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器上為什麼會有蚩尤的形象?良渚文化與蚩尤也有關係?

2019-10-02     文物考古聊歷史

最近看到了一種比較新的觀點,認為神人獸面紋與戰鬥也有關。這個觀點的靈感是來自東南亞達雅克人跳【戰鬥舞】時的一種裝束。

  • 東南亞達雅克人跳【戰鬥舞】時的裝束

良渚的神徽與這張圖的構圖實在太像了。

比較這兩張圖。良渚的神人獸面紋是半人半獸的組合,其中人頭部戴的羽冠、束髮帶、護甲,恰好與東南亞達雅克人跳【戰鬥舞】時的裝束類似,而神人獸面紋的獸紋的部分正好與他手持的盾牌相像。

而看神人獸面紋中神人似乎是騎跨在獸的身上,有【人馭獸】的感覺,若是在戰鬥時,身為部族或是國家領袖,騎跨在猛獸的身上,確實是很有威懾力的。但這主要是說此圖形形成的內涵。對於神人獸面紋,應該還是屬於圖騰。神人應該就是首領一類的人物,很可能還兼有巫師的角色。

此外,在良渚帶有神人獸面紋的玉器上可以看到,在神人獸面紋這一紋飾的表達手法上,格外突出了神人的羽冠及獸的大眼。獸的眼部比例格外的大,而其它部分則用了【陰刻】的手法,這樣的結果就是,神徽整體一眼望去,會更有威懾力。

有學者指出了良渚先民曾在距今4000年前北遷,這個時間也正是戰神蚩尤活動的時間範圍,北遷的地界與蚩尤的活動區域也有重合。

良渚文化玉鉞

巧的是,良渚文化獨具特色的鉞(玉鉞、石鉞、有段石錛)正好是蚩尤的武器。而且根據「蚩尤作兵」及甲骨文「兵」字的寫法,很可能,鉞被認為是蚩尤發明的。

甲骨文「兵」字

  • 漢代畫像石中的蚩尤形象(手裡有拿著鉞/斧)

饕餮紋與蚩尤

熟悉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人都知道,饕餮紋,也稱獸面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上最常見最典型的紋飾。而根據《路史後紀·蚩尤傳》中:

「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象】,為貪虐者之戒。其狀率為獸形,傅以肉翹。」

有學者認為這是黃帝的後裔為了紀念黃帝戰勝蚩尤而作,是對黃帝功勳的宣揚,因此在青銅器上廣布蚩尤形象。同時《史記·五帝本紀》中又有:

「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皇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無論初衷是什麼,很可能的,饕餮紋的形象所代表的就是戰神蚩尤。

而饕餮紋也被認為是來自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從這一層上來說,蚩尤很可能在其中扮演著我們未知的重要的傳承角色。

  • 良渚文化玉琮對後世的影響

此外,良渚文化的分布區域大概是與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當。而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的影響區域已經達到了山東及中原地區。那麼,在傳播過程中蚩尤又是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is5lG0BMH2_cNUgrNax.html