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丨「我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理解他們。」

2022-03-27     最後一米陽光

原標題:「信」丨「我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理解他們。」

親愛的朋友:

今天你過得好嗎?

見字如面。這封信本來是想寫給我妹妹的,我的家人,同時,也是寫給自己的。之所以把它分享給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想,可能你也會有些話想要對他們說。

是的,這裡的「他們」不是別人,而是含辛茹苦將我們拉扯大、哺育我們長大成人的「父母」。

我妹妹正在讀初三,年紀尚小,甚至可能正處於「叛逆期」。回想我的叛逆期,我也差不多,這個時候和父母的「代溝」最明顯也是最尖銳的。「似乎彼此之間隔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彼此在兩岸,最好是在兩岸,最好是互不打擾、互不干涉、互不相關。」

那時候,我真是這麼想的。父母只是把我們生養下來,卻又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關鍵是我們還要去承受父母所帶來的種種困擾和煩惱。他們的絮叨、爭吵、暴躁、易怒、衝動、野蠻、固執、保守……簡直不可理喻,簡直令人窒息而絕望。偏偏還無法割裂開來。

「你知道的,脫離了他們,可能我們連怎麼生存下去都成問題,沒有家,沒有食物,沒有一技之長,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對於什麼想做、能做、該做的事情一竅不通。」

可即使這樣,內心的嚮往、心中的夢想、對未來的憧憬,我們的渴望、野心和抱負,渴望獨立,渴望自由,希望能夠證明自己,希望能夠認可和尊重,想要一鳴驚人,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最好是能夠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來……我們按捺不住性子、無法抑制內心的衝動和渴望,我們擁有最豐富的想像力……我們雖然身處學校,心卻早已不知飄向九霄雲外……擋在我們面前的似乎只有父母……「似乎只要掃清了這層障礙,我們便能輕易獲得我們想要的一切。」

於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去掃清障礙。我們或用無聲代替反抗,或用無視和蔑視代替意志,我們不斷激化矛盾,也在不斷挑戰著父母的底線。似乎勝利在即,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只要他們稍稍不合我們心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我們是受害者,我們是被動反抗壓迫的弱勢群體,我們不得不奮起反抗,彼此就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階級……「我們為自己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我們的理由十分正當,我們是為正義和自由而戰,同樣也是為了信仰而戰。」

「這場戰鬥沒有傷亡,卻比傷亡更慘烈、更殘酷。」

心涼了,心灰意冷;心死了,行屍走肉;心寒了,傷心欲絕。他們怎麼就不懂我們呢?怎麼就不能理解呢?我們要自由,我們要自我,我們要自己的空間,我們要走自己的路,我們有自己的夢想國度。我們不想變得和他們一樣,我們不想重蹈他們的覆轍,我們有自己的路要走啊!他們怎麼就不能支持我們呢?身為家人不應該是和我們站在一起的嗎?「我們不理解、不懂,憤怒,也反叛著。」

年輕是好的,敢於為自己的理想而戰。一次又一次,無法妥協,不甘屈服,從不氣餒。年輕也並不總是好的,流於浮表、淺薄、簡單、單一而匱乏的思想,往往分不清也看不清現實和幻想的實質。也不知是從哪冒出來的勇氣和底氣,似乎有一股莫名的自信,似乎只要自己一旦投身外界,無論做什麼都會輕而易舉,無論想什麼都能夠心想事成。

可能正是如此,父母相較於年輕的我們,他們自然清楚自身所背負的責任,家庭的責任,父母的責任;正是如此,他們在思考問題時,才不會只想著自己,只顧個人的幸福而將其他拋在一旁;也正是如此,他們寄希望於我們,寄予我們厚望。

「久而久之,也不知怎麼的,好像大家都變了。」

他們的愛成了「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他們的愛成了理所當然的理直氣壯,他們的愛成了罪魁禍首的執迷不悟。「他們怎麼就不明白呢?我們想要的從來就不是這些!我們寧願不要這些!」

如果他們能夠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尊重和認可;如果他們真的愛我們,就應該以我們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愛,而不是以他們所認為的愛的方式;如果連這些至親至愛的人都不支持我們,那我們豈不是和孤兒一樣了?偏偏他們還要施加那種種的束縛,將那些我們不需要、不想要、也絲毫不感興趣的強加於我們,那麼,就該問了,他們想要什麼呢?我們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機器,不是奴隸,更不是什麼產品,為什麼要這樣要求我們呢?而且,這麼要求的依據是什麼呢?就能保證一定能達到他們的要求,就一定能夠滿足他們嗎?

我曾經這樣絕望地想過——「我不要自己了,行嗎?」——「我完全遵從他們的安排,我完全屈服,我百分百照做。如果這樣就能夠讓他們滿意的話,如果僅僅因為我是子女就不得不這樣去遵從的話,就當我是在還債吧!」——「如果這是他們想要的,就通通收回去吧!」

但是,當我這樣去付諸行動的時候。你知道的,如果你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你抱著一種「堅持」的想法去做一件事,你心灰意冷地去做一件事,它總是會變得格外艱難。不是因為別的,沒有父母能夠事無巨細地安排好每一步環節。當你把自我給剝奪了出來,就像喪失了自主能力的人一樣時,你不再思考,也不想做好或者怎麼樣,你就是在服從安排,這樣的結果怎麼可能讓人滿意呢?他們只會覺得自己是對的,通過你的言行舉止,他們只會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斷。是啊,當你這樣去做事時,你就真的像機器一樣,就真的什麼也不會了。如此一來,他們怎麼敢放心呢?他們只會用更多你原本就討厭且更討厭的方式去「教育」你。於是,新的惡性循環就這樣產生了。你越是排斥就越是痛苦,越是痛苦就越想要逃避,越想不作為,而越是這樣他們就越是不放心你,越是不放心就越是要干預進來。

而這樣的過程,越是持久,心中所堆積的情緒、負能量、消極心理,連帶著身體,都將給自身造成嚴重的消耗。長期以往,自然容易根深蒂固,想要再跳出來就越是艱難。關鍵是在這個過程,與他們的距離,對他們的情感,壓抑的心理,就這樣一點點消磨殆盡。「作為父母,他們沒有也不會放棄我們,是我們自己先放棄了自己。只是,與父母之間的橫溝、情感的裂痕,卻是往後無數個日夜、再多的修補,也難以再補救回來了。」

往後的日子裡,我們看見別的家庭,別人的父母,同齡人,或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可能會想:「為什麼只有我們如此不幸呢?」

「多少原生家庭,多少抑鬱症患者,多少童年的不幸,不就是這樣一錯再錯、一步步陷入深淵的麼?」

也許,長大後的某一天,你終會慢慢醒悟過來。就像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中所說的那樣:「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到那時,我不確定你是否會因此而自責、悔恨、懊惱。在記憶中,我能夠釋懷也只是在近幾年。當然,過去我也曾意識到類似的感觸,但那時更多的不過是「我以為」罷了。每次接到電話,每次回到家裡,每次與父母交談時,情緒就奔涌而出,各種賭氣、怨恨,也爭吵。「好像在某一瞬間我變成了父母的樣子,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也就是那樣的瞬間,每當我事後回想起來,我總要自責許久。

我本不是這樣的人,恰恰相反,我最討厭的就是爭吵了。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在爭吵,因各種雞毛蒜皮的事兒爭吵不休,我最看不慣的也是這一點。好像總能找到對立的點,好像總有矛盾,好像有什麼事兒是爭吵能解決問題似的。「要知道,那只是發泄情緒罷了,對於事情的解決絲毫沒有幫助,而且,這樣做多麼傷人啊!」

也是近幾年,我才慢慢理解過來。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和如何去應對衝突。「他們也是在賭氣。有時候是氣別人,有時候則是氣自己。」

你知道的,問題是龐雜的,是由諸多原因所引起,然後在某一瞬間突然爆發。這時候想要理清它們,總是格外艱難。何況每個人的認知,立場、觀點、態度、信仰等從來都不是那麼的清晰,尤其是沒有經過思維訓練的人。即使是經過思維訓練的人,想要弄清楚這些概念的區別也不簡單。「人和人的區別說大很大,說小也小,但主要還是認知的差距。」

也許是位置不同吧。就像那句戲謔的話「屁股決定腦袋」,當我們這樣去理解的時候,也許會覺得荒誕。尤其是我們自詡是明智的人,是理智的、理性的,怎麼會這樣呢?這不是扼殺了自主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事實往往就是這樣:「父母不是天生的,包括我們性別背後的支撐,也從來不是天生的,它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文明、歷史所形成的價值觀。它未必就是正確的、總是適宜的,尤其是在理解他人時。」

人是有這樣一種能力的,它首先是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身上會有著童年的烙印,學習心理學就知道:原生家庭的影響,童年的不幸遭遇,尤其是早年間的經歷,它們都將在我們形成認知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背後就是一種適應能力所產生的「後遺症」,這在心理學有個專業名詞:「創傷應激障礙」。

是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它們讓我們能夠得以生存下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它也將形成一定的保護機制。然而,往往也是這種保護機制,它太敏感了。稍不留神,它就容易傷害到身邊的人。你知道的,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面對困難時會選擇逃避、會產生「逆反心理」,是因為我們覺得它們會讓我們受傷。因此我們會不安、惶恐、恐懼,繼而作出應激反應。也就是在這種時候,我們往往容易混淆事實,並將問題的源頭輕易地甩給別人。這對別人來說,無疑是無妄之災啊!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衝突了。

實際上,問題總是難以避免的。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關鍵是在問題出現時我們應該抱持怎樣的觀點去對待它。我們應該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問題,而不是把問題推給別人,或只是簡單的將問題歸結於他人。你要知道,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這樣的,不見得都是別人的問題,或者它真的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你不妨試著,換個立場,換個位置,換位思考一下,也許你就能多一些理解了。

「一個年輕人的頭腦中,如果潛伏著簡單的、模糊的、單一的、無意義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你要知道,如果帶著這樣的思想,與這樣的思想朝夕相處,與其共生,以其為本。那麼,怎麼可能做到理解呢?不會理解的。連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衝突原本是我們理解事物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可是,我們迴避了衝突,我們簡單將衝突歸結為是他人所引起的,我們覺得自身毫無問題一切都是別人的問題,或者就是這個世界的問題。這種思想太膚淺了,這樣的理解對我們毫無幫助,更不會使我們成長,甚至哪怕長大後步入社會,那時只會湧現出更多的衝突。「如果我們總也不能學會如何與它們相處,並嘗試著去解決它們,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成長呢?」

不理解,也從不嘗試著去理解;不會,也從不嘗試著去了解。不行、做不到、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不斷逃避、迴避、逃離。問題不去想就不存在了麼?不去解決,問題就不會產生影響了?「如果問題已經出現我們卻視而不見、自欺欺人,它就會自動消失嗎?這樣想未免太過於天真。」

就我自己而言,我也曾抱著這樣的幻想。一再逃避,直到無處可逃。是的,我要面臨生存。但在這之前,我一直逃避著。我借醉、買醉,我放縱自我、躲進夢裡,我假裝充實,每日庸碌,直到再也沒有退路了,我不得不面臨生存問題。我能躲過去嗎?

有人說,「所謂自由,不是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我不想做的時候就可以不做。」

這背後的區別是極其明顯的,想做是主動的、自主的,而不想做則是被動的。前者不用說,這樣的自由隨處可見,也極其不常見。如果我們的需求都能被滿足,有多少人還會想著再去做點什麼呢?而恰恰是那些被動的,我們不想做,不願意,卻又無可避免,因為那是我們的需要。「如果能夠克服這一點,我們不就自由了麼?」

回到家庭的問題,其實也是這樣的。「把孩子交給學校,父母就不用過多操心了。只是回到家,這個問題就又成為問題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獨立自主,我們能夠不讓父母操心,我們能夠在脫離父母的情況依舊生活得很好。那麼,不僅父母,我們也相對自由了不是麼?」

你仔細想想看:「我們覺得父母嘮叨,他們也總愛說那些世俗常理,總是把『為了我們好』掛在嘴邊。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呢?真的是『以愛之名』的綁架嗎?他們有多少成分是為了自己呢?『養兒防老』嗎?還有那些我們眼中的管束、束縛、約束,他們真的是為了操控我們嗎?要知道,他們說的基本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以及我們應該甚至是必然要經歷的事兒啊!」

「還是說,他們不說,我們就不需要面對了?不是吧!」

昨天,我給父親打了個電話。這一次我並沒有像往常那般不耐煩。就像我說的,其實給家人打電話沒什麼的。在聆聽電話的過程中,我格外留意父親想要表達的意圖。一通電話下來,我發現除卻一些瑣事的分享和情感表達的部分,他更多的還是在傳達一種關心,以及在做一些提醒,尤其是婚姻。

換做以前,我多半只會覺得這不過老生常談罷了,然後很快這些話就將拋之腦後。是的,我以為我知道、我懂得、我明白,我以為不用父母提醒,我以為自己能夠處理好這些的。但其實,我真的一點困惑都沒有嗎?並不是這樣的。最起碼從婚姻的角度而言,一些禮節性的問題我未必清楚,還有一些流程是怎樣的一個過程、需要準備什麼,我也不知道,尤其是婚姻雙方家庭方面我就更是一竅不通了。而這些,難道我不需要面對嗎?步入婚姻的時候,總是要面對的,這是遲早的事兒,不是嗎?

「那麼,該如何與父母相處呢?如何去理解他們的真實意圖、真實表達呢?」

其實,生活中我們常提到一個詞叫「家教」。可能有人很輕易地聯想到不就是「家庭教育」嘛!更具體的呢?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言傳身教。簡單說,內是道德,外是禮節。而這些都需要通過與外界接觸,遇到問題並去解決問題,才能逐漸理解和掌握啊。尤其是這其中的「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寸」。在我們尚未正式步入社會,也就是說按照世俗標準而言,在我們尚未能夠獨立之前,別人評價一個孩子,難道只會覺得說是孩子的問題嗎?不,他們更多的傾向於把孩子身上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上升到「家教」層面。

你想想看,很多時候我們的文化、知識,它經由體系內教育去完成。可真正與人接觸時,更多的卻是依賴於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所接觸的也大多是一些家常事,而這些通常又是依賴於家教。所以,別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也就能夠理解了。畢竟,真正發揮價值的知識,通常是作用於相關領域的,而這方面只有步入社會,進入社會體系中才更能發揮出價值。只有到了這種分工中,大家才會以一種或專業或知識夠不夠或方法對不對,以這種觀點去看待我們。

明白了這些之後,再去看父母的言行。他們之所以給出各種提醒、建議、意見,不正是希望我們提前為那些人生必須經歷的事兒提前打個「預防針」麼?「本立而道生。那些根本的東西,我們遲早都要掌握的;我們為某些事提前做準備、做訓練,那是為了事情真的發生時不至於一無所知、六神無主啊。而父母的用心,不正是為了這些嗎?」

在工作中,我們虛心學習、謙虛的請教,我們之所以這麼做,不正是因為我們自身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或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更好的勝任工作?為何到了生活中,我們卻將「家庭教育」曲解呢?那也是為了獨立生活做準備呀!

仔細想想,大概是因為年幼不懂事吧。小時候總以為那種「束縛」會是一輩子的,所以才會那麼抗拒和痛苦吧。長大後就知道了,不是這樣的——「父母不可能永遠陪在我們身邊,他們總有一天會老去,我們也總有一天會長大。」

就像古言說的那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許這些話放到現在不一定適用,但回想童年到至今,我們就是會有這樣或那樣,一個時期接一個時期,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都會變的。

想想看:小時候,我們的「圈子」就那麼丁點地方,長大後我們走出圈子了,發現更大世界了,你就知道世界不只是那麼丁點地方了;小時候,我們以為大家都和我們差不多,長大後我們接觸的人多了,發現原來還有形形色色的人,你就知道原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小時候,我們看事情往往只能想到自己或再多一點,長大後我們就知道了除了那些,還有隱藏在背後的、隱藏在更深處的種種。

而我們之所以那樣對待父母,或者以那樣的成見去看他們,不過是對於當時的我們而言,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我們所厭惡、反感、討厭的地方罷了。於是,覺得每一分鐘都很漫長,每一分鐘都是煎熬的,也看不到更多更遠的地方了。我們陷進去了,甚至覺得這是個夢魘,可能要糾纏我們一輩子。這其實就是放大了自己的恐懼,把原本一個階段的事情,你因為不知道整個過程是怎樣的,繼而以為它會一直這樣持續下去。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寫字的時候,我總盯著那個字看,盯的時間久了,就會產生一種怪異的感覺。總感覺哪裡不對勁,總感覺有點不像。但是,當你去翻看字典時,那種感覺又消失了。或者說你確定了之後,你也就不再懷疑了。生活中,我們對待父母,我們之所以不理解他們,有時候也是這樣的,只是在這種時候我們不會想到去查字典,也很少去了解別的父母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怎麼去處理罷了。

其實全天下大多數父母也都差不多,就像我們所要經歷的絕大多數事情,比如我們面對未來的迷茫,比如我們在某一刻意識到自身的孤獨,又比如我們在遇到喜歡的人時會不知所措……說到底是,「父母也不是天生的,我們也從來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

你不妨想想看,在你看來怎樣的人生才算是幸福的人生呢?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是怎樣的呢?你再想想看,你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的呢?自己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你會如何看自己呢?以及你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怎樣的人生呢?要怎麼去獲取、需要怎樣的條件、首先要做什麼?

確實,父母可能沒辦法滿足我們所有的需要,他們也沒辦法讓我們直接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他們之所以「管教」我們,是讓我們具備一些可以自己去爭取和奮鬥的基礎,讓那些最基本的問題不再是問題,從而為我們真正想過的人生起到一定的指引和幫助。就像你知道的,我們的幸福只能靠自己去賦予,就像生活的意義也只能靠我們自己去賦予。父母所能做的終究有限,並沒有比我們更多。他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我們的需要、了解我們的想法。「即使我們長大了,也應該知道,其實我們也做不到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不見得有多了解自己。尤其是,即使最親密的人,我們也不見得就能做到百分百的真誠和坦誠。面對自己同樣如此。」

而父母所做的,他們也只能是儘可能地把一些不幸或可能引發不幸的事兒,以及一些我們必然要經歷的事兒,提前告訴我們、提醒我們,好讓我們有所準備或去提前做一些訓練。自由是經由訓練才能得以自由,就像我們剛學走路時,我們哪裡能像現在這般靈活呢?想去哪就去哪,爬、跑、站立,甚至各種姿勢,這些不都是一次次訓練的結果嗎?如果我們能夠因父母的提醒而提前做一些準備,我相信,當事情真正發生時,我們也相對能夠輕鬆應對了。父母不是我們的影子,從來不是,他們也不可能時時刻刻伴隨我們左右。往後的人生終究還是需要自己去走,只是在這之前,當有這樣的機會去學習、去提前做準備、去訓練自己、去提升自己,還請珍惜!

就像我對我妹妹說的那般,出了社會,我們可能真的再難遇到比父母更願意耐心教導我們的了,更是很難遇到那般真心待我們、愛我們、幫助我們的人了。你知道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有自己的家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有社會分工下的職責和使命,有各自的路各自的人生,這種時候我們還能指望誰如父母那般耐心教導我們呢?如果我們連父母也要對立起來,那就真的不知道還能有誰了。「你要知道,即使父母他們所能教給我們只會越來越少,往後的人生有的是自己折騰的時候,到那時可能你就知道了吧?」

「我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理解他們。」

我之所以寫這封信,恰恰也是因為我的自責和內疚。如果能夠提前知道這些,或者能夠早一點領悟的話,也許很多事情壓根就不會發生了。這些年我走了太多的彎路了,也許直到現在,真正把我逼到了這種處境,我才幡然醒悟過來:「不怪他們,也沒有理由怪到他們頭上的,至於憎恨、厭惡、抗拒,這些不過是自己從未真正地嘗試去理解和了解背後的真相罷了。」

最後,我希望你也不要這樣去怪父母,如果你能過得幸福,你能擁有更好的未來,且都能夠做得很好,請別吝嗇分享。別忘了,無論是父母還是我們,都是第一次生而為人。而且,可能再沒有比他們更希望我們好、更希望我們幸福,以及更愛我們的人了。

「真心付出始終難得。遇到真心對待我們的人,也請好好對待他們吧!」

願家庭美滿,一生平安!

謝丹儒

2022年3月27日星期日 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8bb4a95a1a46f9435fbc1dddaabc61f.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