前人們早已經歷。比如項目管理「十五至尊圖」,競爭領域分析時常用的SWOT模型,總結復盤的九宮格日記等等,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於如何判斷一個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做實驗。通過實驗前後自己的產出,從而衡量該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就比如早睡早起是否適合你,先記錄下原有作息下的產出,再記錄下早睡早起後的工作產出,如果前者>後者就無需改變,相反,則要做出適當調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進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實踐方法。

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而交流一方面是和自己交流,想到一個方法後不斷驗證,看看是否適合自己,另一方面就是和其他人交流。

《教父》里有這樣一句台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雖然短時間內成為花半秒鐘就能看透問題本質的人不太現實,但能夠多和前輩接觸,多向眾人請教,不也達到我們深度思考的終極目的,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了嗎?

而且,這也是你我快速享受深度思考能力的最佳捷徑。雖然不是自己看透的事情本質,但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到別人的思考方式,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思維,另一方面也享受到了正確思考背後的實踐價值,何樂而不為呢?所以,當你絞盡腦汁毫無頭緒時,不妨多和他人交流交流,切勿鑽進自己思維的牛角尖里。

最後,總結一下。

導致我們思考不夠深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偏差,導致在一些細枝末節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缺乏結構化思維的訓練,思考過於天馬行空,沒有體系。

第三:悶頭思考,缺乏與他人的交流,被自己的思維禁錮。

同樣,想要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通過調整思考方式的角度,熟練運用5why分析法,找到問題的本質。

第二:有意識尋找結構化的思維模型,並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進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實踐方法。

我們只有對自己真實,世界才會還你真實,我們唯有在深度思考中尋找到自己,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現在不妨思考一下目前困擾你的首要問題是什麼,嘗試用本文分享的5why分析法剖析下你的問題根源吧,最後提醒一點的是,思考要有深度,但行動的力度也得跟上,切勿再犯紙上談兵的老毛病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O3URWwB8g2yegND4A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