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爆棚的人是對「負面情緒」的轉移與逃避

2020-01-08     心之愛心理諮詢

正能量爆棚的人

是對「負面情緒」的轉移與逃避

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本訂閱號第418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最近你一定聽過一個詞,「奧力給」。


很難形容這個詞的具體意思,它出自一位勵志鬼才,用於給自己加油打氣,他在B站的視頻點擊量成神。

而看著視頻中誇張的微笑,聽著「我們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怕!」的正義宣言,居然覺得正能量也會成為一種可怕的力量。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一類人,永遠正能量爆棚,看不得別人喪。


這些人在他人面前總試圖展現出豁達、開心、沒有煩惱的樣子,好像這才是一個人「應該」呈現出來的樣子;別人的悲傷、憤怒、恐懼、懊悔在他們眼裡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負能量,恨不得把這些負能量一網打盡。


他們勸慰別人時,表達自己比傾訴他人更重要,他們並不是故意搶風頭,只是為你的悲傷、脆弱、「自討苦吃」感到著急。他們總是勸你忘掉不開心的事,強迫你想點兒高興的事。


  • 作為父母,他們可能不允許男孩兒哭:「男兒有淚不輕彈」;
  • 作為朋友,他總是勸慰你:「有車有房有工作有家庭,知足常樂啊。」;
  • 當你工作不順心情不好時,他們一味地說:「太會找理由只會讓自己一事無成,堅持一下吧!」


他們好像是一部洗腦復讀機,不斷地傳播一堆「正確的廢話」:「是金子總會發光」「陽光總在風雨後」「吃虧是福」「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正能量爆棚的人有時反而讓人覺得不真實,他們似乎積極樂觀得過了頭。

一個總是很快樂、勸人寬容的人,我很懷疑他是不願面對內心的不快樂和仇恨;一個總是高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的人,我很擔心他對痛苦和困難進行了「美化」,總是以經受苦難為豪,也許他無意識間屏蔽了那個悲傷、憤怒、恐懼的內在小孩的感受,而遠離了真實的自己。



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防禦機制,是對痛苦的非適應性防禦,強迫性地傳播著正能量是為了激勵自己走出未能察覺的困境。


這種心理防禦有時會起到保護作用,讓人在經歷打擊後不那麼痛苦;然而當一個人只擁抱那些「正面」的情緒,不允許自己感受失落、悲傷、憤怒、恐懼,就等於摒棄了作為人最真實的部分,也就是人性的部分。

人格理論家西爾萬·湯姆金斯(Silvan Tomkins)就曾提出,人具有九種先天的或「硬體」的情感:

  • 情趣-興奮
  • 激動-快樂
  • 驚奇-震驚
  • 害怕-恐懼
  • 悲傷-痛苦
  • 生氣-憤怒
  • 害羞-羞愧
  • 嫌棄(蔑視)
  • 厭惡和羞恥-羞辱


具備接納這些複雜的情緒的能力,相當於具備了適應各種人生情境的工具。

真正的情緒健康並不是天天開心,而是一個人有能力感受到多種情緒。情緒的多樣性比單純地追求某種情緒——比如快樂,要重要得多。


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中,女孩萊莉腦中有五位情緒小精靈:樂樂、憂憂、怒怒、厭厭、怕怕,它們共同主導著萊莉的生活。


為了讓萊莉永遠快樂,樂樂一開始總想去壓制另外四個情緒,霸占著大腦總部的控制權。


直到樂樂和憂憂一起迷失在茫茫腦海,共同經歷了一段冒險旅途,樂樂重新認識了憂憂,也發現了悲傷的力量。


最終憂憂的主導讓萊利開始向家人敞開心扉傾訴悲傷,重回了正常的生活。


無論是悲傷也好,憤怒也好,都是真實、不可或缺的情緒。而當我們過於篤信正能量、否定「負能量」時,也許就應該警惕,是不是離自己的內心太遠了呢?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IA2iG8BMH2_cNUgeC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