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當年離開百度前,百度市值快破千億,為什麼會認為是雙輸?

2019-09-27     凌風商業手記

如果你是公司的老闆或者股東,該怎麼選職業經理人?或者換句話說,如何辨別一個經理人到底職業不職業?

陸奇與百度

2018年5月,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發生了一次所謂史上最貴離職事件。

百度的二號人物陸奇宣布因為個人和家庭原因,不再擔任公司的總裁兼COO。

在加入百度之前,陸奇是微軟的執行副總裁,帶著轉型AI、重塑百度的使命被李彥宏請進公司,正乾得紅紅火火的時候突然離職,短短几天內,百度市值就縮水14%,蒸發掉900多億人民幣。

這件事情之後,出現了各種角度的解讀,大體都是認為這是百度和陸奇雙輸的一個局面。真的是這樣嗎?

站在百度的角度,很多分析都提到,作為一個「空降兵」,陸奇從微軟帶來的價值觀,會和百度原有的價值觀產生矛盾,推動變革的時候也就很難得到原有利益群體的支持,所以結論就是空降的職業經理人很難成功,最好是從內部提拔。

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其實是有的。數據也支持這個說法,從標準普爾500強企業數據來看,最近幾年,從外部招聘來的CEO大概是在30%左右波動,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內部提拔的。

內部提拔的人更了解公司,價值觀更匹配,裡面的人也更信任他,所以容易成功。

機率上來看,是這樣的,但只是機率上的,並不絕對。

其實很多偉大的CEO都是空降的,比如說像當年拯救IBM的郭士納就是外部引入的。所以更重要的不是渠道,而是選擇什麼樣的職業經理人。

對於這個案例的解讀,還有一種聲音是站在陸奇的角度的。

說的是,任何一個大公司向外部開放高管職位,都是個大坑,尤其像百度這種公司,創始人那麼強勢,裡面的利益關係那麼複雜,你一個外來人想推動變革,結局註定就是失敗。

看起來也很有道理,但是我的問題是,陸奇真的算是失敗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才是職業經理人。這也能回答,公司應該選什麼樣的職業經理人。

什麼是職業?

這個概念的關鍵在於「職業」這兩個字,英文叫professional。請你想想,做什麼工作的人會給你特別professional的感覺呢?

我想可能是律師、醫生、教師,這些需要經過長期專業的訓練,才能取得資質的從業者。

這麼一看,好像經理人不需要這麼professional啊?

你的反應是對的,經理人確實不需要特別長期的教育培訓,也沒有必要獲得個什麼證書才能從事。

美國學者格林伍德提出了職業化的連續譜理論,他說所有的職業都可以professional,但是professional是有程度區分的,律師醫生這些是在連續譜最高的端點,經理人也可以職業化,只是程度上弱些。

職業化的學者做了很多professionalism的模型,也就是確定到底怎麼做才是職業化的,

這些模型大體上可以包含三個維度: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

用這三個維度來看,你會確認陸奇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先看職業技能,有人總結說職業化就是「以此為生,精於此道」,指的就是職業技能。

還是用陸奇來舉例子,他多年以來就是網際網路界的偶像級人物,他在雅虎和微軟都做過執行副總裁,是美國高科技企業總部里做到最高位置的大陸華人,領導Office、Skype、Bing搜索、MSN這樣一些明星級的業務。

他的職業技能在來百度之前就被充分證明了。

再看職業態度,指的就是從內心裡認同和熱愛自己的工作,願意為事業做出犧牲。

你看陸奇這個人,作息規律、精力旺盛,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5個小時,對每封郵件都會及時回復,雖然身居高位,卻比中層更易溝通。

在百度業務調整上,陸奇表現出了極大的魄力,他敢做敢當,大刀闊斧,幾乎是重塑了百度的組織架構和人事架構。

還有一個維度是職業道德,這其實是職業化最本質的一個體現,也就是受人之託,就要忠人之事,這在中國和西方都有深刻的文化根源。

在西方這個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如果你看過《權力的遊戲》,相信你對布蕾妮有深刻的印象,就是那個高大的女戰士,因為一個承諾,她不遠萬里,歷經重重磨難,不惜生命去尋找和守護女主角珊莎·史塔克。

在這背後還有為上帝服務的天職意識,英文叫Calling,神的召喚,所以騎士們把自己的榮譽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

你看這和中國古代的俠義精神是不是一樣,比如說一諾千金的季布,守護趙氏孤兒的程嬰,歷史上類似的故事是很多的,這樣的精神傳承下來,就沉澱為今天的職業道德。

職業化與契約精神

這種職業道德其實就是對公司中不完全契約的一個彌補。擁有職業道德的人尊重的是契約,注意,不見得是文字的契約,而是一種契約精神。

他們中間有的可能會碰到一家非常合適的公司,那就會為這家公司一直奉獻下去,比如GE的傑克·韋爾奇,

比如美的的方洪波,聯想的楊元慶,很多時候,當前的公司可能沒那麼匹配,或者滿足不了他們的期待,不能一直服務下去,

表面看起來,有些職業經理人在不同的公司跳來跳去,好像不那麼忠誠,但其實有職業道德的經理人,在每一家公司都是用最專業的技能和最真誠的態度去做事,他們對於公司的忠誠就是源於契約精神。

相反的,如果不遵守契約精神,就很容易被批評。

上篇文章談到的陳曉,如果說他在國美時和大股東的對抗獲得的評價有褒有貶,那麼他在離開國美以後,卻被一致性的批評,是因為他在公開媒體上發表了對國美一些情況的看法,而這些是他和國美簽訂過協議,約定離開後就不能再講的話,國美為此還支付給他1000萬。

他這就是很典型的違背契約了,國美後來還起訴了陳曉。

所以,是否遵守職業道德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職業經理人和老東家分手後還能夠彼此欣賞,如果不遵守契約精神,被指責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不可能彼此欣賞的。

再看陸奇與百度

你看,陸奇離開雅虎和微軟的時候,老東家都表達了不舍,百度也是一樣。

這其實就是陸奇有很強職業道德的表現,說明他在每一家都盡心盡力,並且做出了卓越的業績。

在宣布陸奇離開百度的內部郵件里,李彥宏就說,陸奇「正直的人品、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在技術及商業領域的敏銳洞察力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覺得李彥宏的說法有些官方,那就看看員工的反應,網上有人說,這帶來了一場百度四萬名員工的失戀,可以說是最高的評價了。

陸奇在百度獲得了口碑,在職業經理人市場上增加了聲譽,這哪裡是一次失敗?

明明是陸奇取得了又一次的勝利。

再看李彥宏,他和百度失敗了嗎?

也沒有啊。陸奇來的時候,百度剛剛經歷了魏則西事件,形象大損,正處在低谷中,李彥宏需要一個打破局面的人。

陸奇在任期間,恢復了元氣,而且股價上漲了60%,就在他離職的消息出來前幾天,百度市值馬上就破千億了。

雖然他離職消息出來後,股價又跌了14%,但算下來怎麼著李彥宏也賺了啊。

而且更重要的是,轉型AI是李彥宏一直想做的事情,其實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陸奇頂著壓力代替李彥宏衝鋒陷陣,還給百度留下了新的文化、新的思路和新的人事與組織框架,這都是李彥宏所需要的。

所以,李彥宏和百度也是贏家。

你看,在職業化概念的框架下,陸奇是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他在百度是成功的,百度藉助陸奇的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也獲得了利益。

這明明是個雙贏的局面,怎麼大家會認為是雙輸了呢?

很簡單,是因為這個故事的結局,沒有達到觀眾們的期待而已。

說白了,就是觀眾們覺得百度的改革可以更徹底些,而陸奇本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這也是有點兒難為陸奇了,如果老闆不想退休,拯救公司的從來都不應該是職業經理人,而是老闆本人。

最後總結一下企業怎麼選職業經理人呢?

第一,嫻熟的職業技能、良好的職業態度、恪守職業道德是優秀經理人的三個標準,也是「職業化」的三個維度;

其次,能做到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是學術界倡導的標準,也是公司選人時需要把握的方向。

其實職業化的三個維度,對所有職業都是適用的,比如NBA的職業球員,電視台的主持人,演員,還有像快遞小哥、保姆,也都可以按照職業化標準來要求。

職業化的人都是相似的,不職業的人各有各的不靠譜。對身邊的職場人說一句:你真職業,就是對他最高的稱讚。

中國職業經理人機制的主要障礙在文化價值觀方面,這一點從廣大的民營企業經營組織結構就可以看到影子,家族企業的比例過高,「富不過三代」這句話蘊含著民營企業交接班問題,

我們的文化基因中依然有這樣的設定,老子辛辛苦苦打江山,最後當然不能旁落於外人之手,所以老闆處處防著職業經理人,經理人也只是老闆子女的鋪路石而已,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隨著新一代民營企業股權分散化的大背景,這個障礙正在得到改善。

相應地,中國當然更缺職業經理人,因為在所有人腦子裡幾乎都有一個聲音:「有一天我要自己干」。

類比一下,回想當年,項羽見到秦始皇出遊的儀仗時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又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在這樣的文化價值觀下,稍微有能力的職業經理人也早晚都變成了創業者,形成一種定式循環。

單從數量上看,職業經理人缺口大;但從企業發展規律看,創業者完成了從「0」到「1」的階段後,需要職業經理人推動企業持續發展和進步。

所以中國創業者和職業經理人都稀缺,都應該有更好的環境鼓勵創新創業,同時為了讓企業從「1」到「N」走得更好,也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yCmjW0BMH2_cNUgP8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