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玉石出土是遠在8000年左右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的墓葬中,是一對玉玦(玉耳環)。在玉石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四個時代:
1 石器時代:這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前後的時間內,人們主要用玉石做簡單的裝飾和生產生活用具。
2新時器晚期時代:大致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時期內,這個時期主要是玉石的神靈化,作為祭祀用。
3奴隸社會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個時期玉石基本上是作為禮儀化,等級制度的禮器。
4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換期:公元前1000左右的時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玉石被人格化,道德化,玉石顯示尊貴及文化修養的功能性就越來越世俗化,成為了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
和田玉的原材料按狀態來說一般就是籽料,山流水料,山料,戈壁玉這幾種形態。
籽料是說由大塊山料剝蝕下來的玉石被水流經過上百萬年的沖刷,撞擊衝到下游的玉料。
山流水是介于山料和籽料之間的一種玉料,他保持有山料稜角的特點,也具有籽料的一點潤度,一般是指河道中上游的玉料。
山料是指原礦床采出的玉料,稜角分明,大小不一。
戈壁玉一般是指和田,葉城縣環繞崑崙山至塔克拉瑪干沙漠一代,河道因為斷流或者改道,玉石露出來,經過風沙上百萬年打磨形成的一種玉料。
和田玉的成分是透閃石礦物組成,晶質--隱晶質集合體或者纖維狀集合體,毛氈狀結構,呈現油脂蠟狀光澤。
漢白玉,也有叫阿富汗玉,巴玉的,是一種大理石岩,成分是碳酸鈣,是晶狀的方解石組成。
京白玉,有叫油石,水石,卡瓦石,大理東陵石,他是一種石英石,成分是二氧化矽。這裡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明。
籽料一般來說體積都很小,(當然很大的籽料也常見,比如重達50公斤這樣的籽料)一般都是出現在河流變寬,變緩的河岸階地或者河床底部,光滑圓潤,品質較好,多帶有皮色(黑皮,鹿皮,秋梨皮,虎皮,栗子皮,棗紅皮)皮色的形成是因為和田玉中的氧化亞鐵在氧化條件下轉變成三氧化二鐵,還有玉石在水流的沁泡下,受到水裡含的金屬物質沁染所致,每個地方的水含金屬物質不同,形成的皮色也不同。
和田玉按類型來分的話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黃玉,糖玉,每個顏色裡面又可以分為幾個類型。
羊脂玉是說顏色脂白,可以是泛青,淡黃,泛粉,質地細膩,柔和均勻,可以有微量的雜質。
白玉是指以白色為主,偶見泛灰,泛黃,泛青,質地細膩,半透明狀。
青白玉是說顏色介於白玉和青玉之間的一個顏色,以白青色為基礎,質地細膩,半透明狀。
碧玉是綠色的玉料,顏色有很多種,青綠,暗綠,墨綠,黑綠,半透明狀。
墨玉是因為含石墨的多少,在顏色上分為幾種,有全墨,片墨,點墨幾種。
青玉的顏色有很多種,有竹葉青,柳葉青,黑青,灰青,青黃。沙棗青,淡青,深青,大蔥葉青。
黃玉的類型也很多,有米黃,灰綠,栗黃,秋葵黃,雞蛋黃,雞油黃。
糖玉的顏色有紅,紅褐色,黃褐色,因為類似於紅糖的顏色,所以叫糖玉,含量在85%的糖色可以叫糖玉,30%以上的可以叫糖白,糖青白,糖青等等。
形成
這篇文章講得雖然是和闐美玉,但是其他玉的形成也是同樣的。
和闐玉在中華8000餘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據統治地位。本文從純地質學角度對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試圖揭開長期蒙在和闐玉上的神秘面紗,使更多玩家從更科學的角度認識此種來自我美麗故鄉的珍貴特產。
和闐玉產自崑崙山——阿爾金山脈,形成於2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蝕交代白雲石大理岩而形成的。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對和田玉產區的遠古時代的地質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紹。按先後可劃分為如下幾個重要時期:
一、白雲岩沉積階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約十幾億年),在塔里木古陸南緣,也就是今天崑崙山脈北緣所在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淺海地帶,那裡有大量的碳酸鹽沉積,其中含鎂質的白雲岩為成玉的主要物質來源之一。
二、白雲岩區域變質階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紀,塔里木運動造成全區強烈的褶皺斷裂活動,從而最終形成了塔里木大陸。在廣泛的區域變質作用中,白雲岩變質為白雲石大理岩。此後,該地區的陸塊隆起,成為我國最早露出海面的陸地之一,其上也沒有原層沉積物覆蓋。
三、白雲岩交代蝕變階段
在2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殼運動發生了,被稱為「華力西運動」。華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陸的南緣,古陸塊的陸緣地塊和活動帶中間地塊中有強烈的斷裂活動和岩漿活動,沿斷裂帶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雲石大理岩。在侵入體頂部殘留的白雲石大理岩捕擄體或舌狀體與岩漿侵入體和熱液接觸交代後,形成透輝石化、鎂橄欖石化和透閃石化蝕變,成為成玉的物質條件之一。
四、成玉階段
華力西晚期侵入體派生的淺成中酸性岩脈侵入到白雲石大理岩蝕變帶時,再次發生接觸交代作用,在適當的地質條件(300—350攝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壓應力)下,和闐玉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