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項目邁上新階段

2020-04-26   東大街5號

 【來自重點工程一線的報道】

  4月12日11時,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戰略項目深中通道隧道工程首個鋼殼沉管,在纜繩的牽引下,從淺塢區緩緩橫移至深塢區,順利完成下水作業,等待二次舾裝作業,為接下來的沉管隧道安裝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標誌著深中通道項目建設邁上一個新階段。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基礎設施,沉管隧道全長達到6.8公里,由32個管節加一個最終接頭「搭積木」連接而成,為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其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首個澆築完成的E1管節是非標準管節,長123.8米,重達6萬噸,比肩「遼寧艦」的重量。

疫情防控 搶回失去的時間

  進入4月,坐落在珠海牛頭島的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廠顯得格外忙碌和緊張。澆筑後重約6萬噸的深中通道首節鋼殼沉管已完成一次舾裝施工,正全副武裝等待下水。中國交建第四航務工程局項目團隊爭分奪秒搶抓工期,以實際行動奮力實現防疫復產「雙戰雙贏」。

  「其實早在1月19日,廣東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認後,我們就開始做準備了。」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黨支部書記蘭志成說,「我們條件有限,是個孤島,交通也不太方便。只有做好充足準備,外防輸入,才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生產工作和疫情防控同部署同開展,「我們務必做好沉管預製的每一個細節、每一道工序,技術方案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名工人,才能確保鋼殼沉管隧道滴水不漏。」項目每天的早班會上,工程師楊洋都再三叮囑。

自主創新 破解鋼殼預製難題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採用鋼殼混凝土組合結構形式,該結構為國內首次應用,國際上首次大規模使用。該結構形式就是鋼板包著混凝土,類似「三明治」結構。

  設計師對深中通道隧道100年壽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每一個倉格里鋼殼和混凝土間的縫隙只能有5毫米的脫空。最嚴格設計標準,最嚴格的執行,沉管預製工藝流程不能有任何閃失。

  早在2015年,為直觀獲取混凝土在鋼模中的流動狀態,廣東省交通集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和中交四航局組成技術專家攻關小組,歷時4年多,在實踐中研究能滿足鋼殼質量標準的混凝土材料。實踐研究進行了上百次隔倉模型澆築試驗,突破了封閉式隔倉混凝土填充密實度等「卡脖子」難題。

  「光是為了找到最好的原材料,我們就幾乎跑斷了腿,晚上做夢都是混凝土。」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試驗室主管孫帥說,「解決了影響混凝土性能的單個敏感因素後,還要繼續研究溫度、時間、澆築泵管、設計性能指標等多個因素耦合下對混凝土的影響,必須確保混凝土性能萬無一失。」

  中交四航局技術團隊自行設計了一款智能化澆築裝備,專門為深中通道量身定製。該成果填補行業空白,形成了相應的行業標準及核心關鍵技術。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高穩健自密實混凝土,在智能機器人的自動化控制下,圓滿完成了首節沉管的澆築任務,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採用自密實混凝土澆築鋼殼沉管,奠定了中國鋼殼沉管隧道預製的基礎。

  深中通道沉管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沉放最大水深達40米,沉管結構的受力非常複雜,預製完成的8萬噸鋼殼沉管,如何提速,一開始就是四航工程師的必答題和挑戰題。為滿足工期要求,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牛頭島沉管預製工作計劃於2022年年底完成,項目要保證每月生產1節沉管,必須1天之內完成鋼殼沉管在預製廠內的縱移動。

  「當時我們經過了巨大革新才使港珠澳大橋頂推系統實現從30天到15天再到7天的提速,這已經到達了極限,」四航局技術中心總經理陳偉彬說,「但是現在用這套頂推系統做深中通道項目,難以滿足功效要求。」項目團隊最終創新研製出適合深中通道鋼殼沉管的移動系統,實現了從港珠澳大橋首節沉管移運典型施工耗時一個月,到深中通道首個鋼殼沉管移運典型施工僅用5個小時的重大技術突破,成功攻克了8萬噸沉管移運難題。

  「雖然我們已經調試過很多次設備了,但畢竟沒有用台車真正運過6萬噸的東西。在沉管移運完成前,那心都是懸著的。但實踐證明,我們真的成功了!」項目設備部部長趙國臻激動地說。相較港珠澳大橋的沉管移運的用時7天,深中通道的首節沉管移運僅僅用了4.5個小時,力爭突破3個小時。

黨建引領 攻克「卡脖子」工程

  深中通道項目鋼殼海底隧道在國內首次採用雙向八車道,斷面寬度46米。二次舾裝區改造也是一項「卡脖子」工程,它就像一個「水池」,只有先把水池門關上,灌滿水,讓沉管下到這個水池,才能藉助水的浮力拖動沉管出海,為整體工程提供保障。

  春節期間,負責牛頭島上項目的黨員幹部沒有選擇休假,主動留守,加班加點新建塢門。然而,突然來襲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計劃。「塢門倒排工期,若不能在2月底預製完成,將牽一髮而動全身,沉管不能下水開展二次舾裝作業,深中通道的整體工期將會滯後。」項目工程師陳聰與大家一起回味春節面臨的情況。打通沉管出海的咽喉通道,每一天都不能耽誤,項目團隊必須咬緊牙。

  終於,歷時96天的雙班倒,終於讓重達20700噸的巨型預製構件——塢門,如期順利建成。3月27日開始了兩萬噸塢門的轉向、移動工作。隨著塢門被鋼纜繩慢慢遷移到塢墩,灌水坐底,標誌著整個二次舾裝的改造作業正式結束。項目團隊成功搶回工期,黨員突擊隊攻克了「卡脖子」難關。

  項目團隊保持「雞蛋裡挑骨頭」勁頭,首個鋼殼下水,項目團隊歷經5年技術攻關,精雕細琢的鋼殼沉管產品,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只有鋼殼沉管平安入水,懸起來的心才能落下。4月12日11時,當現場工程師收集到所有工序環節核查數據後,沉管下水的歷史性時刻啟動。項目總指揮、深中管理中心主任王啟銅一聲令下,沉管橫移啟動,四台卷揚機同步用力,沉管在纜繩的牽引下,緩緩進入深塢區,實現和大海的首次「接吻」。

  專家說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深中通道技術專家組組長周偉:「深中通道項目的建設極具綜合性、複雜性,極富挑戰性,技術專家組將繼續發揮各自領域所長,切實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重大技術方案、關鍵技術難題、科研創新成果等提供諮詢意見和技術支撐,形成強大的技術支撐力量,保障工程順利實施。」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王忠耀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