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痛風各期用藥攻略,別再感慨痛風難治了!

2019-08-09     醫療界知識傳播

很多人在發現尿酸高後,早期沒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就不當一回事,還是照樣大魚大肉。痛風早期的確沒有明顯症狀,但如果不注意生活習慣的改善,又不接受醫生的診治,最終會對機體造成一系列的損害:

關節病變: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常常在跖趾關節首先發生,慢性期常會出現痛風石,導致關節變形,甚至畸形。

痛風腎:尿酸主要由腎臟排泄,血尿酸的升高,慢慢沉積於腎臟,產生尿酸結石,出現痛風性腎病,導致腎功能下降,甚至會導致尿毒症。

糖尿病:血尿酸長期超標會引起胰島素抵抗,導致糖尿病的發生;另一方面,糖尿病也會降低尿酸在腎臟中的排泄,加重痛風病情。

心血管系統疾病:持續的高血尿酸水平會刺激血管壁,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和高血壓。

鑒於痛風的諸多危害,建議患者在痛風發作期及非發作期,儘早、科學用藥。怎麼用藥才科學呢?

急性期用藥

痛風急性期主要以消炎止痛、緩解症狀為主,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推薦使用的藥物有: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

非甾體抗炎藥

非甾體抗炎藥起效迅速,抗炎止痛效果明顯。主要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活性而發揮抗炎止痛作用,有依託考昔、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等。

但由於這類藥物可能導致胃腸道黏膜損害,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服用時應同時加用胃黏膜保護劑(如奧美拉唑、雷尼替丁或米索前列醇等)。另外,長期、大劑量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還會損害腎臟,導致「鎮痛劑腎病」,應注意監測。

秋水仙鹼

秋水仙鹼可以快速地緩解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它發揮作用的機制,是干擾了吞噬尿酸鹽的中性粒細胞和滑膜細胞的趨化性,從而減少白介素6的釋放,終止痛風急性發作。

最新國際及國內的痛風治療指南指出:開始降尿酸治療後,急性痛風發作頻率增高,首選的預防復發的藥物是秋水仙鹼,劑量為每次0.5 mg或0.6 mg,每天 1 ~ 2 次。建議在疼痛發作12小時內開始服用,一般24~48小時內會明顯見效。

小部分患者在服用秋水仙鹼過程中,可能出現噁心、食欲不振、腹痛這些消化道症狀,長期服用可引起骨髓抑制和肝腎損害。因此,一旦出現不適,應暫時停藥並詢問風濕科醫生調整治療方案。

糖皮質激素

目前應用較廣的糖皮質激素,短效類有氫化可的松,中效類有潑尼松龍,長效類有地塞米松。糖皮質激素對免疫反應的許多環節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白細胞吞噬尿酸鹽結晶,從而減輕痛風的急性症狀。

一般來說,痛風急性發作一線抗炎止痛藥物的代表是非甾體抗炎藥等,只有當一線藥物有禁忌或者效果不佳時,才考慮選擇糖皮質激素。對於合併腎功能異常的痛風患者,如果在降尿酸的過程中出現急性發作,應該選擇使用糖皮質激素而不是非甾體抗炎藥。

由於長期濫用糖皮質激素還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包括引起反覆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骨質疏鬆症等。因此,使用糖皮質激素時需遵循小劑量原則,如潑尼松每日20mg~30mg,持續使用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只需服用1-2天。

緩解期用藥

血尿酸升高是導致痛風的主要病理基礎,因而緩解期主要以降尿酸為主。目前降尿酸的藥物主要分為促尿酸排泄藥和抑制尿酸合成藥兩大類。

別嘌醇

別嘌醇屬於抑制尿酸合成藥物,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來減少尿酸生成,在臨床上一直是一線降尿酸藥。該藥須從小劑量(每日50mg~100mg)起始,逐漸加量,常規用量是每次100mg,每日3次,最大用藥劑量不宜超過每日600mg。

需要格外警惕的是別嘌醇過敏、皮疹的發生率為1.5%,嚴重過敏發生的機率是0.1%~0.4%,一旦出現就會引起剝脫性皮炎,累及重要臟器,死亡率高達20%~30%!

所以在使用別嘌醇前,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如果基因檢測發現屬於低風險的,表明發生過敏機率極低(但不代表沒有風險),可以使用別嘌醇;如果屬於高風險的,禁用別嘌呤醇。

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適用於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長期治療,與別嘌呤醇相比,該藥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降尿酸作用更加強大;

安全性比別嘌呤醇更高,甚少發生過敏反應;

肝腎雙通道排泄,對輕、中度腎功能不全及腎結石患者無需改變劑量;

不良反應較輕,一般是肝功能異常、腹瀉、皮疹。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用非布司他的期間,前3個月每個月複查一次肝功能、腎功能和心肌酶,很有必要。

苯溴馬隆

苯溴馬隆適用於原發性和繼發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排泄障礙所致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由於其半衰期較長,故每天只需一次,早餐後服用。使用時也須從小劑量(每日25mg)開始,常規治療量是每日50mg~100mg,伴痛風石的患者用量可增至每日150mg。

苯溴馬隆不良反應較少,偶有胃腸道反應、皮疹等,罕見肝功能損害。有腎結石或者有嚴重腎功能損害者禁用。用藥期間患者需大量飲水(每天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同時配合服用鹼性藥物(小蘇打等),以避免排泄尿酸過多而形成尿路結石。

碳酸氫鈉

碳酸氫鈉,通過鹼化尿液來促進尿酸結晶的溶解及尿酸排泄,防止尿酸沉積導致痛風石的形成.碳酸氫鈉的用法一般每次1-2片(0.5-1.0g),3次/日,並且根據尿液的鹼化程度調整劑量,在服藥期間定期複查尿液PH值,以6.2-6.8為最佳。

期間應保持每天2升以上的飲水量,以增加尿量,臨床上往往結合苯溴馬隆等促進尿酸排出的藥物合用,以避免排泄尿酸過多而形成尿路結石。

儘管作用機制不同,四種藥物的最終目的都是降低痛風患者的血尿酸使之達標。痛風的達標治療,是指在沒出現痛風石的情況下,要把尿酸降到360umol/L以下,一旦出現了痛風石,那麼降尿酸的標準則要降到300umol/L以下,並且在尿酸水平治療達標後至少維持半年以上才能在醫生指導下考慮減藥或者停藥,並需要定期複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lUng2wBvvf6VcSZM7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