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耍小聰明贏得了晶片市場,美日在貿易摩擦中互相傷害

2019-07-25     牛牛說金融

高端的日本製造

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產業轉移中獲益,其核心表現就是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一時期,在汽車領域以及半導體領域令世人側目。汽車的逆襲源自於石油危機導致的汽油價格暴漲,而半導體的崛起是因為巨大的國內需求引發的產業升級。

時至今日,日本車在全球仍然以高性價比服務著人類,而半導體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翻開日本經濟史,這一段過往讓我們唏噓,韓國人通過敏銳的眼光和稍微不那麼光彩的手段取而代之。

近日日韓的貿易摩擦開始升溫,多年前那次晶片糾紛縈繞腦海,日韓晶片宿怨就此種下因果。

1、 日本個人電腦領域需求下的晶片難題

日本晶片產業曾經不可一世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在高科技各領域獨霸全世界。時間跨到了70年代末,美國晶片市場占有率開始下滑,其失去的份額被日本人悄悄拿走。當美國人意識到對手的意圖後,日本已經逆襲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生產國。

日本人是如何在晶片業瞞天過海的呢?答案是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以內需為驅動發展晶片。1982年,日本電氣公司(NEC)開始銷售個人電腦,這款產品亮點是可以使用日語。個人電腦在日本得到普及,這款產品也被稱為日本國民機。產品一經推出市場就打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IBM,雖然他們擁有世界標準的制定,但是水土不服高高在上的外企邏輯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上並沒有占有多少便宜。日本本土企業NEC、富士通廠家獨自研發的個人電腦迅速占據日本更多的市場份額。

巨大的市場需求,核心部件卻掌握在他人手中,這是日本電腦行業的痛點。到了1974年,日本政府高瞻遠矚的批准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對內宣稱以超越美國集成電路為目標,對外則瞞天過海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隨後日本通產省組織幾大企業整合人才資源、打破企業壁壘、同仇敵愾的進行晶片攻堅戰,以提升日本的半導體晶片產業。

日本人在企業利益和民族大義上有摩擦更大的是合作,因為他們意識到只有解決核心技術,在後來的產品競爭中才能發揮優勢。(這裡不免對國內的彩電業唏噓,當年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時候發動價格戰,最後便宜了其他國際品牌)

2、 日本半導體逆襲驚嚇了美國企業

美國傳統晶片行業被日本打的落花流水

日本人統一思想之後,加足馬力搞研發。僅僅過了四年之後,半導體領域在世界範圍就取得了將近上千件專利。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為了更好的扶持晶片產業,投入了較為豐厚的金融政策。完成了研發到試用的過程後,日本晶片企業猶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

隨著生產線的建立,日本人利用各種優勢加速生產,而美國人依然在功勞簿上樂不思蜀。就像當年襲擊珍珠港一樣,日本的晶片產品以高性價比在市場上馳騁。1980年的時候,日本拿下了全球進3成的半導體存儲市場。到了1985年,日本市場份額超過了5成。美國產品份額被無情吞噬,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學生日本已經構成威脅的時候,此時已經晚了。

英特爾的生產主管"參觀"日本企業後感嘆,任何一個人去日本回來後都會被震驚。一個公司的場景讓他記憶深刻,這家公司用一棟樓來用於晶片研發。第一層是16KB的容量、第二層是32KB的容量、到了第三層則是256KB容量,日本的研發節奏徹底顛覆了美國人的認識。反觀美國自己的研發習慣,這種文化的差異基本早就了現在的格局。

美國人曾經想過用質量噱頭來抵制日貨,當他們內部測試後迅速消滅了這個念頭,因為測試結果發現日本產品不但質量無可挑剔其存儲能力已經遠遠超出美國製造。更要命的是日本售後質量宣稱,日本製造質保可以達到25年。

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的占領了大部分市場,而美國從業者面臨的是失業或者轉換門庭。

3、 日本搶了美國半導體企業的飯碗

曾經AMD也吃了日本製造的虧

隨著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美國相關企業財務報表出現惡化。1981年的時候,傲慢的美國企業AMD利潤同比下滑了將近8成。次年在巨大經營壓力面前相關企業因特爾不得不宣布裁員2000名,整體行業利潤從去年的5200萬美元淪落到虧損1100萬。日本半導體的狙擊可謂是讓美國人哀鴻遍野,日本抓住戰機繼續出擊,僅僅5年後因特爾不得不宣布退出存儲產品。

這次日美的競爭讓知名企業因特爾頭尾夾擊,最後盤帳的時候發現付出了巨大代價,凈虧損達到了1.7億美元。面對美國人的繳械,日本人繼續乘勝追擊,日本企業富士通要收購仙童半導公司80%的股份。仙童半導是矽谷的象徵,在那裡猶如自由女神一樣不可褻瀆。日本買走他們的信仰,美國的愛國主義開始泛濫,動靜越來越大終於引起了美國當局的重視。

4、 企業競爭牽扯了國家利益

美國靠政策剿滅了日本晶片

美國的半導體協會為了民族利益開始四處遊說晶片產業的威脅,如果任由日本人這麼攻城奪寨最後會威脅到美帝的國家安全。如果美國半導體受制於人,美國核心領域不得不最後要依靠日本產品來服務,外國資源對於高傲的美國人來說是不那麼可靠的。即使是盟友日本都不行,你看看他們打擊美國產品有過手軟嗎?如果這件事不引起國家層面重視,那麼後果將會不堪設想。更有甚者,一旦日本人向對手蘇聯提供相關產品那結局不敢想像!

在高大上的理由面前,美國人放棄了一貫崇尚自由市場的外衣,準備以強硬的手段壓制日本。1986年的春天,日本晶片產業被認定傾銷。秋天美日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日本在這次國家級談判中處處落於下風。富士通收購仙童半導的商業行為被終止,隨後美國人對日本晶片產品課以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

日本半導體行業在美國各種政策照顧下開始走下坡路,美國企業鬆了一口氣。日本的半導體行業就這樣被美國人通過外交施壓苟延殘喘。

5、 韓國人落井下石摘桃子

三星曾經看準機會填補了市場空白

在高壓政策下,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始落寞。日本人舉國之力發展到被美國絞殺經歷了產不多十年,其先前占據的市場因為關稅等原因不得不受讓。美國人在勝利的喜悅面前可能是沖昏了頭腦,但這次貿易摩擦受惠的卻是韓國人。

美日爾虞我詐的時候,韓國人想起了三國的典故,坐山觀虎鬥的同時在悄悄的布局相關產業。韓國人利用美國人的傲慢,派出公關團去遊說美國政府。主動示弱的背景下,主動要求晶片業收取反傾銷稅稅率為0.74%,而這個稅對日本卻是100%。三星給熟讀三國的日本人上了生動一課,韓國人抱上了美國大腿,而日本人含恨交出勝利果實。

自此韓國在晶片領域進入了康莊大道,從後期的市場份額來看,韓國人在存儲類晶片領域完全替代了日本。

雖然後期日本政府加大了產業扶植,但是日本的晶片行業難以改變出局的命運,最後由主角淪落到了配角的地位。

以上就是日美韓的貿易恩怨,韓國人當年精明的利用了美日貿易摩擦,摘了日本人辛苦培養起來的桃子。

時至今日,日韓貿易摩擦,是日本人憋很久的報仇還是有什麼其他目的呢?這個只能讓歷史來給我們答案了!這裡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緯度裡面,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才是發展的根本。

日本韓國的恩怨,可能是一場大戲,留給我們吃瓜群眾。我們邊看邊反思,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主要參考資料:

《戰後日本經濟史》作者野口悠紀雄

《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作者西村吉雄

《矽谷百年史》作者阿倫.拉奧,皮埃羅.斯加魯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fpkKmwBmyVoG_1Zx0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