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頻頻發生,父母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遠離傷害

2019-09-07     雨後山林靜

「啪!啪!啪!」

這是清脆的打人耳光的聲音。這不是父母在打孩子,而是一群學生在打一個學生。4分鐘扇了該女生30多個耳光。

這是發生在河南原陽的事情。在這個視頻里,我看到一個女生遭到多名女生拽頭髮、狂扇巴掌、踢踹,被打得跪在地上,頭髮散亂。女生被踹倒在地之後大哭不停,但施暴者仍對她拳打腳踢,嘴裡還不停喊著:「你給我道歉,你給我道歉。」

施暴者對著一名身著白色T恤的女生狂扇巴掌。一群施暴者直接上前一把拽起女生的頭髮,女生癱在地上啜泣,一個施暴者直接朝著她的背猛踹了一腳。

這是一起校園暴力事件,還發生了很多起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4分鐘扇了女生30多個耳光。

2018年11月,寧波某學院6名學生在該校宿舍內對小江採用口塞紙巾、綁皮帶、脫衣拍視頻發微信群、灌酒、強迫抽煙、剪頭髮、身上寫侮辱性語言等方式進行凌辱,並對小江進行毆打。欺凌、毆打行為持續數個小時。

2019年5月10日,在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女生被男同學欺負,後安排班主任協調,然而,男同學父母直接無視,女孩父親一氣之下將男同學刺死!

2019年4月15日,在河北廣平發生了校園暴力事件。有多名同學爆踹一名女孩,並將腳放在女孩頭上來回「碾壓」。然後這些施暴者逼迫女孩喊「爹」「娘」。

這是可怕的校園暴力行為。什麼是校園暴力?

施暴者用腳踩在女生頭上。

一、校園暴力的概念

校園暴力不是法律概念,校園暴力包含謾罵、故意傷害、毆打、搶劫、猥褻、性侵害等。其侵害程度和後果遠大於校園欺凌,其中一部分已涉嫌構成青少年犯罪。然而,校園暴力常由於年齡界線,未滿十四周歲的青少年因責任年齡不達到而不能定為犯罪。

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校園暴力的傷害不僅僅是這次傷害本身,還會深深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甚至是心理健康:5-6歲階段,持續被欺負會導致兒童孤獨和逃避學校。有些兒童在學校里本來就可能乏親密的朋友,被欺負可能會使他們更加喪失信心和自尊;霍克和博爾頓(2000)通過元分析發現,被欺負和抑鬱有顯著相關,與其社會性發展及一般的自尊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持續被欺負的兒童和年輕人,在日後生活中更有可能出現人際關係。

二、為何校園暴力會頻頻發生

現在的校園暴力發生得太多了。為何校園暴力事件會頻頻發生呢?

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研究。她認為要分析校園暴力應該從人的犯罪心理來分析。她曾在《幽微的人性》一書中談到過這些有暴力傾向的人的心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幼年期沒有得到心理撫養。

在一些農村裡,很多父母在外面打工,他們只能把孩子留給老人家帶。父母都不在孩子身邊。這些孩子在幼年時沒有得到較好的心理撫養,他們就可能用暴力來對待這個世界。

2.從小沒有被善待。

有的孩子沒有被家人善待。比如:孩子的父母經常打孩子或打家裡人,從小就目睹過家庭暴力。父母不關心孩子,或經常不回家,孩子缺少關愛。有科學家說過,讓孩子遭受和目睹家庭暴力會對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缺少關愛的孩子。

從研究上我們知道,從暴力家庭出來的孩子,成為暴力犯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9%,受虐兒長大會成為施虐者。

3.孩子是天生的犯罪人。

在研究表明:有的人是天生犯罪人。這類人對社會法律的意義是不會當回事的,他們只是憑藉自己的慾望和衝動行事。他們的腦波跟人們是不一樣的。

4.孩子受網絡影視暴力的影響。

現在的影視暴力充斥著網絡。這種影視暴力會對人的大腦造成影響,大腦額葉功能隨之改變。孩子會模仿黑社會老大的形象,認為那就是英雄人物。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個體必須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才能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兒童面臨的任務是建立「基本的信任」。他要懂得世界是一個好地方,個體應該感到安全,有愛和理解。如果孩子沒有機會了解到這些,不信任感就會產生。會導致這個孩子以後有企圖控制世界,尤其是控制他人的傾向。

發生校園暴力事件,折射出了很多問題。

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論的八個階段

三、校園暴力折射出的問題

1.家庭問題:生而不教是一種罪過

一對夫妻只要生了一個孩子,他們就很自然成為了父母。父母認為我把孩子養大了,就盡到了責任。只管養而不管教。有的父母長期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沒有親自撫養,沒有給孩子愛的養分。

有的父母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還有的父親動輒就暴打母親、打孩子。孩子在這種家庭中長大,自己也就容易有暴力傾向。他們認為拳頭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這樣的孩子,他們會積壓很多不良情緒。當外在有一點不順心的事情發生時,孩子的火氣就會一點就著。

2.學校問題:不重視孩子的德育教育

在現在這個唯分數論的社會中,我們每天聽到的話題都是「學習」、「補課」、「考分」和「排名」。很少聽到德育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關係不是排斥關係,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現在學校把很大的精力都花在如何提高分數上,而並不重視道德教育。導致孩子不知道善待別人,缺乏生命教育。把別人的生命視為兒戲。

父母在吵架

四、孩子要如何保護自己

在大量的校園暴力事件發生時,我們會看到很多學生在被打後,都沒有還手。為何這些孩子都不還手呢?這裡有幾種原因。

1.孩子不還手的原因

【1】孩子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當校園暴力發生時,很多孩子是懵的,第一次遭到侮辱、暴打,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在這之前,父母從來沒有教過孩子要怎樣去保護自己。而且,在多個學生欺負一個學生的情況下,孩子會感到非常恐懼。

【2】與孩子的自尊有關

霍克和博爾頓總結了過去20年間發表的對欺負行為的心理後果的相關研究,證實了其與低自尊的聯繫。所有的研究呈現出一個基本的趨勢,那就是被欺負的兒童,在全面自我價值方面得分很低。他們有著低自尊感。如孩子經常受到批評、虐待或疏忽,就容易產生低自尊感。而那些經歷過接受,認同的人就有可能擁有更高的自我價值感。低自尊的人沒有勇氣還手。

低自尊的孩子

2.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

【1】不與人計較,避免發生矛盾。

父母平常要教孩子,儘量不要與別人發生衝突。

與同學要團結,遇事寬容一點,不要與他人計較,儘量減少矛盾的發生。與同學間保持良好的關係。

在與同學交往中,如果遇到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不要去爭對錯。一笑了之即可。

以前我做學生的時候,同學們會因為一個電影明星長得好看不好看而爭吵起來。還好沒有打起來,其實現在想想真覺得很可笑。大家只是喜好不同而已,為這點事何必影響同學間的友誼呢?

想想楊絳先生說的話:我與誰都不爭,與誰爭都不屑!

當人能做到了這點時,別人與她還能有多大的仇恨呢?

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多幫助別人。這樣,會有好人緣。在你有困難時,同學們也會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同學在一起團結友愛。

【2】要鼓勵孩子說出學校里的事情

平常父母要經常詢問孩子關於學校里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問一問孩子與同學相處怎樣?平常有沒有發生過一些矛盾?有的孩子與父母關係不好,他們就會把一些事情憋在心裡,不告訴父母。

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說一說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如果發現有人欺負孩子,要問清楚那些學生的名字,並把此事與老師溝通。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可以找到對方家長,請他停止欺負孩子的行為。在必要時,應該向校長反應此事。

父母平常要關愛孩子,與孩子產生感情上的連接,當孩子與父母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時,孩子才願意對父母說說心裡話。

【3】用語言解決矛盾。

要教孩子儘量用語言去與對方溝通。如果施暴者想要財物的話,可以都給對方,錢是身外之物,而生命才是最寶貴的。可以事後再處理。

在剛開始與對方溝通的時候,可以儘量問對方一些問題,來拖延對方的時間。例如:

「我想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生氣呢?」

「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你能詳細的指出來嗎?」

「如果是我做錯了,我願意向你道歉。」

「我們都是同學,我很希望與你友好的相處。」

孩子要向對方詢問一些問題,以避免一些誤解出現。而且多問問題,可以拖延對方的時間。當對方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可以在這段時間裡,用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人,用眼神去尋求幫助。

如果對方蠻不講理的話,這時有必要向周圍的同學求救,或大聲叫喊、打電話給家長和老師。

女生遭受到校園暴力。

【4】平時要加強鍛鍊。

這些具有暴力行為的學生,他們通常都是挑軟弱的學生去欺負。而對那些高高大大,身強力壯的學生,他們就不敢動一下。因此,家長平時要鼓勵孩子參加一些體育運動,鍛鍊孩子的肌肉和力量。比如:學習散打、拳擊、跆拳道等等,這些都是不錯的項目。我的女兒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學過散打。女兒雖然沒有高大強壯的體魄,但是充滿自信。

李玫瑾教授在談校園暴力行為時,也談到這一點。要讓孩子加強鍛鍊,最好學一點防身術。

汪強是一位腦癱患者。16個月時不會翻身也不會坐。9歲上一年級時,仍然走路不穩,說話不清,智力水平只相當於兩三歲階段。很多比他小的同學都欺負他,而他只會雙手抱頭蹲在角落裡哭。

父親汪寶柱覺得這樣不行:「要學會生活自理,首先要學會勇敢和堅強。」於是,他決定教兒子練拳擊。為了加強兒子的基本功鍛鍊,汪寶柱讓他從最簡單的跳繩開始練。然後再教他拳擊動作,父親給他當陪練。

後來,汪強開始參加比賽,並多次獲獎。通過考試和考核,父子倆也都取得了國家體委頒發的拳擊教練員證。現在,沒有誰敢欺負汪強了。

汪強在打拳擊。

【5】遭遇暴力,要狠狠的回擊。

善良的人,也要讓人看到你強勢的一面。

我們平常教育孩子不惹事,但是碰到事情也要怕事。鼓勵孩子要狠狠的回擊。你無懼的樣子,有時會把對方鎮住。

前幾天,我在今日頭條發了一條微頭條。是關於校園暴力的事件——《4分鐘扇30多個耳光,多次被踹飛在地,河南原陽一女生被圍毆》。當我發完這條微頭條後,不久便有一位女孩給我留言,說她曾經也遭到過校園暴力,並告訴大家當時是怎樣做的。她開始感到很無助,後來,她拿出一把鉛筆刀,把其中一位同學的手臂割出了20厘米的口子。他們到現在看到她都害怕。

在她狠狠的回擊後,把那些人給嚇跑了。

也可能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雙方會越打越猛。但是如果自己不回手的話,你同樣會被對方打得遍體鱗傷。而且下次還會繼續對你施暴。

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無辜染上病毒的花季少女易遙,遭受校園欺凌。在她處境最艱難的時候,顧森西像一束光照進易遙的黑暗混沌的生命里。

他教給易遙「反擊啊,少女」,並三番五次幫助易遙進行反抗。易遙開始展開全面反擊,在排球場用球砸向了唐小米,在食堂用水龍頭噴欺負過自己的同學游凱。她第一次感到內心充滿了力量。

校園暴力影片《悲傷逆流成河》

在一部美國公益廣告中,學芭蕾的女孩因為矮小站在第一排,總是在排練過程中被後排的姑娘使絆子摔倒,她在父親面前苦惱,父親告訴她,如果她在這樣,你得回擊她,這不是教壞你,是善良的正義。

在正式演出時,後排姑娘試圖伸出腳絆倒她的時候,她給她來了個後空翻,全場驚呆了,後排的姑娘和其他人都不敢再對這個女孩使壞了。

人性決定了欺善怕惡。

對已經遭受到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會出現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身體上的傷害容易好,而心理上的傷害卻可能是一生的。如:孩子不愛上課、逃學、對學校恐懼、學習成績下降、心理應激反應、性格抑鬱、不愛吃飯、睡眠不好、易夢易怒等。父母要多花時間陪在孩子身邊照顧安慰他們。必要的時候要做心理輔導,來解決孩子的心理創傷或陰影。

關於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無論孩子是因為何種原因,用暴力行為去傷害他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很多網友提出質疑:《未成年人保護法》到底保護了誰?難道是為了保護這些施暴者嗎?

有些孩子的惡,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在這個日漸早熟的時代里,青少年乃至兒童內心隱藏的惡,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不能制止別人的惡行,我們只能教會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專注於正面管教和家庭教育。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5E5Em0BJleJMoPMUp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