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廠紫砂壺收藏指南

2019-09-10     紫砂空間

老一廠紫砂壺一般界定為1977至1997年宜興紫砂工藝廠車間生產的較高檔的商品壺,當時多用於出口創匯,直到1997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改制民營為止,前後可分為:

1、橢圓綠標期(約1977—1982年),即是坊間常說的「雞蛋標」,這一時期是經歷文革以來的復興時期。




2、甲子泥無標期(約1983—1987年),所謂的甲子泥是台灣同胞對80年代初期一廠普紫和拼料的通稱。

3、方圓標期(約1987—1992年),是一廠的全盛時期。








4、鐳射標期(約1993—1997年)




宜興紫砂壺收藏可分為名家壺、古壺、潛力新人壺和老一廠紫砂壺等收藏主題,那麼老一廠的紫砂壺究竟好在哪裡?而一直被紫砂愛好者們追捧。



一、泥料上乘,一廠所用的料都是黃龍山四號井所開採的。即使四號井中,無論紫泥、紅泥、段泥,都遠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為「泥中泥」。90年代中期因礦井滲水被封。



二、造型典雅,由前輩大師、名家定型定款。包括明清以來的經典款式,老藝人和新秀所創作的壺式,如朱可心的報春壺、高海庚的集玉壺等,以及藝術名家參與設計的壺型,如提壁壺、亞明四方壺等。



三、做工老道,多數是由做高檔壺的一車間製作,新藝人要三年陶校畢業,實習考核合格才能進入一車間。


四、窯火適宜,1973年,一廠建起了一架新式隧道窯,以重油做燃料,被海內外一廠老壺收藏家譽為「官窯」。窯溫穩定,燒成後的壺水色絕佳。

鄧小平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壺,以及紫光閣較早陳列的二十多件紫砂器,皆是隧道窯燒成的。


1979年羅桂祥來到宜興,與當時技術頂尖的20位紫砂藝人座談,以他收藏的明清老壺照片為藍本,高價收購紫砂名家做出的歷史茗壺,並與紫砂工藝廠簽訂了一份訂單,共23個品種565件套。

其中,顧景舟的作品有提璧茶具,1壺6杯,20套;僧帽壺,50件;井欄壺,20件。


顧景舟晚年與羅桂祥(中)、戴相明(左)合影




收藏一廠老紫砂壺,不要被落款、印章等表面的東西所迷惑,這些東西你知道,仿造者更知道,極容易作假,甚至會出現傍名家的假款,如」顧景舟監製「等。



也不要輕信壺表面上所謂的時間痕跡與跡象,它可以用做舊的方法來造假。

常見的做舊方法有:將新壺放進濃紅茶湯中燒煮法;將新壺直接埋在地下的土埋法;在新壺上擦拭相同顏色的鞋油;用濃茶汁、食用油、食醋、醬油、糖等調和成汁,塗抹在新壺的表面等。

新壺做舊的鑑別主要是靠經驗的積累,見得多了自然就能辨認了。但是對於新手來說最好不要一上來就收藏舊壺。



收藏一廠老紫砂壺,最重要的是從陶土的品質來判斷,一廠老壺本身會具有一定的水色與光澤,有時較佳的泥質不用泡養,光是洗乾淨,以布輕輕擦拭就會散發溫潤的光澤;質感與重量夠足。

當然,這不是一日之功,不是外行輕易可以做到的,新入門的收藏者一般不建議收藏老壺。一廠老壺的優良特點,你只有經過大量的實踐才會窺其門徑,無疑在這個過程中會交很多學費,要想淘到一把精品一廠紫砂老壺並非易事。




以上紫砂壺為80年代初期紫砂一廠產品珍貴圖片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LIKOG0BJleJMoPM7q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