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校長調研發現:孩子最苦惱「五會家長」, 你躺槍了嗎?

2019-09-26     花生寶貝

杭州九蓮小學校長蔣曉通過調研發現,孩子最苦惱家裡有個「五會家長」

蔣校長怎麼會做這麼個調研呢?

原來,在九蓮小學有一個常規舉措,每學期期中、期末,學校會下發《爸爸媽媽成績單》,其中有一欄是「你最想對爸媽說的話」。

蔣校長說,從孩子們交上來的情況看,他們的煩惱並不比家長少,多數反映的是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問題

家長自認為苦口婆心的話,孩子未必真的聽懂了,「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

她表示,有五類家長最被孩子嫌棄,「大家可以對號入座,如果自己是其中一類家長,得改一改,真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學會說孩子的話」。

只會催

「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飯!」「快點做作業!」「快點看書!」……似乎「快點」就是爸媽的口頭禪。

結果:越催孩子越煩,越煩就越不高興做。

建議: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允許孩子比你慢一些,更不要因為心急指責孩子。他們可能已經拼盡全力,只是還達不到你的要求,別太苛求孩子。

只會擦

「爸媽坐我旁邊看我寫作業,沒寫幾個字,他(她)就直接拿著橡皮過來擦,就知道擦、擦、擦!我已經很努力在寫了,你能不擦嗎?」

結果:越擦越不喜歡寫作業,嚴重的就開始逃避作業。

建議:擦的動作雖然能宣洩爸媽心裡的急躁,卻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更可能起到不好的示範效應。對不少家長而言,陪孩子寫作業是件費心費力的事兒,不過再焦躁也要試著在內心紓解,別通過行為把消極情緒傳染給孩子。

只會煩

「爸媽是唐僧,我犯錯了,他講了,我知道了,可他們還是不停地講呀講呀。聽到後面,我都不知道他們講了什麼!」

結果:一個唾沫橫飛,一個雲里霧裡,反反覆復這幾句話,孩子都能背出來了。以後再犯,家長還沒說,孩子就能背出來。

建議:嘮叨太多,你的聲音在孩子那兒就變成了噪音。嘮叨,常常是擔心、數落、批評,本意是關心和督促,但重複一千遍,就成了「廢話」。

所以,想讓你的話有力度有效果,要記住,同樣的話別反覆說,不翻舊帳,少點評論,多點解決問題的辦法

只會吼

「媽媽是只河東獅,一看到我犯錯誤,就要吼我,樣子真難看。」

結果:孩子被吼愣了,至於吼了什麼,一概屏蔽了。

建議: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曾經做過語文老師的人發起了名叫「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30天線上打卡活動,結果微信群里150多位爸媽竟然無人堅持下來。

其實,相比孩子,成年人有發育成熟的理性大腦,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每當發怒時,不妨狠狠地彈一下自己。

你會感到疼痛,那就是自己「犯戒」的信號,告誡自己吼叫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了。

只會打

「我犯錯了,爸爸不好好和我說,就知道打我,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結果:時間一長,孩子對爸媽的脾氣一清二楚,犯錯了,頂多也就挨幾下打,還能把他怎麼著。

建議:有句話說,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其實,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五會家長」的現象說到底

就是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溝通不當

那麼跟孩子交流溝通

有哪些原則、技巧呢


了解孩子的心裡想法

如果孩子犯錯,先別急著火上來,你先要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

把了解到的情況和他說一遍,說不定有出入呢?然後問一下他當時怎麼想的?通過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

記住:請你一定要理性分析。

即使孩子吃了虧,也能變成你教育的契機,任何事都有兩面性,你要引導孩子往正面的方向思考。


學會換位思考

在說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說出去的話孩子會怎麼想?能不能打動孩子?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話能打動孩子再和他交流,不打無準備之仗。有的話,連你自己都不能接受,孩子怎麼可能接受呢?

孩子有他自己的語言體系,感性、充滿幻想、喜歡動手實踐……比較喜歡的方式是講故事、比一比、做一做等方式,家長們可以多用用。


學會說「我們」

和孩子說話時,請說「我們」。這給孩子的感覺你是和他站在同一陣營的,有快樂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難大家一起承擔和解決。

你們永遠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安全感,才會更有信心去面對各種困難。

要是老說「你怎麼樣」「你怎麼樣」,漸漸地,他在心理上會和你疏離,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變得自暴自棄。

當然,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他」了,這會讓孩子更難以接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RzFcW0BJleJMoPMMi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