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孩子,為什麼是「有毒」的紅蘿蔔?育兒要知道

2020-06-19   幼兒說

原標題:獎勵孩子,為什麼是「有毒」的紅蘿蔔?育兒要知道

有媽媽說,孩子經常從學校帶回幾個糖果,有時說,「我在課堂回答問題積極,老師獎勵的」,有時說,「因為我小測試100分,老師送的」,有時也說,「老師說我幫助同學,這是『助人為樂糖』」……

媽媽雖然覺得老師的初衷是善意的,但她表示擔憂,也不知道如何勸導孩子。

面對孩子們被獎勵糖果或餅乾等零食,不少父母的看法也很常見:「孩子會為了零食而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本身而努力」;「孩子會爛牙的」;「孩子變得愛吃零食,越來越不愛吃飯」;「孩子因為經常被獎勵糖果,最近胖了很多」……

其實除了學校,家庭內用食物獎勵孩子的做法也很常見

例如孩子寫完作業,大人獎勵糖果;

例如孩子洗好碗筷,大人獎勵炸薯片;

又例如孩子把玩具收拾整齊,大人獎勵孩子喝飲料……

獎勵,是「有毒」的紅蘿蔔?

如果你到了鄉村,可能會見到農民在棍子上綁一根紅蘿蔔,放置在毛驢的嘴前,引誘驢子一直往前走。記得家庭教育研究者艾爾菲.科恩曾經提醒父母,外在獎勵是在給孩子吃「有毒的胡蘿蔔」。

為什麼?有時孩子喜歡做某件事情,或在某件事情上表現出色,那是因為他們真的喜歡那件事情。當這樣的事情被介入了零食獎勵,性質可能會慢慢地發生改變。例如孩子開始依賴零食或糖果,他們對事情本身的興趣慢慢消失,到後面可能就只為了獎勵而堅持,也難以成為一項長久的興趣。這不免讓人惋惜。

相比之下,如果老師或父母能在孩子本身就感興趣的事情上,幫助孩子更深入地「沉浸」,例如孩子喜歡閱讀,你把孩子帶到圖書館,讓孩子沉浸在書的海洋中,幫助孩子從閱讀中獲取更多的愉悅感與成就感。這種引導,比獎勵糖果的效用更持久,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

有一位爸爸曾經問我:「能否用海苔片(一種海菜小零食)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孩子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作為一種習慣養成的短期驅動力,獎勵是可以短暫使用的。當孩子的習慣已經養成,家長應該減少食物的獎勵,而轉換成或稱讚孩子的行為習慣,或讚揚孩子做事認真等,讓外在驅動力轉換成內在驅動力。

在Curry S. 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當人知道他們在某個事情上表現不錯的話,便會獲得某個確定的獎品或獎勵。剛開始時,他們的積極性不錯,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約三個月後,他們的積極性便開始下降。

用零食獎勵孩子,尤其需要警惕:長遠的負面影響

根據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臨床營養學雜誌)的一項研究,他們發現,那些在小朋友幼齡期經常用食物當成獎勵或懲罰手段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未來會有情緒驅動下的暴飲暴食行為。簡言之,如果父母或其他大人包括教育者經常用零食或其他食物獎勵孩子或懲罰孩子,會增加孩子情緒化進食的風險。孩子高興時,可能會狂吃狂喝,傷心時也會暴飲暴食。小朋友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帶來肥胖,影響健康。

有些父母可能不是很理解有些家庭會通過食物懲罰孩子。舉些例子,有爸爸對孩子說:「你今天打了其他小朋友,還發脾氣,今晚不准吃冰淇淋,我們其他人都可以吃」;也有媽媽對孩子說:「你沒背完課文,懲罰你今晚不准吃飯」……把食物當懲罰,也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化進食。

相比之下,孩子適合什麼獎勵手段呢?

有些父母說,生活需要波瀾,養育孩子需要小確幸,正如一望無際的淺綠草地也需要小黃花的點綴一樣。如果父母有時也想用物質獎勵孩子,那麼建議父母們採用驚喜性質的獎勵。

什麼是驚喜性質?孩子做某件事情,不知道會有獎勵,更不知道有什麼獎勵。當然,父母一旦把獎勵變成了習慣,驚喜也就消失了。所以,父母們在養育孩子中,大原則是少用獎勵,並且沒有提前告知。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克·R·萊佩爾曾經有一項研究,他們召集了一群3-4歲喜歡畫畫的小朋友,並且分成A、B、C三組。

A組孩子,提前告知「畫畫後會獲得某個小禮物」(孩子被告知具體的禮物名字);

B組孩子,沒有獎勵,只是畫畫;

C組孩子,畫畫後,才突然給他們獎勵。

在隨後的幾天,研究者繼續觀察孩子們畫畫的熱情度,結果發現:A組孩子畫畫的積極性變得最低,C組變得最高。

雖然如此,幼兒說建議父母們還是採用驚喜的形式,並且少獎勵,而是更多地採用認可或讚揚等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的方式。

有人說,每天吃一顆糖,然後告訴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可是,沒有糖的日子,竟然不懂得如何過了……

很有哲理的一句話!

關鍵字:獎勵幼兒、育兒方法、親子關係、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