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千百年來,勤於學習,學會自我反省的道理早已成為共識,但如果追問一句:如何進行科學地自我反省?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
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很大程度便依賴於自我反省的能力,在反省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前進的方向,倘若不懂自我反省,出了事兒便推卸給別人,便永遠沒有改進的機會。
但凡事過猶不及,當自我反省超過某個界限,就會演變成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海涅曾說: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但有些人卻把這面鏡子用成了哈哈鏡,讓自己在自省中一步步失去自己,讓反省變成了自我打擊和自我懷疑。
什麼是自我反省?
標準的解釋為回想自己的言行,檢查其中的錯誤。但請大家牢牢記住一句話:反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變現狀!
所以,因為自省反而令自己陷入情緒的沼澤,便得不償失了。
每個人的心裡都會住著兩個人:一個是當下的自己,一個是理想的自己。當理想的自己標準過高,即便自己再努力也很難達到時,便會不斷跟自己較勁兒,處在戰鬥的狀態中折磨自己。
過度反省到底有哪些壞處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第一:自我反省導致不自信,甚至演變為抑鬱症。
過度自我反省的人一個典型的症狀就是:做得不好會從自身找原因,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而做得好時卻覺得自己走了狗屎運,開始擔心下次是否可以一樣好運。
當人遇到外在刺激時,有人會把負面情緒指向外面,但還有一部人則會指向內部,指向自己,這種人被稱之為「人性的內在懲罰者」。
生活中,聽過「三觀最不正」的一句話便是「他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肯定也有問題!」
在這種人的觀念里,無論你到底有沒有做錯,你都有錯!久而久之,自己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受氣包,變得越來越自卑,而更嚴重的便會轉化成抑鬱症,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因為過度反省,錯失了改變的機會。
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都深深地陷在自我否定的泥潭當中,寫文章經常寫一半全部刪掉,甚至寫完的文章也不敢發表,覺得觀點太稚嫩,感覺邏輯不通暢。
於是,我嘗試從以前的文章中尋找答案,想要看看是不是自己寫的確實不如以前,但認真翻看後,得到的結論只有一條:初生牛犢不怕虎。
每次翻看過往文章,自己都是一副地鐵老人看手機的畫面。
儘管現在看百般嫌棄,但那時候的自己完全沒有擔心自己寫不好的負擔,只有一腔寫文的熱血,也正是這樣的心態,剛接觸寫文的頭兩年產出非常多,寫的也很自信,成長進步也最快。
通過回顧過往文章,一個人正常的反思結果會是:
這篇文章邏輯不夠通順,需要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拓展;那篇文章文筆「太干」,讀起來太生硬,需要多收集一些有意思的素材,降低閱讀的難度;最重要的是,需要丟掉完美主義,先完成再完美。
但,過度反思則會變成這種情形:
為什麼自己沒有想到這個觀點,為什麼自己浪費如此多的時間刷劇看電影?不知道利用碎片化時間多讀讀書?
為什麼自己很努力還是寫不出滿意的作品?難道是天賦不夠,是不是一開始就不應該接觸寫作啊,是不是選擇錯了道路啊。
最終,在過度反思中,自己不僅加劇了情緒的負擔,還喪失了大把行動的時間,進而陷入過度反思——浪費時間——缺乏行動——沒有結果——自我否定——繼續想太多的死循環當中。
想想看,你是否正處在這樣的死循環當中?
第三:忘記行動,掉進紙上談兵的陷阱。
轉眼就到了2020年,估計很多小夥伴又開始做年終總結,準備立新一年的FLAG了吧。
但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調侃:
「2020年的目標就是搞定2019年那些原定於2018年完成的安排,不為別的,只為兌現我2017年時要完成的2016年年度計劃的諾言。」
調侃歸調侃,你是否想過自己完不成目標的原因就出在立的Flag上呢?
TED有一則傳播很廣的演講,題目叫《不要把自己的目標告訴別人》,演講者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德雷克·西弗斯(Derek Sivers),他說:
「當我們把目標告訴別人,別人的肯定會讓你產生目標已經實現了的幻覺,從而產生滿足感和惰性,最終導致努力程度下降,離目標越來越遠。
反省亦是如此,反省的過程會為我們創造出離目標越來越近的幻覺,產生實現目標的滿足感,然而正是這份滿足感讓我們忘記行動,變成紙上談兵。
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任何方法論都需要根據自己情況做出調整,而驗證一個方法對你是否有效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對照實驗。
通過日常效率和堅持某種方法論後的效率對比,找出適合你的方法,如果前者>後者,就說明這個方法不太適合你,但如果後者>前者,就需要多花點時間將此方法變成日常習慣。
過度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會是怎樣一種狀態?
編劇安娜·阿卡娜就分享了她的經歷,她說:「在自己自我反省最嚴重時,會蠢到連一句話的標點符號都要琢磨再三。」
朋友發來一條簡訊結尾用了句號「。」,她就開始猜測對方是不是生氣了,開始反思自己哪句話說的不對,擔心某句話說的不得體。
最終,受不了被過度反省折磨的安娜·阿卡娜終於明白:深刻的自省和沒完沒了的多想之間,有一個健康的界限。
適當地反省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搞清楚前進的方向,但沒完沒了的多想只會增加內心的負擔,反而成為你我前進的絆腳石。
所以,如何找到這個健康的界限便是科學自我反省的關鍵。
那麼,我們該如何科學地自我反省呢?
第一:牢記自我反省的主要原則:是自己的鍋自己就背,不是自己的鍋丟的越遠越好。
某一天,好友A突然心急如焚地在微信群里求助大家,說自己不知道怎樣就得罪了某個好友,讓對方認為自己是一個伸手黨,導致對方拉黑了自己,想請大家幫忙解釋一下。
但事情真相是,她不過是因為開車沒看手機,導致晚了9分鐘回覆信息,大家在看完她和好友的聊天記錄後都勸她不用自責,或許只是對方情緒不好,撞槍口上了,但她卻不停地認錯,說一定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太好,忽略了微信社交禮儀。
反省固然是好事,但不是自己的鍋硬往身上攬就不夠明智了,在過度的自我反省中,我們會開始不自覺地討好別人,把生活的焦點錯放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最終逐漸喪失自己。
第二:讓自己忙起來,不要讓思維鑽牛角尖。
二八原則大家都聽過,但在自我反省和行動上,也應該時刻保持二八原則,反思為二,行動為八,不要本末倒置。
有人說,焦慮、迷茫都是閒的,雖然這句話過於粗暴,但並非沒有道理。當你發現自己過度反省的時候就去找點事做,不要讓自己陷入過度自省的情緒當中。
文章開頭就強調,自我反省的目的是找到問題所在,指導未來行動。
所以,自我反省的過程中,一但找到前進的方向就請停下來,不要進一步對失誤做感性上的判斷,更不要過分自責懊悔。
有科學研究表明,在自信的培養上,4個正面反饋約等於1個負面反饋帶來的情緒波動。換句話說,在堅持在自我反省的同時,也要學會鼓勵自己,並且要多多鼓勵自己!用80%的時間說正面、積極的內容,剩餘20%用來指出不足,給出改進建議。
第三:避免反省變成流水帳,實現三大還原。
復盤的第一步就是忠實地還原事實,切勿在闡述事實的環節帶入個人情緒。
但復盤不等於記帳,不是簡單地羅列出一段時間內做的事,復盤的目的是從事件中找到改進的方向,總結經驗教訓,需要坐下來認真思考。
與此同時,除了還原事實,在自我反省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做到情緒和思考上的還原。
情緒還原,顧名思義是指記錄做某件事的情緒;思考還原,思考當初做某種選擇的原因,並分析思考的正確與否。
第四,跳出自我反省的束縛,擴大反饋範圍。
一個人的思維終究受到個人知識水平、閱歷的束縛,看問題難免不夠全面,所以在自我反省的同時也要引入外部評價,從而更客觀地評價自己。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反省也要注意側重點,那些經常犯的錯誤,發生頻率比較高的要多多反省,那些代價不大,發生頻率不高的事,則可以減少反省的時間,切勿為了反省而反省。
以上就是科學反省的四大招,內容比較多,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最後用一張思維導圖總結一下。
反省是好事,但反省變成沒完沒了的多想就成了前進的絆腳石。
過度反省,一會導致我們變得不自信,甚至演變成抑鬱症;二會因此浪費大量時間,錯失改變的機會;三會讓我們產生虛無的滿足感,忘記行動,掉進紙上談兵的陷阱。
深刻的自省和沒完沒了的多想之間,有一個健康的界限,想要找到這個健康的界限,便可以遵循以下四大方法。
- 分清楚責任,是自己的鍋自己就背,不是自己的鍋丟的越遠越好;
- 讓自己忙起來,避免思維鑽進牛角尖,在自我批判的同時也別忘了自我肯定。
- 不要讓反省變成流水帳,努力做到現實還原、情緒還原和思考還原,在過去中尋找前進的答案。
- 跳出自我反省的束縛,擴大反饋範圍,確保自我反省的合理性、真實性。
以上便是自我反省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對你有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