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紹一下燃燒瓶。燃燒瓶,又稱莫洛托夫雞尾酒,是游擊隊等非正規部隊常用武器,主要構造為:玻璃瓶,瓶內裝有半滿的易燃液體。其實最早使用土製燃燒彈作為武器的是蘇聯人在西班牙內戰中的應用,不過後來卻被芬蘭人發揚光大。
燃燒瓶的別名「莫洛托夫雞尾酒」來自蘇聯的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二次大戰時蘇聯入侵芬蘭,芬蘭士兵無論是人數或裝備皆處於下風。面對紅軍的坦克,芬蘭人借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內戰時,這種由蘇聯人支持的共和派人發明的燃燒瓶武器。
在蘇芬戰爭中,蘇聯轟炸機曾用燃燒彈轟炸芬蘭的城市和平民目標。面對國際社會的指責時,莫洛托夫宣稱蘇聯飛機沒有向芬蘭人民扔下炸彈,而是向他們空投麵包。芬蘭軍民便將蘇聯燃燒彈稱為「莫洛托夫麵包籃」,並將他們準備的這種燃燒瓶稱為莫諾托夫雞尾酒,用來招待蘇聯坦克。芬蘭軍方在之後持續的戰事中大量生產燃燒瓶,以手或擲石器投擲。坦克車的尾部往往是防禦薄弱的,當燃燒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燒時,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蘇制坦克設有外掛油箱,很容易被從外面打開後點燃。當游擊隊在近距離以燃燒瓶快速突擊,坦克車的靈活性不足應付,於是陷入被動。這亦是燃燒瓶在當時能成為成功武器的原因之一。另外一點,當時坦克主要採用鉚接,車體密封並不嚴實,燃燒油十分容易流入,現代坦克主要採用整體鑄造技術,燃燒瓶用處很有限。
抗戰時期,雖然日軍的小豆坦克裝甲薄弱,但是我們沒有斯圖卡、沒有88毫米火炮,沒有鐵拳,沒有反坦克槍。甚至連戰防炮、步兵炮等裝備也較少。
抗戰時期國內汽油全部依賴進口,洋油煤油也不大好搞!所以野戰中我們軍隊很難收集燃燒瓶的材料。所以士兵很多情況下都是近身肉搏坦克!士兵拿著集束手榴彈或炸藥包去炸坦克!更何況燃燒瓶對付裝甲車輛的威力本來就被誇大了,想要接近有步兵掩護的坦克,哪有那麼容易。所以在當年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打得真的很辛苦。最後,向為國捐軀的抗日將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