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2019-10-22     最後一米陽光



最近在拜讀《看見》,斷斷續續讀著,有時候在睡前,有時候在公交車上,有時候是中午午休時。沒有看小說時的那種過癮,也不似市場上常見的文學作品,這是另一種特別的感覺,有點說不上來。

我很想寫一寫書評,但第一次不知道該從哪裡說起。

我沒辦法從柴靜本身談起。關於她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採訪周星馳時,那個讓周星馳說了幾句「謝謝」的柴靜;還有那個書發布會上演講講的很好的柴靜,以及採訪關於「虐貓事件」中的柴靜。但關於《看見》的柴靜,我無法準確的給出一個定義,我甚至找不到什麼詞來形容她。

唯一記得的是前幾章節里的柴靜,那時候她技巧生疏,處處都透露著「文藝」常見的「呆板」,時不時的冒出一兩句讓人意外的話在文中,不突兀反而瞬間拉近了距離。

後面幾章,我便少有察覺到那個叫「柴靜」的影子了,似乎她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融合在了一起,和故事,也和讀者融合在一起。

至於故事,與其說是一個個故事,倒不如說那是一段成長的歷程,在一個一個的新聞事件里,她成熟了。一點一點改變著,如果順著書看下去是發現不了這一點的,這有點像是自然生長,她成長著,也在一個一個故事中習慣著這種成長。甚至,如果不跳出來我壓根就發現不了這一點。

這可能是類似「自傳式」故事的魅力所在?但又和我所讀的其他類似的又不同。在《看見》里,我不會期待什麼,也很少焦急,更沒有看到激烈的衝突,哪怕一個比一個沉重的故事,哪怕她確確實實發生著改變,但就是這麼奇怪,好像一切都剛剛好。改變剛剛好,成長剛剛好,每一個角色的故事剛剛好,情緒和情感剛剛好。

也正是這種剛剛好,輕易地就被代入,代入而不起衝突。仿若看見,仿若一切都可感覺到,那一字一字背後字面意思轉化成了畫面,畫面的人活了過來,我在看見,我在感覺。



一度停下,也並非是壓抑或情感過於濃烈,而是似乎我就應該停下,慢慢去吸收,慢慢去感受,慢慢的和故事裡的每一個細節融合。

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比共鳴更真切,那不是一瞬間的感覺,更像是貼著皮肉的切身體會。

事實上,在《看見》一書里關於「我」的部分並不太多,「我」更像是一個故事的見證者,見證著這一切的發生,卻又不只是見證,還有親身經歷的部分。此時,「我」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作為這個故事,不是主角,始終不是,卻吸收著這每一個故事裡的珍貴的部分。

這很不正常,一般而言,要麼就是旁觀者,要麼就是親歷這一切的故事的主角,但做到這種剛剛好的程度很難說究竟算怎麼一回事。像鄰家小姐姐,又不完全是,這太怪了,怪在真實,怪在這感受。

興許就像柴靜在書中對趙鐵林評價的那般:「承受命運施加於自己的一切,不粉飾,也不需要虛偽的憐憫。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用書里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麼活著,我來到那兒,那麼活著,都是偶然。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

興許就是這種生命間的往來,這種近乎謙卑,這種不只是看見,而是感受,不只是知道,而是切身感受的往來,我忘了「我」的存在,「我」變得不再獨特,而是和故事裡的每一個人同頻著,共情著,一起感受這世界的殘缺和偶然。

老實說,能夠遇見《看見》,很高興。

初看時,興許是個人經歷代入的幫助讓我有了期待,繼而繼續讀下去。我不知道別人,但能夠想像,如果沒有這段經歷,興許我會放下這本書,也就沒有後來的這些。我能想像到,如果早幾年,或者換個時間,可能我真的就放下這本書了。很幸運的是,正因為這段經歷,我得以「看見」這後面的故事,並隨之一起感受,而不只是「看見」。

這大概是一種緣分吧?或是「命運」?可惜我不信命運,也不信緣分。這大概就是某種偶然罷了。

在某個年紀里,在某次好奇心的驅使下,看了一段採訪,聽了一次演講,湧起某種衝動,衝動之下買了書。在往後的一段日子裡,並沒有繼續衝動的讀下去,而是在某次很迷茫,迷茫而平靜的情況下翻開了書。又恰巧看到了另一個正在經歷著同樣境況的「我」,不免期待,於是讀了下去。

大概就是這樣了,如她所言,都是偶然——「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麼活著,我來到那兒,那麼活著,都是偶然。」

之後,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一字一句,都不是我所能控制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同經歷這「水溶於水中」的秩序中,殘缺中,偶然間。

是的,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這句話是文中的,也是我對於《看見》的絕大部分感覺。《看見》和「看見」,是兩回事。

愛倫堡說過:「石頭就在那兒,我不僅要讓人看見它,還要讓人感覺到它。」

若柴靜是借愛倫堡之言言己,那她做到了。《看見》就在那兒,不僅讓人看見它,還讓人感覺到它。

這不是只在心頭過一下,意識里停留一會兒,感覺是當下的,是切實的體會,感覺無法自欺欺人。是這樣,就是這樣,該這樣,就會這樣。

所以,我斷斷續續讀著,不是因為興趣泛泛,不是因為故事不好,不是因為《看見》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它已經不只是「看見」,而是在帶著我去感受,去感受這生命間的往來。

這不是我所能預見的,這不是知道,這不是我以為,而真真切切的都在這,看見且感受著——「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末了,借原文中的話作為結束語: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謝丹儒

2019年10月於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CaQHm4BMH2_cNUgQ_Fz.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