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討好的標誌之一,就是害怕別人不開心。
所以在人際互動中,討好者會小心說話、不敢反駁、好好表現,甚至會隱忍、犧牲、自我安慰,以儘可能地保證對方不要因為自己而產生什麼不開心。
討好者其實並不傻,他們很懂得為自己考慮。
在討好者看來,別人不開心是件很糟糕的事。他們的潛意識裡覺得,別人很苛刻。別人一旦不開心,就會覺得我這個人不好,就會對我有意見。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可能性後果:
- 懲罰。別人會指責我、嫌棄我、影響我晉升、甚至影響我能繼續工作。
- 不被愛。別人會不喜歡我、不跟我做朋友、困難的時候沒人幫我、我很孤獨。
討好者害怕被懲罰,害怕失去對方的愛。他為了這兩個東西,不得不討好。
02
安全感與愛,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每個人都很需要。只不過討好者的自我比較虛弱,他沒有辦法自給自足,只能外包給別人來獲得。也就是說:
面對懲罰和孤獨,討好者是沒有能力應對的。
自我強大的人,可以在被懲罰的時候保護自己。他可以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在被指責的時候懟回去或向對方解釋。可以坦然為自己爭取利益,保護自己。
可是討好者就像被封印一樣,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不得不委屈求全,照顧好對方的感受。希望能不惹對方不開心,獲得對方的不懲罰。
這個其實就是交保護費。我打不過你,我就犧牲一部分利益,換來你的不侵犯。可討好者不知道的是,人家壓根就不會領你的情。
自我強大的人,在感受到孤獨的時候能主動尋找愛。他既能通過自身的價值、魅力等因素吸引別人得到愛,又能通過求助、索取、示弱等方式讓別人為他付出。即使得不到,他也能跟孤獨友好相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可是討好者不相信自己能夠被愛,也無法安靜地跟自己相處。於是他只能通過討好別人,希望別人心情好一點,不要拿走對他微弱的愛。
這個類似於買保險。就是我不斷在現在付出,企圖換來我有需求有困難的時候你的幫助。討好者不知道的是,對面這家保險公司,是極其不穩定的。
03
討好者一直在外求。他把自己無法完成的自我保護、自我獲得愛,寄托在他人身上來完成。
但他人是不穩定的。你把這兩個需要,建立在別人的心情之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過度依賴於外在供給的時候,都會開始各種失去的擔心,不得不忍讓妥協。
對於討好者來說,只有通過靠自己來完成大部分自給自足,才能不再去討好,做回自己。
我這麼說不代表不可以依賴。而是你的依賴要有個限度。
你當然要儘可能地避免被懲罰,這是一種自我保護。但一旦你需要使用犧牲才能換來不被懲罰的時候,你要有能力保護自己,你才不怕被懲罰。我們熱愛和平,但不代表懼怕戰爭。
你當然要儘量顧及到別人的感受,這是一種招人喜歡的美德。但一旦顧及別人感受要傷害到自己感受的時候,你要有一種底氣就是:你喜歡我固然很好,但是你不喜歡我了,我也可以活下去。
這就是討好者應該有的自尊:有你很好,沒有你也行。
這時候你跟他人之間,才能真正成為平等的關係,而不再是依附關係。
討好者,最需要學習的就是發展出自己的力量。
04
討好者的自我成長,是很艱難的。
對討好者來說,他從小就接受各種無法承受的懲罰,他只能通過不斷妥協換來安寧。
他可能有個嚴厲的父母,可能沒什麼夥伴,可能不怎麼被關注。這讓他只能不停地自我犧牲,委屈自己,才能在掙扎中獲得一點安全和愛。
那時候,他是沒有力量的。照顧好別人的情緒,是他唯一會的求生存之道。
討好者需要做的,只是解除封印:
現在已經不一樣了,你已經不是當年的無力應對的你了,你已經長大為一個很大很大的大人了,你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有能力照顧自己了。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慢,但你每走一步,都是一個新的自己。你可以去嘗試兩件事:
1.每當你害怕別人不高興的時候,你問問自己,你在怕什麼。在你的想像中,別人不高興會怎樣。
2.假如這個後果真的發生的話,你有沒有能力去面對,你該怎樣去面對。
然後在做的過程中,隨時現實檢驗:
如果你不去照顧他的感受,他是否真的會不開心?
如果他不開心,那個後果是否真的會發生?
如果那個後果發生,你是否真的是不能承受?
這裡面會有害怕,會有驚悚,會有後果,會有真實的部分。每走一步,我也邀請你去欣賞自己,看到自己的不容易。一次次,你就才學會了如何去面對別人的不開心。
如此,你就知道——
什麼時候要去使用討好這種能力,什麼時候不必再去討好了。這就是真正的自由。
作者,叢非從,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諮詢師,研究關係、情緒和成長,長期在北上深開設「薩提亞自我成長工作坊」和「OH卡探索潛意識工作坊」,著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原來,懂比愛更重要》、《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等。他的微信公眾號是congnotcong,趕緊去把你落在那的靈魂撿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