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低自尊的孩子,比被人欺負還可憐,看著就讓人心疼

2020-01-01   沛澤媽讀心理


「媽媽,我真不理解孫樹來(化名),別人罵他,他一點反應都沒有,好像沒聽見一樣,要是我的話,我一定會和別人打起來。」兒子口中的孫樹來是他的同學,學習成績一般,人長得比較木訥一些,經常有調皮的孩子喊他「孫子來」。

有一天放學,我曾看到幾個調皮的男孩子圍著孫樹來轉著圈地喊「孫子來」,一邊喊一邊做著鬼臉,若不是身邊的幾個家長大聲訓斥了那幾個調皮的孩子,不知道這種嘲諷人的把戲他們要持續多久。可孫樹來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話,表情平靜,似乎這事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人都有自尊心,當一個人的自尊心被冒犯,就會引起煩惱、怨恨、憤怒等情緒,可這個男孩為何會有如此平靜的表現呢?這就要從低自尊說起。

低自尊是如何形成的

自尊,是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一種心理狀態。不同的人的自尊敏感度是不同的,同樣是被老師批評了,有的孩子會難過很久,有的孩子就不會那麼太在意。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有強弱之分,當自尊受到威脅時,高自尊的人會責怪他人或者鼓勵自己下次再努力一些,這會讓他有一種積極的自我感覺。

低自尊的人則會自責或者放棄努力,很容易被困難、挫折擊垮,簡單地說,低自尊就是從負面的角度評價自己的行為,而這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是過往長期的負面經歷導致的結果。

在當下學校、老師、家長以分數為主要評價孩子的標準現狀下,像孫樹來這樣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受到老師的批評難免會多一些,老師的態度對學生有引導的作用,學生們也會欺負這些差生,比如給他們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在他們的書上亂塗亂畫,將他們的書本藏起來等。

記得我讀小學時,班上有一個男孩子學習成績很差,每天都會被老師狠狠地教訓一頓,下課了,調皮的男孩子會故意地壓在他身上,指使他去倒水,放學了,他一個人常常背著幾個人的書包。

最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孩子在家裡也得不到溫暖,一些家長會認為是孩子太不爭氣了,才會被人欺負,不僅不會安慰孩子,還會火上澆油,「誰讓你學習這麼差勁啊?你要是學習好,哪個學生敢欺負你?」「你真是個窩囊廢,白長這麼大個子,被人欺負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一個三歲的孩子,被家長、老師批評兩句,都會哭鼻子,因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哭泣是他本能的反抗。一個幼兒尚且如此,何況是一個小學生呢?造成孩子「窩囊廢」的樣子,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往往是長期遭受負面經歷的結果,孩子也並非從一開始就逆來順受,可當他一次次地被批評、被侮辱,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時,他便喪失了鬥志,放棄了所有的努力,陷入了絕望之中,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中常說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帶給孩子最大的影響或許並不是行為上的不作為,而是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會認為一次考試失利,一次被嘲諷,都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不會積極地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任由事情向不好的方向繼續發展。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徐特立在《再論我們怎樣學習》中寫道:「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一個人有了自尊,他才可以明確地去「指導」自己向正確的道路邁進,敢於對於欺負侮辱自己的人大聲地說「不」,懂得自愛。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呢?

1.不做非左即右的二元論家長

低自尊與孩子長期負面的經歷有關,然而負面的經歷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負面經歷對孩子的影響呢?

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能做非左即右的二元論家長,孩子考試失敗了,我們就完全否定孩子,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你就是個笨蛋,做什麼都不行!」儘管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但孩子身上一定會有閃光點,我們不能因為學習成績差就全盤否定了孩子。

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有八大智能,即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然認知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自我認知智能、人際交往智能,每個孩子的智能組合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數學邏輯智能比較強,數學成績就比較好;有的人人際交往智能強,他就有一個好人緣,適合當班幹部;有的人音樂智能突出,能歌善舞。

如果我們只拿孩子的弱項作為評判標準,就會認為孩子一無是處,從而掩蓋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多看孩子的優點,發揮出孩子的特長,孩子才會有信心提高自己的短板。

2.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

當孩子遭遇失敗、挫折時,我們要引導他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讓他看到希望的曙光,讓他明白失敗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即建立起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們要幫他分析原因,告訴他並不是你腦子笨,而是你沒有努力或者不夠努力,讓孩子從向內求原因,比向外找原因,才能激發孩子對自己的信心。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就會罵孩子,「我看你就是沒那個腦瓜,你看***就是比你聰明,每次都比你成績好」,這樣的比較會讓孩子自暴自棄,他會覺得自己無論多麼努力都是沒有用的,因為「我腦子笨」。

3.鼓勵孩子嘗試不敢做的事情

周冬雨在參加《人生選擇題》這個節目中說她是一個非常不自信的人,她覺得自己不漂亮,不優秀,讀書時經常躲在人群後面,不敢發言。後來,有幸成了「謀女郎」之後,她發現自己可以做很多原本看上去不可能做好的事情,一下子就變得有自信起來。

作為的高自尊其實就是經歷的積極向上的事情多了,為自己積累了正能量罷了。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嘗試不敢做的事情,我們要做他堅強的後盾。

比如孩子在學校被人起了侮辱性的外號,我們要鼓勵孩子勇敢地對他們說「不」,讓孩子去找老師解決,如果孩子不敢,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找老師,找對方的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體會到「我可以」,逐步恢復孩子的自信。

每一種經歷都會在孩子的心理留下烙印,我們千萬不要忽視了負面的事件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