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板技藝是黎錦技藝的一部分,來回翻動十來個綜板上的經線形成圖案,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懂得編織。
黃翠花沒有想到,自家祖傳的「雕蟲小技」能被清華美院相中;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經過美院教授的一番點撥,還「大有文章」可做。
49歲的黃翠花來自海南省五指山市,是黎錦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翠花之前的日子很平淡,日常做一些黎錦手工藝品,然後賣給遊客。直到半年前,一支車隊來到這裡,帶來一個改變的機會……
近日,一場名為「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於北京798藝術中心開幕。這場展覽主角自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裡面全部是非遺新產品。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作品經過清華美院教授們的雕琢後,呈現出全新的視覺體驗,現場看來用「潮牌」來形容並不違和。
湘繡、彝族服飾、大漆......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北京798藝術中心展出。
清華美院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歷年來培養的250位非遺傳承人中選出17位
展示了近250件以「非遺走入現代生活」為理念指導設計開發的非遺文創品。
在主辦方看來,讓傳統非遺走出名錄,在現代社會活化,即便是在天涯海角的「非遺」也有她的價值。
早在幾年前,清華美院就和BMW共同發起設立了非遺保護創新基地,旨在扶那些深藏絕技的非遺傳承人「上馬」,在城裡專家的指導下,讓非遺技藝、非遺元素更具現代商品屬性,更具實用性。當然,基地也不忘再送非遺傳承人們一程,上面這個展覽即使成果展示,也是為這些經過活化的非遺技藝重新走向市場鋪路。今年7月,黃翠花的黎錦技藝就是被「BMW中國文化之旅」的車隊在海南相中,然後連人帶技藝一起請到了北京。
清華美院非遺班除了設置理論課程還有實踐環節,融入新的教學師資,為學員們配備了專業指導老師和實踐指導老
來到這裡突然就要創新,黃翠花最初感覺很懵,不知道如何去創作,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有了些方向。在清華美院,黃翠花第一次覺得自己的這門兒手藝不但能走出五指山,還能走出海南,甚至走向世界。在美院教授的指導下,黃翠花的黎錦通過創新,將變成了服裝元素、手機袋、滑鼠墊、燈吊,這在小作坊式的過去是很難想像的。在創作方面,黃翠花的導師申偉對她幫助很大,老師設計的很誇張的圖案,耳目一新的圖案,對於平時都是織傳統圖案的黃翠花來說,算是開了眼界。在授課中,導師也不斷提醒她要創新,如何讓圖案更華麗,更能體現黎族生活的圖案。
清華美院申偉是黎錦技藝傳人黃翠花的導師,他將自己對黎族織錦圖案創新的設計靈感分享給黃翠花。
清華美院岳嵩是瓊海東坡笠省級傳承人馮增超的導師,傳統技藝保存的最好方式就是與現代文化生活需求的契合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黃翠花回到海南,下一階段,他還要把這些好的設計理念、經驗用於生產中,也將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們還有黎錦愛好者們,讓黎錦在現代社會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清華美院陳輝老師的中國傳統雕塑的語言特徵課程上,梳理了中國傳統雕塑的文化根基與歷史土壤
沒有人否認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被列入非遺名錄的手藝如今的處境都是很尷尬。正如「遺產」這兩個字面意思,既可以理解為是珍貴財富,也可以被認為只是小眾的事。
黃翠花為清華美院學生展示手工黎族織錦,引起極大關注。有同學表示要將黎族織錦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服裝設計中
作為BMW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最具標誌性的項目,「BMW中國文化之旅」發起於2007年,迄今已持續開展13年。活動以「創新思維的賦能」為手段,以「創造共享價值」為目標,積極搭建「聯結」各種社會資源的橋樑,通過「推廣非遺領域的文化傳播」和「促進非遺作品的使用與消費」兩條創新路徑,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BMW不但扶非遺「上馬」,更是和清華美院一道再「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