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阻止解放軍收復香港,英國曾決定動用核武器,核彈都部署好了

2021-02-25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為了阻止解放軍收復香港,英國曾決定動用核武器,核彈都部署好了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由於歷史原因,二戰結束前先後被英日殖民統治。戰後,軟弱無能的國民政府又將香港的管轄權交給英國。新中國成立後,中方多次就香港問題與英方進行交涉,並最終使香港和平回歸。但實則在香港回歸前,英國並未打算和平交還香港,甚至在上世紀60年代,還曾計劃動用核武器來阻止解放軍收復香港。

一、英國為什麼選擇核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海外殖民地幾乎損失殆盡。戰後,隨著日軍的撤離,遠東地區的利益分配面臨新的一輪洗牌。英國想趁機恢復在遠東地區的殖民統治,但卻困難重重。

這一方面在於英國國力的衰弱。兩次世界大戰給英國經濟帶來了空前巨大的破壞,使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英國難以支撐龐大的殖民體系。

另一方面,日軍在橫掃東南亞的同時,打碎了當地的殖民統治基礎。為了穩固自身統治,日本通常會扶植一些當地的民族主義者,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戰後這批在政治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族主義者成為英國在這些地區恢復昔日的殖民統治的障礙。

再加上,作為新興超級大國的美國,當時在推行漸進式的非殖民化政策。出於對抗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的需要,美國雖然願意看到英國能藉助殖民地迅速回血,但卻仍希望英國仿效自己在菲律賓的做法,不再實行殖民統治,而是將主權移交給親西方的當地精英,以繼續獲得平等的商業機會和原料。

因此英國在遠東地區恢復其治下的殖民地的這條道路上走得頗為坎坷。無奈之下,英國只得被迫放手。到1960年為止,在遠東地區,英國實行殖民統治的地區僅剩下香港,新加坡和汶萊。新加坡雖然沒宣布獨立,但於1959年成立了新加坡自治邦,開始實行內部自治。汶萊對於英國而言,利益不大,所以一直都不怎麼重視。而香港在經歷了50年代的經濟起飛後,在英國經濟地圖上的一座極為重要的城市。英國在香港傾銷了大量工業製品,還將其作為與亞洲各國經濟往來的橋樑。不僅如此,香港此時於英國而言,它的政治意義遠遠超出經濟意義。在地理上,香港和西柏林相似,都是一塊嵌入共產主義陣營的「飛地」,是他們所謂的「自由世界的櫥窗」。因而被英國內政大臣稱為是英國在遠東地區最後的反共堡壘。

反觀中國一邊。自1958年炮打金門以後,中國與西方國家矛盾再度尖銳化。解放軍陳兵於東南沿海,英國擔心中國會發動突襲,奪回香港。但實則英國多慮了。雖然新中國奉行「另起爐灶」和「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政策,但在當時,中央並不急著收復香港。原因在於,新中國成立後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在經濟層面,香港可以作為中國與西方進行經濟聯繫的一個窗口。在外交層面,香港也是中國與西方溝通的一道橋樑。因此維持香港的現狀,長遠看來是符合中國利益的。

但英國並不這麼認為。英國在朝鮮戰場上和中國軍隊交過手,深知如果解放軍此時要進攻香港,按韓戰志願軍展現出來的戰鬥力,自己是不可能守住香港的。基於香港的重要地位,英國決定用核彈來「保衛」香港。

英國在1952年就研發出了核武器,但同時期的中國還是一個無核國家。英國認為一旦自己宣稱如果解放軍進攻香港,自己會在必要時用核武器進行還擊,那中國軍隊斷然不敢輕舉妄動。

二、在新加坡秘密部署核武器,只有李光耀一人知情

英核戰爭的鬧劇就此開場。在兩極格局的背景下,英國深知此舉必須得到美國的支持。於是英美兩國就此問題進行了秘密會談。英國表明將用核彈來阻止解放軍收復香港的意圖,並表示如果美國與中國發生核戰爭,英軍將配合美軍行動。美國也表示,如果中國強行收回香港,也會對中國進行核打擊。但美國需要英國透露具體的行動細節,他們想不明白英國將如何對華進行核打擊。

因為當時英國,無論是飛彈還是可以攜帶核彈的重型轟炸機都無法從本土發射或起飛,執行對華核打擊任務。然而如果英國想依託其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來完成這項任務的話,且不論這些基地的設施是否能夠支持飛彈的發射或者重型轟炸機的起飛,單就英國如何在這些基地存放核彈都是個大問題。因為自英國1957年公開宣稱將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軍事基地儲存核武器後,便遭到東南亞國家的強烈反對。

1962年,英國方面秘密告知美國,自己在新加坡的丁加機場秘密修建了一座永久性核武器儲存基地,並已經在此地部署了核武器。這件事在新加坡只有時任自治政府首任總理的李光耀一人知情。除此以外,英國還在計劃將裝備有「北極星」核飛彈的戰略核潛艇和攜帶核彈的航母部署到東南亞地區。

三、鬧劇的結束

正在英國緊鑼密鼓地推進其計劃的同時,1964年中國卻成功地研製出了原子彈。這讓英國對中國核打擊而不受反制的時代一去不返,核平衡的局面給了英國的對華核打擊計劃迎頭一擊。另外由於新加坡人反對英國駐軍,導致英國在丁加機場無法部署大規模兵力。最多也就部署了六架可以攜帶核彈的重型轟炸機。這樣的兵力,顯然無法順利完成轟炸任務。再加上隨著英國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關係的愈發緊張,丁加機場的這些轟炸機逐漸將目標轉移至印尼。如果英國一旦和印尼爆發戰爭,那這批轟炸機便會立即起飛,用常規彈藥轟炸印尼的機場。

基於種種原因,這場核戰爭的鬧劇最終偃旗息鼓。雖然在之後的數年間,英國的轟炸機不斷在這一地區進行核攻擊演習,並派遣其海上力量在該區域展現其海基核力量。但60年代末,英國已經開始陸續從新加坡撤軍。到了1971年英國海軍已經全部撤出新加坡,海軍的戰略重心也重回北大西洋。英國在東南亞地區最終無可奈何地徹底選擇了放手,而香港也在1997年最終和平回歸祖國的懷抱。

本文作者:律杉,「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Oku9HcB9wjdwRpv86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