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廢一個孩子,要他「聽話」就夠了!家庭教育中這5種現象最坑娃

2019-11-13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乃國家百年之大計,從古至今,每個朝代都將教育擺在頭等位置,因為教育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強盛興衰。現在社會將教育大概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種類型。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學校;三是兒童所在的集體;四是兒童本人;五是書籍;六是偶然出現的因素。

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於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員之間進行,這就決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關係的親密性,自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庭教育的最突出特點表現在它的啟蒙性。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啟蒙性。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教育以一生為周期,以家庭為起始。從一個嬰兒呱呱落地,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他的身理髮展與心理發展,對孩子的人格、品行,習慣的塑造都起著決定性作用,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相對於社會與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具有專一性。孩子上學之後,老師會經常更換,進入社會之後,接觸到的人和事更是各不相同。孩子出生,成長,父母可謂無時無刻不相伴左右,同父母接觸的機會最多,相處的時間也最長,這就使得孩子受到的教育及影響更加專一。

家庭教育還體現了終身性的特點。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家庭教育的終身性,可以幫助家長持續的觀察孩子的優缺點,適時進行教育,長此以往,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

家庭教育是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的重視。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傑出的人才,錯誤的家庭教育則可能把孩子帶向毀滅。比如,目前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常見的5種現象,絕對是「坑娃」沒商量!

1、隔代教育

眼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工作繁忙、經濟壓力、離婚等原因無力撫養孩子,將孩子的教育與撫養交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祖輩。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

「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現在大部分年輕父母都是上班族,很難兼顧工作與育兒。同時,社會上的幼兒養育機構不足,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需求。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可以為寶寶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寶寶帶來一定的安全感,成為所謂的「育兒最佳人選」。他們的加入還為年輕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支持,為年輕父母解決了後顧之憂。然而,由於祖輩家長受歷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首先,孩子容易產生被拋棄感,感到不被父母愛和接受。寶寶出生的前幾年,父母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畢竟,對寶寶來說,父母是他最重要的親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邊,他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

另外,早期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它將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模式,影響他們未來與朋友、配偶甚至與自己孩子的相處方式,以及對世界的態度。被隔代教育的孩子,在將來的人際關係中,他們可能冷漠、敏感、不自信和自我價值感較低。

因此,年輕父母不管怎麼忙,也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倘若因為客觀原因,和孩子身處不同城市,父母也要每天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告訴孩子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對他(她)的愛。

其次,老人容易溺愛、過度保護孩子,繼而使孩子養成了許多生活惡習。多數祖輩家長常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隔代慣」的現象。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得不到矯正。

另外,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還容易造成孩子與其父母的感情隔閡。

最後,很多老人思想觀念陳舊,妨礙孩子個性發展。孩子接受新鮮事物很快,隨著年紀逐漸長大,自主性和探索性隨之增強。祖輩家長年齡偏大,精力和身體狀況都不盡如人意。在教養孩子的時候,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不當地限制孩子的各種探索活動或對孩子作出不當的要求,不利於孩子獨立勇敢、探索自主精神的培養。

另外,許多祖輩家長不顧時代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仍用老觀點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缺乏開創性精神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文化低、思想舊,無意識地給孩子傳授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在說到「隔代教育」的弊端的時候,總會有一群人跳出來說「我就是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的,不也好好的嗎」,或者「我當初就是這麼養大孩子的,怎麼就帶不好孫子了」之類的話,還有人會說「父母帶大的孩子也未必就很優秀,很多老人帶的孩子也不差」,這些話都沒錯。但是,就整體機率而言,隔代教育的孩子「出問題」的機率,要明顯高於父母帶大的孩子。

有一項資料顯示,中國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教育有關。有不少問題少年從小都是由祖輩家長帶大的。當前在研究青少年網絡成癮綜合症時,結論也是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髮狀態。因此,把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指出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並沒有要責怪或者埋怨老人的意思,因為老人並沒有帶孫子的「義務」。不論老人帶的好壞,年輕的父母都應該心存感激。當孩子出現了不好的情況,父母該做的事是「自我反省」,而不是埋怨老人。

2、包辦孩子的一切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總是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一切,妄圖以自己的意願影響孩子的思想,操控孩子的人生。他們不僅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且在上學、找工作、談戀愛等方面都替孩子做好了決定。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5%的受訪者直言包辦孩子個人事務的父母多,58.1%的受訪者有被父母包辦個人事務的經歷。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包辦孩子的一切,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家長以為這樣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殊不知這樣的溺愛,只會壓制孩子的成長。被家長包辦成長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會出現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抗壓能力差、適應能力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限制思維方式發展,不敢有創新意識等一大堆的問題。

所以,真正教子有方的父母都知道:在孩子年少時陪伴孩子只能是伴其左右,護其安好,而不是全方位的事無巨細的代勞。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和世界相處的能力,這才是你對他最大的幫助和保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陪著孩子一輩子,不能事事躬親,想著如何伺候孩子,不如教孩子如何照顧好自己。只有這樣,當孩子有一天要獨自遠行時,你才能放心地含笑目送他踏上征程。

正如美國作家鄧肯所說:我們給子女最好的遺產就是放手讓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

所以,別再包辦孩子的一切,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放手」!在合適的時候放開手,就是對他人生最大的負責。

3、要求孩子「聽話」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秉持的教育觀念。聽話,幾乎是每個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兩個字。從小聽家長話,上學聽老師話,工作聽領導話。在國內的教育體制下,聽話的孩子也往往會更多地得到老師的喜歡和青睞。因此,很多家長把「聽話」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徑。

乖巧順從的人固然讓父母、老師和領導省心,但習慣於聽別人的話,仿佛溫水煮青蛙般,孩子會慢慢地喪失獨立思考,缺乏個人主見,沒有創新精神。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在「引導」和「培養」孩子,其實是在傷害孩子,這一點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叔本華曾經在《思想隨筆》里這樣說過:「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只有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一個獨立的小宇宙。」

李開復先生也曾經介紹自己的育兒經驗時說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2——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如果一個孩子習慣了「聽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他就不會擁有獨立的人格,只能是別人讓他去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 被動學習、被動工作、被動做事。試想,這樣的人,能有成功的一生嗎?很難。

4、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常常被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正是這句話,讓無數家長著急得寢食難安。他們害怕孩子長大後競爭不過他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培養孩子。早教孩子識字,送他們去早教中心,或培訓機構學才藝,有的甚至把「起跑線」延伸到寶媽的肚子裡……那些一兩歲被要求認字背唐詩的孩子,父母該有多焦慮和急功近利。這種焦慮的根源,首先是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規律,對教育的規律本身缺少認識。

弗雷德.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來說,玩耍就是真正的學習,玩耍就是童年真正的工作。有心理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的著力點應該在三觀的塑造、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幼兒時期,最主要的任務是開心快樂的玩樂,通過一些簡單益智類遊戲,讓孩子慢慢養成認真、集中注意力、自我控制慾望、良好生活習性、抗挫折等方面優秀情商,這些才是基礎。基礎好了,再來一點點的添磚添瓦,一個孩子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才會更加牢固,才會走的更加遠。

孩子的發展發育是有規律的,不同年齡做不同事情。幼兒階段的教育,應著眼於孩子求知慾的呵護、學習興趣的發現和引導、良好習慣的養成等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的教育。

中國有句老話叫「過猶不及」。有的家長信奉「笨鳥先飛」,希望通過「搶跑」獲得更好的資源,是違背孩子發育規律的。超前教育過度的知識灌輸,只會挫傷孩子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孩子對學習生活失去樂趣。

超前教育與過度學習,增加了孩子許多生理與心理上的負擔,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給孩子造成一些不該有的思想和心理負擔。難怪網絡上有人說:你給孩子的起跑線,可能是他的絆腳石。

5、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從古至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是多少家長的期盼。中國家長普遍有兩大心結,出奇喜歡把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轉嫁於孩子,格外熱衷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只要達到目的,哪管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大有一頭撞倒不周山的倔強。

對於抱有這種思想的家長來說,孩子不過是他們手中的棋子,實現某種目的的道具。他們用子女的優秀賺取別人的廉價讚美,以孩子的出彩博得他人的虛假恭維。與其說是孩子成了大眾偶像,毋寧說是家長成了公眾名人。孩子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心,家長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這樣他們就感覺特別驕傲,特別有面子,特別有自豪感。這種父母,說到底,就是「自私」。為了自己的那點「私心」,不惜「毀掉」自己的孩子。

首先,父母過高的期望會帶給孩子巨大的壓力。現代社會中,自殺的孩子越來越多,就是他們肩上的壓力太重了,他們還背負了來自父母的那份沉重。我們沒有得到的,都渴望孩子幫我們來實現,這是極其不對的。不要把家長的期望變成孩子的壓力,正確的期望才能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之路。

其次,父母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很多人都說,自己曾經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叫「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長不自覺的就會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總是把「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掛在嘴上,動不動就是「你瞧人家... ...」自己家的孩子總是被「別人家的孩子」壓的抬不起頭,真的是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最後,父母過多的干預帶來孩子的無奈。孩子藉助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卻非為了父母而,他們並非父母的「私人物品」。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是你的愛,不是你的想法。其實每一個孩子從一出生起,就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只是因為剛開始單一的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慢慢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很多父母出於對育兒知識的匱乏、或者出於對孩子未來的過度期許,容易對孩子的事情過於干涉甚至包辦,希望能用自己的經驗多給孩子一些指導和幫助,以求得孩子不走彎路。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權利」,甚至可以說是「偷走」了孩子的人生,讓孩子非常的無奈。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從孩子的出生到成家,處處有家庭教育保駕護航。即使在孩子長大後,家庭教育依然發揮著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但是,不好的家庭教育,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就像文中提到的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5種常見現象,很容易就把孩子「養廢了」,家長一定要早點避開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qZ2a24BMH2_cNUgqw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