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蘭這個名稱始自羅馬帝國時代,而此稱謂更早則源自於先前殖民當地的希臘人,他們習慣稱呼該地為「高盧人的地方」。
在有關中東局勢的報道中,戈蘭高地是最被常提到的地名之一;它也是中東這塊多事之地除了耶路撒冷、麥加或伊斯坦堡之外,對地緣格局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一個戰略要地。可以說,自有人居住以來,地處赫爾蒙山以北的戈蘭高地就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戈蘭高地是中東最受珍視的土地之一,幾千年來一貫如此。」
地理位置險要
戈蘭高地南北長71公里,中部最寬處約43公里,面積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二),位於敘利亞西南部,約旦河谷地東側,西面與以色列接壤。
戈蘭高地最高處赫爾蒙山海拔 2814 米 ,一般比以色列領土高出約 300 米 。從戈蘭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和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遠眺西南甚至可以觀察得到埃及西奈半島,戰略地位可想而知。高地上公路交通網密布,庫奈特拉城為此地重鎮,有公路直通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
現由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是歷次中東戰爭中戰事最為膠著的一個區域,堪稱「中東戰爭絞肉機」。山下的山谷,就是著名的「眼淚谷」。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赫爾蒙山和本托山中間小小的山谷在四天裡見證了以色列和敘利亞成百上千坦克和裝甲車的覆滅,當然還有雙方上千條年輕的生命,故而此地後被稱為「眼淚谷」。
戈蘭高地是敘、以邊界處的一塊狹長山地,南北長60千米,東西寬20千米,平均海拔約600米,比以色列平原高出300米,它是敘利亞的天然要塞,是敘、以爭奪的戰略要地。敘利亞為防備以色列進攻,在戈蘭高地上設置有3道防線。每道防線縱深20千米,設置有地堡、掩體、鐵絲網,還埋伏有坦克、大炮。1967年6月5日11時30分,以軍地面部隊發起攻擊,當時以庫奈特拉為中心都市的附近還有約400個村落,大部分人都是以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人。
擔任主攻任務的是以軍曼德勒坦克旅。以軍坦克首先越過邊界線,布置在隱蔽陣地內的敘軍火炮、反坦克炮向以軍開火,炮彈像雨滴般傾瀉在以軍坦克上。當敘軍的注意力集中在以軍坦克時,以軍步兵旅迂迴到敘軍陣地翼側,發起突然攻擊,占領了敘軍第一線的納姆什陣地。由於曼德勒坦克旅的先頭部隊搞錯了方向,以軍的一個坦克營進入了敘軍設置的一個布滿地雷和反坦克炮的陷阱。以軍坦克損失慘重,不是被反坦克炮彈擊穿車體,就是被地雷炸毀履帶,或者掉入反坦克陷阱,動彈不了。以軍坦克營營長、副營長全部被打死。當這支先頭部隊衝出敘軍火力網時,只剩下2輛坦克。
擔任主攻的另一支部隊是以軍戈蘭尼旅,它要攻擊的是被稱為「中東的眼睛」的戈蘭高地最高峰特拉法赫爾山。戈蘭尼旅的坦克、自行火炮一一被敘軍炮火所擊毀。以軍突擊隊只能靠步兵衝鋒,與敘軍進行白刃戰。到日落時分,以軍付出重大傷亡代價終於攻占了特拉法赫爾山,打瞎了「中東的眼睛」。擔任副攻任務的以軍部隊進展順利,很快突破敘軍前沿海陣地,6月10日18時30分,在以軍攻下了戈蘭高地後,宣布停火,六天戰爭宣告結束。但是,得勝的以色列只是增加了它所控制的土地,未能增加安寧,「六日戰爭」演出了一場悲劇。
水資源豐富
戈蘭高地被稱為中東地區的「水塔」,東到魯卡德河、南到亞爾木克河、北到赫爾蒙山東坡,其西南臨約旦河上游的加利利湖,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年降水量約500~800毫米,以色列國內使用的40%水源都來自這裡。
如果再把目光移向西南的話,會發現在山腳下還有一個占地16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加利利海。這個湖泊不僅滋養著以色列人,也通過約旦河惠及周邊國家,那麼誰控制了這個「生命源泉」誰也就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這也就是以色列為什麼寧願選擇戰爭,也不願交出戈蘭高地的原因了。
戈蘭高地的地緣歷史
最早在戈蘭高地居住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的亞摩利人,其後,亞蘭人攻占該地,並改名為巴珊地;巴珊地南部舊時是古以色列王國之一部分,屬於拿弗他利支族。公元前8世紀時,被亞蘭王便哈達奪去,以色列的第四王朝君主亞哈打敗了便哈達,並從亞蘭人手上奪取戈蘭高地南部;公元前7世紀,戈蘭高地落入亞述人手裡,接著又先後被巴比倫人、波斯人占領;公元前5世紀,遭巴比倫王國擄走的以色列人被釋放後,有部分回到這裡定居。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途中攻克了戈蘭高地,當地從此長期受到希臘文化薰陶,直到羅馬帝國擴張至此為止。公元前2世紀中葉,戈蘭高地受到塞琉西王朝襲擊,但此時此地已不再屬於猶太人所有,不過當時的猶太人大祭師長瑪喀比仍協助當地猶太居民去對抗塞琉西人。
現代
通過1967年的六日戰爭和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擊敗敘利亞,掌控了戈蘭高地。 1974年5月31日 雙方達成協議,以色列軍隊撤離戈蘭高地東部的一狹長地帶,讓出庫奈特拉城。並設立一條1.92至5 .76公里 的緩衝地帶,由聯合國派部隊進駐。隨後,以色列在戈蘭高地占領區內陸續修建了數十個猶太人定居點。
1992年9月,中東和談似乎取得了些進展,俄羅斯提出一項以色列從戈蘭高地部分撤軍的方案。根據此議,戈蘭高地將被劃分為三區,分別由敘利亞、以色列及聯合國管轄,三方在轄區內只能保留輕武器。依此計劃,戈蘭高地60%的土地將歸還敘利亞、20%由以色列「租借」90年、其餘作為緩衝地帶由多國維和部隊管治。但當年9月24日,在第六輪阿以雙邊會談結束後,大馬士革拒絕討論以色列從戈蘭高地部分撤軍或任何有關戈蘭高地的臨時性計劃,聲明「只要有一寸阿拉伯領土置於以色列的占領下,就不可能在阿以之間實現真正的和平。」
1995年5月,大馬士革與特拉維夫啟動和談,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強硬態度發生轉變,時任總理伊扎克.拉賓表示,可能準備交出戈蘭高地,以換取中東和平。當年5月28日,以色列外長西蒙.佩雷斯對媒體說:「戈蘭高地是敘利亞領土,我們是在敘利亞領土上定居的,我們不想繼續保持對敘利亞領土的控制。」
1999年1月26日 ,以色列議會以54票贊成對30票反對,通過由工黨聯合政府中的第三道路黨議員提出的關於從戈蘭高地撤軍的「戈蘭高地議案」,但以色列其實仍繼續掌管戈蘭高地,沒有撤出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