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爺爺奶奶最疼孫子孫女,可去年網上的一個視頻卻看得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視頻中,奶奶對孫女拳打腳踢,28秒內踢了孫女23下。女孩無法站立,從收銀台挪到角落,老人繼續踢。
女孩被暴打的原因是,她想多買一個戒指糖,奶奶不答應,因此鬧情緒,不肯去上學。
這是親奶奶嗎?
也許多要一顆糖在奶奶眼裡是無理要求,奶奶可以拒絕,但是能不能換一種溫和的方式呢?
同樣是拒絕孩子,下面那位爸爸的方式顯然優雅一些。
有一次和朋友去吃飯,等上菜無聊中,看到隔壁桌一對父子在點餐。兒子這個、這個還有這個,點了有四五個菜,還要了2種飲料。
爸爸說我們2個人吃不掉那麼多,你減掉2個,椰汁和果茶只能選一種。兒子不幹,兩種飲品都要喝。爸爸平靜地說,要麼選一種飲料,要麼回家給你煮麵吃。
兒子也沒鬧,接受了爸爸的方案。父子倆從美國隊長聊到了王者榮耀,有說有笑,之前的事情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像上述情況中,面對孩子的慾望你會怎麼處理呢?
滿足:不想傷孩子心,咬咬牙買給他。
打罵:再鬧就揍你!
謊言:媽媽今天沒帶錢,明天再買吧
說教:媽媽每天上班好辛苦,還要賺錢供你吃穿……
這四種方式都不推薦。
先說第一種——滿足:孩子很小,他根本分不清慾望和需要,看到什麼都想要,新鮮勁過了不稀罕了。慣子如殺子,如果每次都滿足他,傷的不僅錢包,更是孩子。孩子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慾望,而慾望是無止境的,以後稍有不滿足,以死相逼也不奇怪。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盧梭就曾說過: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並不等於愛。
第二種——打罵:這點毋庸置疑,打罵是家長無能的表現,無論孩子做什麼,打罵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第三種——謊言:也許你騙得了這次,那下次呢。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了不講信用的壞印象,同時助長了孩子撒謊的習慣。
第四種——說教:這種方式看起來文明多了,其實沒有什麼用。此刻孩子滿腦子想著那個玩具,什麼大道理他都聽不進。思想家盧梭還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如何有人情味地拒絕孩子?
鹿媽今天分享幾個方法。
01
「我多希望我可以……」,一個簡單的句子,有愛意地拒絕。
「媽媽,我想買一個小火車。」
媽媽A:「又買火車,家裡都有10個火車了,你玩得過來嗎?」
媽媽B:「這個小火車很可愛,我多希望可以給買給你,但是我們家已經有太多了,放不下了。」
媽媽B的回答是不是比較能接受一點呢?
為什麼?因為媽媽B雖然同樣不能給孩子買那個玩具,但是她至少承認了孩子的幻想,孩子不是無理取鬧。
為什麼承認幻想要比乾脆的拒絕傷害小呢?因為媽媽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作者吉諾特認為:當我們感到被理解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到被愛。
你也可以用「你希望……」開頭,比如「你希望媽媽能買那個火車給你……
「我多希望……」、「你希望」這個簡單的句子表達的其實就是一種同理心。
這種方法的核心原則是:允許情緒,但是限制行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他會有各種各樣的渴望、情緒,我們應該給予尊重,並允許他通過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不合理的行為我們就要作出限制或幫他糾正。
很多時候,解決了情緒,就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這點在婆媳關係中也適用。婆媳發生矛盾時,妻子並非一定要老公去批評婆婆,只要老公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傾聽自己,理解自己的委曲,妻子心裡就好受很多。讓婆媳矛盾升級的是老公躲起來,或者一味否定妻子的感受,說一些比如「你就不能包容一下我媽嗎」之類的話。
02
將期待前置,把「不」咽下去,改成「好的」
誰都不喜歡被拒絕,感覺不被尊重。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不,孩子很難感受到被愛。孩子提一點要求就被家長冷冰冷地回絕,也很容易鬧情緒。
其實家長可以來個軟著陸,巧妙地把「不」改成「可以」,但是加上一點點條件。比如孩子該洗澡了,可是想看動畫片,你可以說:「好的,洗完澡就可以看啦」。放學後想先玩會兒再做作業,你可以說:「可以,寫完作業你可以隨便玩了。」
當孩子聽到「不」的時候,脾氣立刻上來了,後面做什麼事都帶著情緒;而聽到「好的」時,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衝,也更樂於配合。
其實這並沒有改變我們的原則,只是加入了一點說話的技巧,把孩子的期盼放到了前面。
03
尋找替代方案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尤其是當你認為孩子行為不當,或者要求過分的時候。
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父母不妨洞察孩子背後的真實動機,從而找出能滿足這個動機的可接受的方案。
比如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別說「髒死了,別亂畫!」。其實孩子只是想找個地方發揮創意,其實你只需要給他幾張紙就可以了。
孫儷的2個孩子也喜歡在牆上亂畫,但是她不想澆滅孩子的畫畫熱情,於是她買了一些可以塗鴉的家具給孩子們任性發揮。
04
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或者只實現一部分願望
遭到拒絕後,孩子撒潑,有時並非孩子真的有多想要那個東西,而是他感覺他的主權受到冒犯,連一點小事自己都無法做主。
美國著名非盈利機構育兒資源主管克萊爾-勒納表示,適當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會讓他覺得自己有「權力」控制局面。
既然如此,那家長只要給孩子保留選擇權,就不至於引起太大的反抗。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其他可以接受的選項。不過選項不宜過多,二選一即可。比如前文點餐的父親就是採用這種方法。
還拿超市買玩具來說,你不妨這樣拒絕:「今天不能買玩具,但是一會兒我們可以買一個冰淇淋,或者去廣場喂鴿子。」
孩子要在家裡玩水槍,你可以給他2個選擇:A、家裡只能玩積木;B、去戶外玩水槍。
下次在孩子打滾撒潑前,不妨試試以上幾方法吧。
如果你的孩子比較脆弱敏感,也可以將三種方法組合起來用。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給出了不失尊重地拒絕孩子的四個步驟:
承認願望
用簡短的語句說出孩子的願望,表達的你理解:「你希望今天能玩一會遊戲」
指出限制
指出這個行為為什麼不能滿足:「我們的規則是周末才能玩遊戲。」
提供可以部分實現的途徑或者備選方案
「周末2天,你每天可以玩1個小時遊戲。」
給予同情和安撫
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失落心情,再次表達你的理解:我猜你現在肯定有點失望,媽媽明白的……
一般孩子會順著你的引導把心中的不快表達出來。得到父母的理解,其實孩子已經釋然了。
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時,只需要遵守一個原則:不要光說「不」,一定要加上,一定要加上共情、解釋與指導。對孩子引起的不適就小很多。
拒絕孩子也是一門藝術,我們不能慣壞孩子,同時又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拒絕四步法」,拒絕孩子不一定要當壞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