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教師節,馬雲卸任阿里董事長。退休之後,馬雲將重回老本行:曾經當過老師的他表示自己會用更多的時間去做教育。
馬雲一直放不下教育,他曾經說過,比起創業,自己更擔心的是教育。他創辦了自己的雲谷學校,設立了鄉村教師基金。
馬雲多次在演講中談及教育,頻頻爆出金句,比如:」將來孩子比房子值錢「;「婚姻的第一項任務是生孩子」……
對於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孩子的成績,馬雲也有一番驚人的言論:不要強求孩子考前三名,第10名左右的孩子是最好的。
「我招聘的時候,不太喜歡一個班裡面從小到大是前三名的學生,前三名的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失敗機率實在太大,他覺得我就是最好的,我出來也得最好的,一點挫折他就掉下去了,社會上不吃這一套。 而往往最好的學生是什麼呢?十名左右,讀書不是很用功,他搞來搞去就是十名左右。花時間跟別人玩,學到更多。」
無獨有偶,除了馬雲,還有很多名人有持類似的觀點。
說這句話的是央視名嘴白岩松。他曾在孩子中考前,跟孩子說,「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這是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長小學的一次親子課堂上,對300多位家長分享的教育秘密。
「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是創意最好的。說到這裡我真感動啊,終於找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了,小時候我們那班只有17個人。」
這些令人大跌眼鏡的教育理念,聽起來像段子,開玩笑的吧。畢竟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成為人中龍鳳呢?
在目前這樣過度重視成績的大環境里,我們做家長的,的確應該冷靜下來,聽聽不同的聲音。
為什麼不要刻意追求第一名?
考第一不划算,花10成功力得9分收穫
唯一獲得數學界最高獎——「沃爾夫獎」華人數學家陳省身,曾給中國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第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對這句話作過一番闡述:
「原生態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幾倍的努力,訓練得非常熟練才能不出小錯。要爭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要施10遍肥,最後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他把學習比作施肥,過度施肥能在短時間提高產量,但是無法持續,過幾年產量就停滯不前了,一些地因為化肥用得太多,破壞了土壤,再也不能種水稻了。
一科考了90分,說明最重要的內容已經基本掌握了,再往上提1分,往前進一名,往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而這些努力拚的基本是記憶能力,應試技巧,而學習真正要培養的是能力。
如果把追逐第一名的精力用在發展其他興趣、能力上,性價比會更高。學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沒必要非得擠進前5、前三,保持十幾名就好。
為什麼第10名的孩子最有可能成才?
你的同學中有這樣的規律嗎:那些事業比較成功的很多都是當年學習一般的,而那些老師喜歡的尖子生大多事業平平。為什麼呢?
教育界有一個「第十名現象」,即前三名之後,第十名前後直至20名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並成長為「棟樑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後卻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其後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屢屢受挫。
第10幾名,成績不至於太差。因為他沒有把分數、名次當成唯一的追求,課外書、興趣愛好都有涉獵,在班上人緣也不錯,所以處於中上游的孩子綜合能力是最強的。
不在分數上鑽牛角尖孩子,在學習上視野更廣闊,更自由。他們一般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習,主動性更強,也更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離開學校後,依然能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加上過硬的綜合能力,讓他不至於在社會中更具競爭力。
史丹福大學博士、Hulu中國區總經理諸葛越,是一位國際媽媽,培養出了兩個優秀的孩子。她誠實地表示,自己早年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但是去美國求學和工作後,才發現自己在許多技能上都很欠缺。
」如果重新來一次,我一定不會把許多時間花在追求考試的名次上,而會花在廣泛閱讀、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培養表達能力等方面。我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如此。「
實際上,很多優秀的人當初在學校成績都不算太拔尖。
有一家科研機構曾專門研究過諾貝爾獎得主早年的學習成績,發現很多諾獎獲得者上學時成績很一般,這也被稱為「諾獎現象」。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獲後,很多記者去到屠呦呦當年的學校——寧波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採訪。學校的老師說,屠呦呦中學的成績不算突出,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多個企業家都想網羅天下頂尖人才,松下幸之助卻有一條奇怪的擇才標準,即「尋求70分人才。」他認為頂尖人才能力固然強,但是他們極容易自負自滿,不容易合作。相反,那些70分人才,對工作更熱情,也更願意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孩子的成績重要嗎?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除了分數,孩子更應該掌握這些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認為:智力不應僅僅涉及學業,更應指向真實世界的成功。他提出「成功智力」的概念,賦予了智力以新的含義。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關鍵方面。只有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相互平衡協調、平衡時,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馬雲在多次演講中提到,家長不要過度關注成績,要注重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
作為網際網路領域的大咖,馬雲深知,在未來,大數據、人工智慧的能量。馬雲提出,如果我們再一味的要求孩子死記硬背,30年後,孩子是找不到工作的。因為,你的孩子能幹的,機器人比他做得更好。
人類和機器的競爭關鍵在於智慧在於體驗 。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只能體驗。所以,讓孩子會玩很重要!」
馬雲曾經向雲谷學校的校長建議,必須保證孩子們放學後有一個小時的玩耍時間,如果回家後的作業在15分鐘內沒有做完,這個校長是有責任的。
他說:「我保證,這些會玩、想玩、願意找人去玩的孩子,一定會有出息,這些是培養情商的關鍵。
馬雲認為,孩子們要有三樣東西:情商、智商、愛商。
智商教育上,中國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有很多方法把知識灌輸進去。
情商是把知識和文化變成動能。滿腹經綸,可是不會溝通交流,不會找人幫忙,也不懂得合作,沒有朋友,這樣的人就是書呆子。
而愛商是對文化、對天下、對大家的思考。多參與一些公益活動,改變自己,做點滴的事情,跟父母在一起,跟社會在一起。
馬雲表示,「我們可以花更多時間來培訓孩子去學藝術,學畫畫,學跳舞,這些都是創意的事情。」
在《教育,讓美好發生》的演講中,馬雲分享到:比語文和數學更關鍵的,是音樂課、體育課和繪畫課。他認為,十幾年的校園學習,孩子被禁錮在語、數、外中,結果高考完,曾經死命學的東西很多都用不上。幫助我們度過黑暗期,帶來美好享受的卻是當年不考的音樂、體育、美術等。
學習藝術,並不是要成為音樂家、美術家,而是在藝術的薰陶中,體會生命的美好的質感。
「阿里巴巴成立的時候,沒有錢,沒有關係,沒有資源,沒有人相信我們可以成功。19年來,我們犯了無數錯誤,我們唯一做對的,就是Never give up。」
馬雲認為,本質上說教育孩子和創辦企業是一樣的。現在的孩子是被誇大的一代,稍有不順就頹廢放棄,遇到問題就逃避,遇到大一點的坎就跳樓輕生。這都是因為抗挫力太差了,沒有韌性。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失敗並不可怕,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的機會,善於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累積自信。
現在的社會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分數早已不能論英雄。只注重分數和排名其實是教育中的一種「窮人思維」,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