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幾年,大家減輕了對體制內工作的嚮往。更有新聞報道指出,像2019年國考,棄考人數多達16萬人,其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已找到工作而棄考。可見,現在的體制內工作不再是大家趨之若鶩的夢想了。
而前些年那些《體制內的人,要永遠保持隨時可以離開的能力》的文章,更是給人感覺,人長期待在體制內會被廢掉,最後只會混日子。
像我從前的鄰居,當年拼了命,考進了一個比較穩定又清閒的事業單位。這幾年下來,別的不說,泡茶手藝和腰圍尺寸可是突飛猛進。
02 體制內的人擁有一身硬核的可遷移能力
深受當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影響,現在一批又一批體制內的人員,為了體驗更多的人生,放棄編制。甚至積極轉行,下海來到我們身邊的企業,與我們做起同事來。
也許是對體制內的人偏見太深,我們常常發出疑問,他們放棄穩定的工作,出來還能混得到飯吃嗎?
只能說,你多慮了。他們不僅不比你差,還能分分鐘吊打你。
因為,他們擁有一身硬核的可遷移能力。
一、極強的溝通協調能力。
雖說每個行業,每個崗位都離不開溝通。
但實際上,體制內的人對於溝通的過程和結果更為講究。
外面的企業,說話的自由度會更高,要是哪天不爽了,還可以怒懟一下爽快辭職。
可是,體制內,大多沒法讓你這麼任性。
體制內的人員流動小,圈子穩定,今天的同事明天可能就變成兄弟單位的領導,幾乎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哪裡都不能得罪。
所以很多時候,需要同時妥善處理好跟上級領導、同級同事、下級下屬和外部人員等四大對象,減少摩擦,達到工作目的,並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沒有強悍的溝通協調能力,基本做不成事情。
二、極佳的隨機應變和執行能力。
體制內的工作,很多時候,真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而一種變化處理不好的結果,都有可能影響個人仕途和發展。所以,除了及時應對,還得做好最佳的方案和具備超強的執行力。
至於依照規章、有始有終、有結果、有交待都是必備的特質。
曾經聽過,某事業單位的一個年輕人,每逢領導、單位安排的事情,就算多突發、多緊急,從來都是應聲接下。邊接邊思考,邊做邊彙報,事後還會將經驗整理下來存檔以便日後調用。一切方案、一切進度都能讓領導看到他的安排妥帖,自然更放心樂意地讓他承擔更多任務。很快,他就被借調至其他單位積累實踐,回來已經是當年同批同事的領導。
三、極準的分寸感和界限感。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度」的概念。只要恰如其分,最怕過猶不及。
懂分寸,知進退,是每個人一生最大的修煉。
體制內的人,對分寸感和界限感有著清晰的把握。準確的分寸感能讓他們權衡好做人做事的尺度,在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能夠運籌帷幄。
往深里說,其實懂分寸,也就是懂得洞察人性。
就如湘軍統帥曾國藩,作為湘軍的核心人物,他一手組建湘軍,之後更因殲滅太平軍而連連立功。隨著湘軍漸漸發展。曾國藩開始意識到,湘軍壯大的兩面性。雖說能為朝廷增加強大的兵力,但也可能被朝廷認為是威脅。於是曾國藩通過自削兵權,讓朝廷安心。這就是分寸感。
03 可遷移能力是你披荊斬棘的最好武器
所以,不要小看體制內的人。
也許他們暫時不一定能在行業技能上比你強,但他們擁有著被體制內工作鍛鍊出來的硬核可遷移能力。而這套辦事風格和做人意識,都會潛移默化並長久地體現在他們的生活工作中。無論去到哪裡,他們都一定不會差。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去看看現在的招聘信息,哪一份工作都黑字白紙地寫明需要這些可遷移能力。
由此可見,這些可遷移能力是通行職場的必備技能,不論你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
社會變化萬千,體制內的工作到了今天也逐漸遇冷,誰都不知3年、5年甚至10年後社會分工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所以擁有可遷移能力,才是你的金鑰匙,也正是它,可以決定你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