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越新鮮越好?錯!這7種食物越新鮮越傷人,最後一個常被忽略

2020-06-02     五穀營養健康

原標題:食物越新鮮越好?錯!這7種食物越新鮮越傷人,最後一個常被忽略

我們通常認為食物的新鮮程度和營養價值成正比,所以平常我們買菜時總喜歡挑新鮮的。

的確,對於大多數食物來說,越新鮮,其營養價值就越高,味道也越好。但偏偏有些食物就「不按常理出牌」,越新鮮的,反而含有更多有害物質,吃了不僅對身體沒有裨益,甚至可能導致中毒!

黃花菜又稱「健腦菜」、「忘憂草」,有很好的益智、安神、助眠功效,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有一定的輔助調理作用。

但是,黃花菜中含有一種叫秋水仙鹼的物質,它經過腸胃分解、吸收後可形成毒性很大的二秋水仙鹼。據實驗推算,誤食3毫克秋水仙鹼就會使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瀉、頭痛等中毒症狀,達到20毫克就可致命。

黃花菜一般分為新鮮的和干制的兩種,其中都含有秋水仙鹼。但干制黃花菜在製作過程中經過水蒸氣熏蒸、晾曬等工序,毒素含量大大下降,相比較為安全,所以一般建議大家吃干品,少吃新鮮黃花菜。

小貼士

鮮黃花菜也不是完全吃不得,實在饞這一口的朋友要記得:在處理鮮黃花菜時一定要把含毒素最多的花蕊摘除,再把黃花菜放入10%濃度的鹽水浸泡1小時以上,然後用開水焯一下,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質。

另外,為保險起見,吃干黃花菜時最好也用冷水浸泡一會兒,並反覆沖洗。

真正的新鮮木耳,即剛剛採摘下來沒有進行任何加工的木耳中含有一種叫「卟啉」的特殊成分。卟啉是一種光感物質,進入人體後會隨血液循環分布到表皮細胞中,經陽光照射就可能引發日光性皮炎,造成皮膚紅腫、瘙癢、水皰等症狀。

卟啉還易被咽喉黏膜吸收,導致咽喉水腫、流鼻涕、流眼淚、呼吸急促等症狀。所以新鮮木耳不宜直接食用。

而干木耳是經過曝曬處理的成品,其中的大部分卟啉在曬制時就被分解,其餘的在食用前的泡發過程中會溶解於水,從這點來說,干木耳比鮮木耳安全。

小貼士

泡發木耳的時間最好控制在3~4小時以內,期間多換兩次水,儘量不要隔夜。

番茄中富含番茄紅素、維生素C等成分,有較好的美容養顏、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一般大家都會選購成熟的紅番茄,但有些人卻偏愛沒有成熟的青番茄,覺得它不僅更新鮮還有種酸酸澀澀的口感,適合夏天開胃。

但是,未成熟的青番茄中含有較多的龍葵鹼,含量能達到14毫克/百克。這種有毒物質進入人體後可能引起神經過度興奮,導致頭昏、嘔吐等中毒反應。

而且龍葵鹼就算炒熟後也不能消除,要經過170℃以上的深度油炸處理才能顯著降低其含量。所以日常買菜時最好還是挑完全熟透的紅番茄,如果買到了帶青的番茄,最好把它放幾天,等徹底變紅了以後再食用。

注意

有一種番茄品種,就算完全成熟了也是綠色的,雖然在市場上見的不多,但大家如果遇到了一定要加以區分哦~

曾經有報道稱,某地有一農民牽著自家奶牛現擠現售,頗受居民們的歡迎。

有些人可能覺得現擠出來的牛奶新鮮,沒有任何添加劑,更加營養。但實際上,私人奶牛場的生鮮牛乳很可能帶有布氏桿菌、結核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再加上擠奶環境衛生、容器消毒情況都無法保證,很容易導致細菌感染和傳染病。

而市場上出售的鮮奶,從飼養、擠奶到包裝之間,都有嚴格的滅菌及儲藏運輸措施,飲用安全有保障,其營養也足夠滿足人體所需。因此建議大家還是到超市選購奶品,更放心。

新鮮蔬菜本身都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而在腌制過程中,硝酸鹽易轉換成亞硝酸鹽,特別是在最初的幾天,亞硝酸鹽的產量最大、合成最多,食用後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

不過,當亞硝酸鹽濃度達到一個高峰之後,它又會被細菌慢慢分解,含量開始下降。所以,新鮮腌菜大家千萬別吃,最好等到腌制20天以後亞硝酸鹽含量明顯降低,再食用。

小貼士

維生素C在適宜條件下能將亞硝酸鹽還原為一氧化氮,在吃腌制食品時搭配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白菜、菠菜、蒜苗等,可以降低人體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減少它對健康造成的傷害。

喝茶不必求新鮮。剛採摘下來不足一個月的茶葉,因放置時間不足,其中的醇類物質、醛類物質、多酚類物質未經充分氧化,長期飲用會使人的神經系統極度興奮,心率、血液循環加快,出現心慌等症狀。

特別是患有腸胃疾病的人,更不宜飲用新茶,因為其中的物質會對胃粘膜產生較大刺激,很容易加重病情。

「魚現殺現吃味道更好」是很多人的一貫觀念,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首先,剛殺完的魚,身上存在的寄生蟲、細菌並沒有馬上死掉,如果烹調不當,很容易造成健康風險;

再者,活魚剛被宰殺後,魚體會產生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乳酸和磷酸,魚肉進入僵直階段,肉質發硬。

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排酸」,肉質又會逐漸變軟,微生物基本也被殺滅,營養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安全係數和口感都有所提升。所以比起現殺魚,還是把魚處理好後放冰箱2~3小時再烹飪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VACdnIBd4Bm1__YAw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