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會教出「不懂事」的孩子,孩子長大會更有出息
1
前段時間約閨蜜喝茶,看到她的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玩具玩的很融洽,於是就順口說她的孩子交際能力很高哦,長大後一定會有很多朋友,不會有孤單感。
聽到這,她一臉苦悶。
她說孩子經常把最新的玩具拿出去分享給她的朋友,有時候她拿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但一旁的朋友說想玩,也會毫不猶豫的把玩具給人家玩,即使自己內心不想這樣,但每次只要別人提出要求,她還是會聽從人家的使喚。
有次朋友問她女兒:「自己真的喜歡把心愛的玩具分享給他人嗎?」「不是的,但如果我不給他們玩具,他們就不跟我玩了。」
孩子話語剛落,朋友淚流滿面。
心疼孩子的懂事,也對孩子內心所受的委屈感到愧疚。
一味討好別人的孩子,表面很快樂,內心很苦澀。
2
前段時間看《少年說》,裡面有一個男孩讓我很觸動,他站在台上內心緊張地分享了他的一個壞習慣:「我喜歡說謊,喜歡'扮演'一個好孩子。
為了迎合大家'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個觀念,讓別人覺得我很獨立,我到處宣揚我很窮,故意穿破爛的衣服和鞋子。
為了讓別人覺得我有'勤儉節約'的好品質,我天天吃同學的剩飯。
我的初衷是想讓大家注意我,喜歡我,但我發現我錯了,同學們開始討厭我、誤會我,覺得我無聊。時間久了,說謊也成了我改不掉的壞習慣。」
講到這裡,他低下頭,有些沮喪。
停頓一小會兒,他高升聲呼喊:「我不想再說謊了,不想再'扮演'一個好孩子,我要當一個真正的好孩子。」
《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3
有一朋友曾經給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他每次去別人家做客,大人不點頭就絕對不會碰人家的一飲一食,哪怕自己再想嘗一嘗桌子上的一點食物。
有一次鄰居小孩來家裡吃飯,大口大口地吃魚肉,他只吃了一小結魚尾巴,就再也不肯多吃。
然後自己跑到隔壁房間關上門,爬在床上偷偷的哭,因為他覺得心疼,那個魚肉是平時媽媽都捨不得吃的。
到現在,他都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不懂事」。
朋友們聚會的時候,他都會細心觀察朋友的表情,如果有人稍有猶豫,他就會偷偷把單買掉,回來和朋友說,這次我請客,下次你再請;
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願意做的工作,他就會主動承擔,因為這樣才能給別人帶來方便;
別人有困難讓他幫忙永遠一口答應,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難卻絕不輕易找人幫忙,因為害怕麻煩別人;
他用盡心機讓對方高興、希望能讓一切麻煩消失,卻沒有勇氣向別人展現真正的自己。
他渴望愛人也被人愛,渴望身邊的世界能一團和氣。
小時候是父親和家人,工作了是同事和朋友,之後是戀人。
懂事的孩子,會被很多人夸「人好」。然而,他們的「好」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怕。
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關注和愛,一旦不那麼「懂事」,就會被否定,被批評。
所以,為了不被拋棄,為了能得到他人的認可,他們一步步讓出自己的利益,壓抑自己的情緒,默默承受內心的委屈和無助。
懂事已經成為他們討好別人的方式,這種方式一直附著在身體里,讓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4
那麼,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父母陪伴的缺失
6歲以前是孩子性格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內向、自卑、悲觀。
壓抑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被老師表揚,父母就笑臉相迎,一旦孩子調皮搗蛋,父母就各種劈頭蓋臉的責備,日常生活中類似這種壓抑的成長環境容易促使孩子不知不覺形成討好型人格。
以身作則父母也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孩子形成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自 己的父母也擁有「討好型人格」。
有些父母本身對自我、對家庭缺少積極的認同感和價值感,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去聽從自己的安排,比如:
當孩子調皮時,他們會說「要乖,不然別人會討厭你」;
當孩子想去別人家玩,他們會說「別給人家添麻煩」;
當別的小夥伴搶自己的玩具時,他們會說:「你要懂得分享,才會有好朋友」……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父母關係不好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上,而和諧的家庭環境需要親密的家庭關係。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往往會認為是由於自己的「不聽話」或者「不懂事」讓父母生氣,因此他們便會努力讓自己迎合父母的想法,強化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漸漸地,便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5
作為父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家人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盔甲。
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充滿愛和尊重的教育,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
給予孩子選擇和參與意見的機會,即使與孩子的想法不一,也要向孩子解釋其中的道理,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勇敢表達自我,自主體驗豐富的生活。
鼓勵和欣賞孩子
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來源於父母的評價,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多多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欣賞的眼光鼓勵孩子,鼓勵和欣賞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