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仿古玉器的認識與鑑定

2019-07-08     國玉彩虹

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帶有時代風格的仿古玉器。到了趙宋時期,由於玉製作進入了社會商品的流通領域,在滿足社會對古玉需求的同時,客觀上將仿製古玉推向了一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制高點,嗣後的清代仿古達到了巔峰水平。很明顯,清代仿古風格與成就的確立,無疑是繼承、完善與發展明代仿古玉器的結果。明代的仿古玉器從現在的傳世器上分析,大約是沿著兩條並行的軌道向前發展的:

一是純粹意義上的仿古。這類仿古器一般不做舊,也不做沁,器身很乾凈,主要仿琢三代時期的青銅器;如彝、簋、觚、尊等,從用料講究、雕工精細上看,仿古陳設器的主要消費者一定是社會的上層人物,這些仿古器無疑是明代玉器中的重器,代表了明代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這種仿古玉器的產生與市場的供需沒有必然的關係,於是就出現了三個特點:

1.完全不考慮製作成本,對工、料、設計的要求極其嚴格,是一般用於市場交易的玉器所不可比擬的;

2.樣式設計基本可以復原於青銅器,比起宋代仿古的荒誕不經來說,已經有了比較嚴謹的崇古意識與仿製標準;

3.明代的這種仿古器在明、清兩代的傳世玉器中屬於罕見的珍品,其與生俱來的製作成本與擁有者的社會地位,都決定了其存世數量的稀少,同時,也決定了自然損耗機率的低微。至於現在的交易市場所見到的這類玉器,不少是後世的再仿品,其收藏價值與交易價值均不能與明代仿古器比肩而論。

二是古玉的贗品。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近日吳中摹擬漢宋螭紋、鉤環,用蒼黃染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

可見,古玉贗品既不能與明代的仿古器相比,又有別於清代乾隆時期的做舊古玉,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商品。這種玉器除了模仿古代玉器的形狀外,重點是通過採用各種手段製作假沁色。

由於人工做沁要求玉質質地相對鬆軟,才能在短期內使顏色浸入玉中,所以多用和闐玉以外的地方,這是假古玉的基本材質特點。在收藏的實際操作中,即使是收藏明、清時期的假古玉,也存在著多角度、多質量標準的選擇。

當然,這類明代假古玉流傳至今,也具有了相應的收藏意義,有些經過幾百年的不斷盤摩,已經成為相當漂亮的傳世古玉,我們也就不能簡單地以贗品論之,經過了幾百年的歲月,本身已經修成正果,完成了由贗品古玉到真品古玉的轉化過程。只是這路假古玉的收藏價值仍舊低於仿古玉器,收藏者不可不知。

借鑑古器物的造型和圖案裝飾、是明代仿古玉器中慣用的重要方法。常見的品種有玉觚,玉匜、玉鼎等,都是以商、周時代的青銅禮器為標本,結合玉料自身的形狀碾磨琢成的。形式雖然仿古,但技法上都具有時代琢玉工藝特點,比如器形呈小口、廣腹、深膛等。這些作品由於碾玉技術發展的原因,在唐、宋以前的古玉中很少出現。

明代砣輪機械動力的進步,徹底提高了琢玉作業的技術能力、從根本上與唐、宋玉器有了製作上的區別。因此,明代的這類仿古玉器實際只是對古物造型和圖案的借鑑,製作風格上仍然具有明代的典型特徵。

由於明代的考古結果不能從器物學上對玉器的仿製給予支持,所以,即使是對照青銅器的實物進行玉質的複製,也會因完全不懂三代青銅器上紋飾的設計意義而依樣畫葫蘆。

北京故宮藏有一件白玉獸面紋簋,簋身雕有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的饕餮紋,雖然雕工精到,但是上面的仿古紋飾表明,工匠缺少古器物學方面的修養,根本看不明白青銅器紋飾上每一組線條所表達的意思,從而決定了這個時代仿古玉的先天不足,也可以被認為是斷代的一種參考。宋代、清代都有這種情況出現,宋代更差,清代稍好。

在明代傳世的玉器里,恐怕所見更多的是通過各種造假的手段偽造的三代古玉。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真正的收藏家多數都以收藏三代古玉為能事,所以我們看到宋代的仿製古玉,還處於探索與小心翼翼階段。而明代古玉贗品的製造,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工藝流程。同時,從贗品傳世的數量與製作的熟練程度上看,明代大概還有著一個良好的偽古玉供需交易通道與環境。這僅僅是對贗品古玉產生動因的一個市場銷售方面的估計,而造假行業最致命的死穴就是標準器的不確定。

我們通過傳世的實物可以得到這樣的推測:在沒有真偽意識的前提下,當時的製作樣的設計有四個來源:

1.以真正的三代古玉為樣式琢制;

2.以宋代及其之後的仿製品為樣式,由於宋代的仿古本身就存在樣式不真實的問題,所以再以此為製作樣式標準,以訛傳訛是必然的結果;

3.根據當時的古器物畫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圖畫又與圖畫者對所畫玉器的鑑別及其複製的真實程度有關;

4.自己根據既往的見識杜撰出來的樣式,譬如明代玉質花觚與商代晚期的青銅觚,從器形上兩相比較,可見兩個時代的淵源

關係稍有近似,而清代則又在明代的基礎上再變,那麼,商代與清代的觚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問題是,如果收藏者根本看不出明代的花觚與商代青銅觚的直接對應關係的顯示,那麼就不能排除明代花觚是仿宋的結果。

在這些層層不真實因素的相互干擾下,明代仿古玉器的時代特徵反而能迅速地凸顯出來。作為對市場需求的一種滿足,明代的贗品古玉一般都有人工製造的各種偽沁,雖然現在看來手段還是很原始,但已經比宋代有了很大的進步,做偽沁的手段不外乎兩種:一是染玉,即將玉放到帶有顏色的溶液中浸泡,使玉染上顏色;二是燒烤,因為出土的古玉有些帶有焚燒的痕跡,燒烤法就是偽造這種出土玉的效果。

明代的仿古玉還有一種形式,那就是舊玉新工,這種玉器傳世不多,但也同樣具有欺騙性。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出土的素器上加飾紋飾。這類玉器的鑑別要點還是在於紋飾與器形的吻合程度、紋飾與器形時代的吻合程度、紋飾與時代刀法的吻合程度。

至於線條的力度如何,那屬於一種見仁見智的軟標準;二是利用殘器改形。這類玉器比較容易辨別,為了利用殘器,改制的施工往往捉襟見肘,顧此失彼。改制器的特徵是紋飾在布局上有不完整的地方,這種玉器的收藏價值較低,只宜做標本用。

明代的禮儀用玉比以前有了較大的變化。玉琮、玉壁、玉圭等器形仍延續舊制,以不同的形式和規格保留下來。從以前遺存的實物看,玉圭占有較大的比重,在明代帝王的墓葬中常有發現。如明定陵出土的玉圭有8件,應是明帝的御用器,有的光素無紋,有的圭表面陰線刻四山,線內戧金,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以象四鎮之山」的鎮圭,取其安定四方之意。故宮博物館所收藏的明代玉圭,有的圭面上有隱起的「三星圖」,下部有飾海水江岸圖案,均屬御用器範疇。

明代玉璧的形式變化較大,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也有臥蠶紋和石紋。玉質以青玉、白玉居多,光澤明快。有的作品利用玉料的皮色,巧妙地琢成凸起的蟠螭紋和浮起的臥蠶紋,具有巧色的效果。這類玉璧碾製得小巧玲瓏,主要用於佩飾,戰、漢那種臥蠶紋、蒲紋、龍紋、鳳紋、獸面紋飾,已經徹底絕跡了。

明代玉琮與玉壁一樣,都是隨身佩戴的尤物,形體多變得矮小,器身光素無紋;多節小型玉琮也時有可見,表面隱起似蠶紋的裝飾。玉質通常為白玉或青白玉,高古玉出現的那種分節神人獸面紋王琮,已不再應用。

常見明代仿古的紋樣有螭龍紋、螭虎紋、夔龍紋、獸面紋、饕餮紋、臥蠶紋、勾雲紋、雷紋等。明代的仿古在紋飾的複製上比宋代更接近原樣,但由於設計者對古器物上的紋飾沒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常見紋飾的琢刻結構鬆散,有依樣畫葫蘆的痕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kb39GwBJleJMoPMxL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