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曾經成就他的優勢,在後來又會成為鎖死他的枷鎖。
為什麼?
因為世異時移,沒有一種姿勢可以打遍天下。
如果總是希望以過去的經驗,再三成功,那就是新時代的刻舟求劍。
所謂企業的增長,其實就是在這一縱加一橫中循環往復。
這次分享是一位校長李希貴,這位今天非常成功的教育家,他是怎麼開始的。
李希貴的教育生涯,開始於他21歲大學畢業的那一年,1980年進入山東省濰坊市高密縣雙羊鎮的高密四中,成為一名只有9個班的農村中學的語文老師。
我們說他的這一縱,李希貴的破局點、加槓桿和做分形。
李希貴的破局點,是他發現教育不是灌輸,而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的特性被接納,讓學生從「老師家長逼我學」,轉變到「這個我感興趣,我有自信我想學」。
30年前,李希貴剛當語文老師的時候,因為他書多,所以學生們都圍著他轉,找他借書看。後來被家長和老師投訴,不允許學生看閒書,於是要求李希貴關閉他的地下圖書館。
普通人就會按照學校要求,不再借書給別人。而李希貴則看到了學生渴望的眼睛,他開始探索其中的自由度。
一般人看來,教育是最沒有自由度的。但是李希貴,一直在所有「正確規則」之下的微小空間裡,以「為了學生」這個戰略指北針,尋求自由度。
那個時候,20歲出頭的他,面對學校和家長的壓力,沒有選擇做公認正確的事,而是設計「每天10分鐘」課外閱讀項目,就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搜集合適的閱讀材料,把閱讀和思考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直到20年後,李希貴的學生還會談起當年在「每天10分鐘上」看到的內容。這才是教育啊,這才是對靈魂的塑造啊。
這個就是李希貴的破局點,他看到了,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個性和感受被接納,他想獲得更多的願望。而老師願意幫助學生達成願望時,學生所迸發的熱情和改變。
從這個破局點,李希貴做了更多的探索。後來,某次高考,他帶的高密四中文科班,一個班考上36名大學生。這個數字震動了整個高密縣城。
直到30年後的今天,李希貴依然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關鍵事件、關鍵人、關鍵書」。
這是李希貴的槓桿法則。他的做法是,在一個人成長轉變的關鍵事件里,讓自己成為那個關鍵人,而書則是非常重要的道具或精神能量,用這個壓下槓桿,撬動一個人的改變。
比如,李希貴在十一學校有一個淘氣的男生,用老師的話說如果他在別的學校,得開除8次。但是李希貴校長一直說:「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
直到高中畢業,這個男生都懵懵懂懂。四年後某天,這個男生回學校找老師和校長,說自己考上了北大哲學的碩士,某天突然開竅了,回首高中覺得很不好意思。
李希貴說:「每個人心智成熟時間不一樣,當時你人是高中生,心智還是小學生。你們18歲的時候,我為所有人辦成年禮。今天,我單獨為你一個人,辦一個你的成年禮。」
你說,這個男生是不是要記李校長一輩子?
李希貴就用成人禮這個關鍵事件,給了他精神能量,這個槓桿可能未來撬動了他一生的改變。
李希貴對待組織成員,和對待學生一樣。不是面對面去壓強,而是設計撬動人心的槓桿。
李希貴剛當高密四中校長的時候,學校有一個老圖書管理員,已經工作了30多年。
他當時的老同事都退休了,學校現在都是青年教師,那看他就是老同志。老同志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悶悶不樂,容易帶著情緒工作。這樣的人,你怎麼辦?
批評他,教育他,不理他?
李希貴的做法是,他做了一個活動,主題是:「尊重默默無聞的勞動者」。
並且他找書法家朋友寫了一幅字「三朝元老」,裝裱好在活動上送給這位圖書管理員。
這位老師對這幅字非常重視,平時掛在辦公室,放寒假帶回家,寒假回來,再掛出來。
就因為這四個字,他的分量被看到了,被組織認可了,被校長尊重了。他的能量就得以安放了,然後他的態度就改變了。
像這樣的槓桿,一個接一個的撬動和連鎖反應,改變了高密四中師生的精神狀態和學校面貌。1992年,高密四中的內部大會,大家提出了自己的辦學目標,用3到5年的時間,把高密四中辦成齊魯名校。
這是一個只有3個年級、9個班的農村學校,卻可以有此雄心。
你我怎麼還好意思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呢?
所謂的增長飛輪,就是槓桿套槓桿。
1995年,李希貴被調入高密一中做校長。三個月之內,高密一中收到了高密各界捐款100多萬。1995年的100萬,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億吧。
這是什麼?這是那些人生曾被李希貴的槓桿改變的人,今天在回饋他們的校長。
到今天,又是20多年過去了。
李希貴的這個槓桿和飛輪運轉了30年。
今天十一學校的種種,是30年槓桿與迴路,反覆驗證和反覆疊代的成果。
接著談李希貴的分形。從2015年開始,李希貴開始辦十一學校的盟校。今天已經辦了30多所。
他為每所學校,輸出校長與他的管理方法。
從當好農村中學的語文老師,到當好農村中學的校長,到成為北京最新銳中學的校長,到成為眾多盟校的領路人。
這個就是李希貴一路增長的破局、槓桿和分形。 再次聽李校長這些事跡,還是很感動。
這讓我想起自己上學遇到一個好老師和一個壞老師:
那是讀高二時,全班60多人我的成績是中後游。班主任請假了長假,來了個代班的老師。
我們上課打牌被這位老師抓住了,要是以前的班主任就是處罰和請家長,而這位老師跟我們聊了很久,具體聊的都忘記了,就記得跟我達成個約定:要是期中考試,我能進入全班前十名就不處罰我了。
後來我便開始很努力學習,期中考試考了全班第二名。可還沒等成績出來,這位老師卻被調走了,一直挺遺憾沒聯繫他的。
而後來原班主任回來了,又變成了灌輸式教學加處罰式教育。我覺得挺沒勁的,又開始不怎麼學習,成績掉到20名左右。
到高三還通宵上網,被班主任抓住了。我也知道自己錯了,可就是學習壓力大、卻動力不足。便想學那個代班老師,跟班主任商量做個約定。
可班主任說:我不管你考試考什麼樣,但是通宵上網是違反了學校規定的,就一定要處罰。
聽完這句話之後,我便再沒有對考好大學抱什麼期望了,直接投入網吧的懷抱了。
一個關鍵的好老師實在太重要,讓我有這麼一次讓自己自豪的成功經歷。
像吳軍老師說的: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這讓我有信心去嘗試和挑戰,發現自己的可能性。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那麼多道理,為什麼給他準備各種書籍開闊眼界,孩子能接受嗎?會拔苗助長嗎?
我覺得,我們給孩子準備的,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哪天等孩子能吸收時,自然會吸收,我們要做的只是園丁,注意澆水和施肥,提供合適的環境。
原來做事情,公司創業,真是懵懵懂懂、一頭霧水,在實踐中摔打,摸索積累經驗,效率很慢,教訓太多,還不清楚下一步又該如何,其實心裡很虛,暫時的成功並沒有帶給大家心裡上的踏實,相反暫時的挫折,又會讓大家無所適從,就像在沒有地圖的森林裡前行,不知道遠方是哪裡,也不知道自己所走的方向能不能達到目的地,
現在心裡透亮多了,儘管自己的路還是要一步一步去走,還是要自己克服艱難險阻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但心裡踏實了很多,因為隨時可以找到地圖中的坐標,隨時可以自省、糾偏,甚至終結一個無意義的企業,這是任何一個企業通用的經營地圖,知道進度、排名、各級目標、差距和努力方向,其實人最絕望的不是艱苦和落後,而是沒有未來。
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主旋律,那就是增長。
細菌到水生物到陸地生物到類人猿最後到人類,無論從質量和數量來講都是在增長,這是世界的運行系統,是幾千萬年進化寫進基因的底層系統。當然也是有一個周期,像人會死,植物也一樣。但是無不例外都有一段曲線上揚增長的周期。
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一些隱居的隱士,無欲無求的一種生活哲學,我們現在不是反對這種現象或者抨擊這種思想。
每個人都是有這種選擇的權利。我想說的是,在增長的底層操作底色下,選擇不增長。
原因有二:
1.受到挫折,受到阻礙,覺得不增長也挺好,生活自由自在。
2.內心渴望增長,但是不知怎麼去增長,受限於認知,受限於方法。第一種是選擇,第二種也是選擇。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二者之中我更欣賞第二種,因為這是一種生命的該有的張力。
社會早就將每個人已經分層,想要一步登天這是不可能的,人生的意義不就是努力往上爬,從草莽一直逆襲,本來就一無所有,如果你相信努力的意義,相信學習的價值,我們就會越來越進步,才有可能到腰部或者腰部以上。
找到自己的那一縱:
一是破局點,怎麼找到破局點,關鍵就是成為專家,成為你正在從事行業的專家。你要有成為專家的方法和能力,這個破局點必須自己去突破,別人幫不了你。
二是加槓桿,當你成為專家後,關鍵的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支點,我覺得這個支點有很多的解釋,比如使命,優勢,愛好等,找到支點的關鍵就是讓自己有一種狀態:無論這件事有多大困難,有多大風險,我都要干,因為一想到自己要做這件事,自己就莫名的興奮。
三是做分形,做分行就是把自己的優勢,特點,理念源源不斷的傳播下去,讓更多的「自己」去破局,加槓桿,實現「自己」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