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發現,就是原生家庭的傳承:受害者往往成了虐害者。有許多父母把上一代加害於己的東西繼承下來,用以加害後一代,而這種傳承,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這正如作者所說:情感遺傳就像基因遺傳一樣,不知不覺代代相傳。」
前些天和大女兒聊天,當時說的什麼內容,今天已記不清了,但當時她的一句「我不想做,反正做也做不好」讓我記憶猶新;
今天,纏著我陪她玩藏寶圖遊戲(我畫四幅線索圖,她按圖尋寶),
我說:「前面我們藏寶圖遊戲已經給你畫了好幾次,這次你來畫吧?」
「我不畫,我不會,畫不好。」
「就按照我畫的你來模仿就好了,從易到難,再說,即便畫不好,也可以用文字代替描述麼,來吧嘗試一下。」
「。。。不要,我不畫。。。」
我不會,我不做,反正做也做不好,不敢嘗試和創新,有膽怯也有不自信。
關於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平時對孩子的批評多、鼓勵少以及忽略她感受的原因造成,
當今天看了《母愛的羈絆》這本書後,對這個問題又有了新一層的認識。
這本書可能會引起很多人傷痛的回憶,也可能會引起人們強烈的反應,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本書太誇張了,它所揭示的矛盾是大多數女孩和媽媽之間的矛盾。——樊登
自戀導致取悅,而非愛
媽媽的自戀,會讓女兒變得努力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去取悅媽媽,
但就算女兒做的再好,因為媽媽的關注點只在女兒沒有做到的地方,
總是在挑毛病,而沒有對女兒的感情和努力做出正面積極的回應,
所以,女兒會逐漸變得沒有自信,空虛,甚至覺得沒有人愛自己。
這裡「自戀型媽媽」一詞,不局限於這個媽媽對於自己容貌的自我欣賞,
還包括的特質有:
她對自身的重要性有著不切實際的理解,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她專注於成功、權力、才華、愛情的幻想;
她孤芳自賞,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被人理解;
她需要過度的崇拜;
她覺得自己享有特權;
她沒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缺少同情心,傲慢且控制慾望極強。
所以,她會在公共場合不顧及別人和孩子感受而大發雷霆呵斥孩子;
只管按照自己的審美來打扮孩子,而不顧她的穿著打扮舒服、合體與否;
她不顧孩子喜歡與否,為她安排工作甚至婚姻;
她可以罔顧家庭規則而具有打破規則的特權,
她擁有指責家人的權力,全家唯她命是從;
最可怕的就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言語上打擊孩子「你這個笨蛋,你做成過什麼事兒,只會個吃,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能這麼做。。。」
一位女性,如果希望自己能夠生活的內心富足、開心、快樂,一定要調整好自己和媽媽的關係。
類似的場景如果也同樣經常出現你的生活中,
那麼很有可能你或者你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一個自戀媽媽。
感覺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媽媽比例還是不低的,這可能跟我們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有關,
媽媽的媽媽那一輩人,經歷著物資匱乏的年代,可能就造成了情感上的缺失,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這種缺失的情感就像基因一樣遺傳給了媽媽,
最後,受害者變成了施虐者,甚至她都不自知。
自戀媽媽的表象著實讓人壓抑,不過好在作者最後還是給出了積極的改變方法:
1. 告訴自己,感受比外表重要;
2. 慢慢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
3. 要學會理解母親,並和母親和睦相處;
最後一步,要學會建立愛的體系。媽媽自戀的習慣不能遺傳下去,女兒要學會去關注自己的下一代。當女兒把這份愛給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時,自戀的「魔咒」就會即刻被解除。否則的話,它會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導致一代一代的女人都生活在內疚、減肥、痛苦和不滿足中。
在教育女兒這件事情上,父親真的沒有媽媽重要,
尤其當媽媽是一個自戀型的媽媽時,父親也會被她管束,
所以坊間才有這句「強勢母親弱勢兒」的金科玉律。
女兒可能從母親那裡被過度要求,導致女兒覺得自己的形象不夠完美,還要再美,還要更瘦,甚至還要不停地整容,這就是取悅的一種心理表現。
孩子說:「為什麼總是吵我,不吵妹妹。」其實,她想說為什麼你不能給我愛,給我讚許,我愛媽媽,我也想媽媽愛我~
今天我真正聽懂了這句話,希望所有的媽媽也能聽懂這句話!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7dYOHEBiuFnsJQV9H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