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孩子未來更幸福?一個養育大原則

2020-05-15     幼兒說

原標題:什麼孩子未來更幸福?一個養育大原則

最近,有一位爸爸在網上說了一個笑話。

話說有一天,爸爸給三歲的兒子描述自己小時候多麼窮,「常常食不果腹」。他的兒子聽完後恍然大悟:「爸爸,你太可憐了,幸虧你來到了我們家!我有很多小熊餅乾,都給你吃吧……」

惹得全家哄堂大笑。這個孩子萌噠噠,充滿善良和同理心。

記得有這麼一項研究。美國哈佛大學通過歷時75年,以及長期追蹤724個孩子後,找到了「什麼樣的人生最幸福」的答案。據說該項目一開始受美國一位名叫「格蘭特」的企業家的資助,所以項目也被命名為「格蘭特幸福公式」。後來,這個項目的負責人Robert Waldinger公布了他們的研究結論——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獲得幸福。

所以,什麼孩子未來會更幸福?格蘭特幸福公式告訴你——是溫暖的人際關係。孩子與父母關係親密,與同伴相處友好,與同學互動融洽……可是,孩子如何才能得到溫暖的人際?

我們常常說,獲得溫暖人際關係的關鍵是——擁有同理心,這是育兒父母的大原則。

愛因斯坦說過,「請學會通過使別人幸福快樂來獲取自己的幸福,而不要用無聊衝突來獲得幸福」,換句話來說,當一個人有同理心,便能帶得幸福。另外,「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也曾經說過,實現人生幸福有5個因素,其中的一個最重要因素便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樣地,當一個孩子有同理心,常常能輕易地感受到別人的情緒,那麼他們也一定會獲得了更多友好的人際關係;而友好的人際關係,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最終找到人生的幸福。

想起了一個小故事。在炎熱的大街上,一個乞丐光著腳丫在走路,這時一個3,4歲模樣的小女孩從街邊的商店走出來,手裡拿著一雙大人的拖鞋,徑直放在了乞丐面前,然後快速離開了。乞丐連聲說「謝謝」,眼角閃著淚光。我似乎看到了人性中最純潔的東西。

蘋果公司的CEO蒂姆.庫克曾經在麻省理工的畢業典禮上說過,「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有思維,但我擔心人類失去同理心……」可見同理心在現代社會被重視的程度。但在我們很多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中,同理心常常是被忽視的,是處於一個「沒人提及就不會被記起」的狀況。

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來說,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感人所感,想人所想。父母們只要抓住這三點,並且在孩子們耳濡目染的環境中身體力行,大概也能積極地影響到孩子,最終培養孩子良好的共情力,讓孩子未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感到幸福快樂,而快樂的人又會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兩者是相互促進的作用。

記得有一次親戚聚會吃飯時,飯桌上有個孩子,他因為喜歡看電視,吃飯時總是盯著電視看,飯碗里的飯和菜長時間「紋絲不動」,招來他爸爸生氣的批評。最後那位爸爸不僅不讓孩子吃飯,還命令孩子進房間罰站。

孩子在房間裡受罰的時候,孩子的爸爸媽媽在飯桌繼續「揭短」,說孩子不僅愛看電視,還懶惰,做什麼事情都不專注……

這時,房間裡的孩子大概聽到了父母的數落,加之可能意識到自己在眾人面前臉面全無,所以孩子在房間裡面開始扔東西。孩子的舉動惹得爸爸更加暴怒,他一衝動便走進房間把孩子打了一頓。

後來吃水果時,孩子被命令出來客廳吃水果,小男孩的表情顯得十分沮喪。他悶悶不樂地吃著水果時,另一個年齡比他小的小女孩在他耳邊悄悄說:「大哥哥,我覺得你爸爸太兇了,如果我是你,也會很傷心的……」小男孩露出了感激的表情。

聚會結束時,小男孩特意送給小女孩一套新玩具,似乎找到了「知音」。

這大概便是同理心帶來了好感與友誼。

所以,幸福,就是小草隨風搖曳,它們與風共舞,與雨滴同歡樂……

關鍵字:同理心、幼兒人際、育兒方法、親子互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MWHGXIBfGB4SiUwGL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