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應對疫情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影響

2020-04-03     愛農者言

精準應對疫情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影響

——基於在線問卷與電話訪談的調研思考

中共農業農村部黨校 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調研小組


  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各地採取非常防控舉措,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各種斷流舉措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了不利影響,這已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關注,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另外,這種影響的覆蓋範圍、作用力度等,對各區域各產業各主體並不相同,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徵,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應對舉措。圍繞疫情的不利影響,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了在線問卷、電話訪談調研,共獲取涉及29個省(區、市)2861份問卷和27個案例的樣本信息。分析報告如下:

  一、不利影響的結構性特徵

  問卷顯示,受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反映受疫情不利影響的占86.6%,其中受到「非常大」「比較大」不利影響的占63.4%;75.6%的受訪主體反映經濟損失平均達37萬元。這些不利影響,呈現5個結構性特徵:

  疫情越重的省份,受訪主體受到的不利影響越大。疫情重度地區受訪主體認為受不利影響「非常大」「比較大」的占76.5%,疫情中度省份占72%,疫情較輕省份占58.6%。從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看,疫情重度地區和中度地區受訪主體經濟損失平均高達53.4萬元,疫情較輕地區同比有28.6萬元。

  經營規模大、水平高的受訪主體受到的不利影響更大。2019年經營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受訪主體受疫情不利影響「非常大」「比較大」的占80%,平均損失達126.4萬元;規模在25萬-500萬元之間的,同比占66.9%,平均損失23.3萬元;規模在25萬元以下的,同比占52%,平均損失9.1萬元。獲得國家級榮譽資質的受訪主體受疫情不利影響「非常大」「比較大」的占76.3%;同比,獲得省地級榮譽資質的占68.7%,沒有獲得地級以上榮譽資質的占59.3%。

  以果蔬、禽類和水產等農產品銷售為主的受訪主體受到的不利影響更大。銷售果蔬類產品的受訪主體反映產地銷售數量下降明顯的占46%,反映產地銷售價格下降明顯的占37.3%,同比銷售糧油類產品的分別只占37.1%和26.2%。銷售禽類和水產類產品的受訪主體,認為產地銷售數量下降明顯的占46.5%、銷售價格下降明顯的占39.5%,同比銷售非禽畜產品的分別只占34.6%和23.8%。

  以供應超市、餐飲等為農產品主銷售渠道的受訪主體受到的不利影響更大。相比以產地批發、零售、電商等銷售渠道為農產品主銷方式的主體,以供應超市為農產品主銷渠道的受訪主體受疫情不利影響「非常大」「比較大」的占91.1%;以供應餐飲酒店業為農產品銷售主渠道的受訪主體受疫情不利影響「非常大」「比較大」的占73.3%。

  從事糧油和果蔬種植的受訪主體受到的不利影響更大,且規模越大程度越深。2019年經營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認為受疫情不利影響「非常大」「比較大」的占74.3%;同比,規模在25萬-500萬元之間的占67%,25萬元以下的占56%。

  二、不利影響的風險性判斷

  調研顯示,疫情已對農業尤其是新型主體帶來較大不利影響,如果疫情持續、應對不利,可能引發甚至加重3大風險。

  一些新型主體面臨倒閉風險,不少鄉村人才恐遭受打擊。目前受訪主體面臨諸多困境:一是固定成本支出持續。即使停產,受訪主體中仍需支付工資的占76.8%、水電費的占73.8%、貸款利息的占63.5%,還有地租、產品儲存等成本,而且規模越大,固定成本支出越高。二是農業用工明顯不足。受疫情影響,反映農業用工明顯不足的受訪主體占50.8%。三是物流通道嚴重受阻。受訪主體反映農產品運輸不暢的占59.1%,反映肥料、飼料等進不來的分別占33.2%和21.8%,其中從事糧油和果蔬種植的有48.7%反映農資進不來,從事畜牧水產養殖的有48.6%反映飼料進不來。諸多受訪主體將面臨巨大生存壓力、甚至倒閉風險,73.3%的反映2020年經營收入將平均下滑32.3%,45.5%的反映目前流動資金已經明顯不足,57.9%的反映最多只能維持半年。這會嚴重打擊新型主體及鄉村人才的從農信心和創業創新積極性。

  不少新型主體農作物生產延誤農時,面臨減產減收風險。受用工明顯不足、物流嚴重受阻、流動資金受限的影響,受訪主體中有的不能按時整地、播種、育苗,有的不能及時栽苗、間苗、補苗,有的不能適時測土施肥、澆水用藥、殺蟲滅菌,有的不能因時採收、加工、運銷……這勢必造成農作物生產錯失農時、地力不足、病蟲害增加等風險,導致農作物減產減收。經營規模大的糧油和果蔬等農作物種植者受疫情不利影響更大,原因在於「船大難掉頭」,對已經形成的成熟的種植結構、銷售渠道,不能不易不宜不敢隨便調整結構。如果疫情嚴控延續,不少新型主體農作物生產可能面臨減產減收風險。

  農民收入已受影響,促進農民增收、防止返貧面臨壓力。多數受訪主體認為,之前的疫情防控使絕大多數農民處於「只消費無收入」狀態,農民增收壓力巨大。對農民收入造成不利影響的主要有:一是農民外出務工和本地兼業務工務農嚴重受阻,使往年以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至少已經損失一個月工資收入。二是多數鄉村實體商店關閉、小業主停業,產品、物資流通嚴重受阻,農戶多種經營收入縮水。三是新型主體農產品外銷受阻,農產品收購價格下跌,農民農業經營性收入減少。不少受訪主體反映,在上述因素影響下,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工作將面臨較大困難,促增收、防返貧壓力不小。

  三、應對不利影響對策建議

  切實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嚴格疫情防控舉措十分必要,但科學、精準是關鍵。目前各地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絕大多數鄉村應全面取消斷流舉措、推動復工復業,尤其是農業生產,要搶抓「三月」關鍵農時,將損失降到最低。

  著力抓好已有政策措施及時有效落地。儘可能減少申報、填表等方式,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深入基層排查政策落實情況、落地效果,防止優惠政策落空;要讓稅費減免、遲繳緩繳等優惠政策一視同仁,防止人為設限、只及個別;要統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業、人員流動,下游企業與上游企業等相關政策銜接配套,防止相互牴觸。

  重點保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鄉村人才。摸清生產經營、人流物流、產品銷售難題,打通復工復產通道;穩定新型主體和人才隊伍;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組織商貿、加工等企業與新型主體對接,支持新型主體開展農產品線上銷售;加強線上培訓力度,增強應對突發事件、防範營銷風險、創新營銷方式的能力水平。

  不斷增強財政金融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財政政策上,重點幫助新型主體緩解基礎投資壓力,補貼水電路、網絡通訊等設施建設及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引進;全額補貼2020年各種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金融政策上,發改、金融等部門要將更多的新型主體作為疫情防控重點融資支持對象,享受優惠利率政策;提高新型主體2020年授信規模,增加期限長、利率低、貼息多信貸產品,並簡化手續、儘快到位。

  大力加強農村物資流通及價格監管。組織農用物資供應單位加大調配力度,保證貨源;組織農資經銷單位開展「點對點」服務,推動農資直達農村、農戶和新型主體;全面放開農資運輸管制,讓農用物資運輸車輛享受綠色通行優惠政策;堅決打擊藉機囤積農資,哄抬物價,保持價格基本穩定。

  多措並舉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和防止返貧。優化農民工外出就業服務,精準對接用工單位用工信息,積極穩妥組織農民工返工就業;著力加強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動小農戶通過託管半託管、入社入股等方式,與新型主體、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挖掘農業增產增收潛力;加大補實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的財政投入,增加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建設就業崗位;推進鄉村小商品零售、特色商品運銷等實體復工復業。

  (執筆人:朱守銀、邵科。段晉苑、韓潔、尚旭東、沈興興、劉帥、李榮耀、朱云云參與電話訪談。)


來源:農民日報 2020年03月28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WZBRHEBnkjnB-0zf_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